微信订阅号

收藏热线
0595-28252888
18065388683
 
首页 » 文论 » 生命是一场修行——观林聪云...
 

生命是一场修行——观林聪云画作有感

发布日期:2015-04-22      作者:安乔      浏览次数:5087

  他是节目主播,亦庄亦谐,用声音解读民声或谈笑风生,他用作画写意生活或捕捉细节。他的画如一曲曲悠扬的小调,可以欢愉地低吟浅唱,没有残缺,刚好完整。他说,生命是一场修行,艺术是他始终如一的信仰。他是泉州电视台播音元老,也是受人尊敬的艺术创作者,他有名副其实的名字,他是林聪云。

 

​风入寒林声自古

 

  飞扬的声音

 

  林聪云是土生土长的泉州人,是70后的典型代表,现为泉州电视台节目编导、主持人。1992年,是林聪云人生道路上转折的一年,出于对主持的好奇和热爱,他参加了泉州市第一批招聘电视方言主持人的面试,并且顺利地被入取。

 

  从进入电视台的第一天起,林聪云就爱上了这份工作。作为节目主持人,林聪云清楚地知道自身的立场,对他而言,照本宣科地念稿是极为不称职的,他是富有责任的人,所以时常会和节目编导一起探讨台本,尽可能用客观而公正的态度去看待每个新闻事件。

 

  从业至今,已有二十余年,林聪云始终兢兢业业,恪尽职守,用最忠诚的心做好每一天的工作。常言道”态度决定高度”,林聪云端正的工作态度让他赢得了领导的认可和同事的尊重。当他的声音充盈在泉州的大街小巷时,总会给泉州这座历经沧海桑田的古城增添一丝丝耐人寻味的风韵,十分契合,不甚贴切。

 

  一个节目的长盛不衰,离不开精良的制作班底,更离不开团队每个成员的倾力付出。二十多年来,林聪云负责的节目虽然几易其名,但节目的宗旨和风格依旧在延续——用真诚的声音,做用心的节目。林聪云说,一个合格的新闻主播,不在于奔赴现场的速度,而该注重剖析事件的深度,他几十年如一日,为了专业更加敬业,他不断地吸纳本土文化,使自身的职业素养得到进一步的提高。现在的他,博学多才,自成一派,有新闻媒体人的客观和理性,也有节目主持人的幽默和风趣,无论是哪一个节目,他都能收放自如,游刃有余;他的声音,张弛有度,在独一无二的磁性中彰显魅力,已然成为泉州人最为熟悉且信赖的分贝。

 

山叶红时觉胜春


  艺术的火花

 

  福建省青年美术家协会会员,泉州市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市青年美协副主席,泉州市丰泽区美协主席,这是林聪云在播音员之外的身份,这样多重的身份,打破了人们关于这个职业的定性认识。

 

  林聪云,字明之、侍弘,号正信居士,他不刻板,更不是装在套子里的人。1992年,对他而言是转折,也是开始,在他顺利通过电视台面试的同时,他考入华侨大学艺术系攻读中国画专业,此后有幸师从寿觉生、薛君宁、张君耀等知名画家学习中国画。

 

  林聪云说艺术最讲究厚积薄发,不可急于求成,但凡是浮躁的速成多半算不上艺术。他就像是一块海绵,在不断汲取别人经验的基础上,不断追求自我的超越。他对国画有超乎常人的悟性,擅长山水、花鸟创作,他的花鸟画多以宋元传统为蓝本,从“海派”吸收民族性,又学习当代色彩构图的多样性,逐步寻求表达个人思想的作品风格。他用笔奔放,用色浅淡而不浓艳,勾勒粗重有力,绿叶、枝条都喜用青绿点拂,枝叶间隐隐透出一些墨韵,有一种静态的清逸之美,把他对人生的感悟借笔线墨韵坦诚地表现出来,不仅有一种朦胧而温润的视觉效果,而且恰到好处地烘托出花鸟的可爱之处。

 

  画如其人,林聪云花鸟画营造的往往是平和、静美、吉祥的境界,即使是冷月、清秋、孤鸟、寒塘,也极少有悲情伤感的意味,这与其乐观、豁达的天性关系密切。“宠辱不惊,祸福同视”是他的人生座右铭,他总是以一颗平常心对待人生,顺其自然地谋求人生的发展。他习惯在工作之余,全身心地投入到国画创作上,他愿以十年磨一剑的坚韧追逐艺术的脚步,他寻师访友、取百家之长、听逆耳良言、悟艺术之真谛,努力创作,他说他最满意的作品永远是下一幅。 

 

  因为工作的特殊性,林聪云大多创作与工作时间比较默契的小品画,他运用通感的创作理念,把声音巧妙地融入水墨之间。他的小品画笔墨精炼,气韵生动,不同于古人。可谓:情感上尽兴释怀,得其真率;题材上具恬然之风,主题轻松;笔墨上则简放流畅,情趣盎然;幅画上看如随意拾取,或斗方扇面或册页手卷,不受规制。

 

落日下前峰

 

  自然是美的一切源泉,是一切艺术的范本。林聪云向大自然学习,徜徉于山水之间,从广阔的自然界汲取营养,搜寻创作素材,他对大自然的一切情有独钟。他坦言,创作的全部灵感几乎都是源于平日对山村田园景物的细腻洞察,山川草木,花鸟虫鱼,俱可入画,雅俗共赏。因为平时工作负荷较大,聪云便把画画作为缓冲带,创作讲求当下的心境,每个时期都会有不一样的感悟,所以墙上的画作是一部不错的回忆录。

 

  从林聪云的作品中,我们可以读到传统国画给予人的精神陶冶和人格修养,笔墨中的每一个细节无不表现出他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自然的向往。综观其小品画,一种温暖和煦的感觉油然而生,这份温暖是对于人性的永恒追求,这种和煦在艰险时刻是最珍贵的希冀,是平淡的岁月里波澜不惊的底色。

 

溪鸟山花共我闲

 

  行走的影子

 

  “我的力量来自山川河流,我的灵感来自花鸟游鱼,我相信自然的磁场和能量,当我倦怠困顿时,当我迷茫不安时,只需投入它的怀抱,聆听它的呼吸和心跳,因为那是最真实的声音。”谈到创作灵感时,林聪云如是说。

 

    今年年初,林聪云个人画展在桑莲居艺术馆圆满举办,此次画展以梵天禅心为主题,系佛教题材,在当今画坛各种展事繁多的泉州,尚属先例,具有重要的学术与历史意义。

 

  林聪云是桑莲居的常客,他与桑莲居士是老朋友,交情深厚。当桑莲居士建议他办一回个人画展时,林聪云先是迟疑,而后爽快地应允下来,迟疑是因为他为人低调,认为画画本是很私人化的事,把它摊开在别人面前有些许的为难;思虑过后,他爽快应允,除了对桑莲居士的信任外,另一方面是他相信桑莲居艺术馆的专业能力,从创办至今它举办过的展会不胜枚举,而且无一例外都取得了很好的效应和成果。林聪云笑谈,个人画展的顺利举办,不仅是对他艺术创作的检验,同时也让更多的人认识到他对于艺术的解读。

 

  线,是中国绘画的精髓,是中国绘画的风格标志。中国画的线不仅仅为了勾画物象的轮廓,表现物象的结构而存在,而且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内涵。创作者可以不受客观物象的约束,拉开艺术形象与自然原型之间的距离,表现物象形质,展示画家的个性与审美理想,使意与形、情与景交融。中国线描历史悠久,从符号记事起到现今的“十八描”,其表现在不断地走向完善。林聪云的线描归类于传统的“游丝描”,他对线的认识不是单纯的轮廓线,而是与造型联系起来,他巧妙用线,使作品美感十足而且妙超自然,层次分明,虚实可见,疏密合宜,体现了“意象”的造型观,此次展览的佛教题材作品受到了大众的一致好评,同时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

 

雨过飞泉下碧湍

 

  林聪云凭借他的悟性和修养,用极通俗的题材作为艺术的载体,紧紧抓住了笔墨这一语言的体系,深入到特有的认识境界中,他选择了静心自悟的佛学精神,将单纯化成了一种绘画的气象表现出来。其作品笔法细腻,线条流畅,人物形态各异,诚如他所言“画即一切,喜怒哀乐尽在其中”。

 

  他立于砚池边,轻蘸浓墨,反复琢磨,他将自然吸入笔端,于方寸绢纸中释放出国画的内涵与和谐。虚实相生、浓淡相宜、流动与静止的交融,如诗般的意境灵气涌动,幽静旷远、笔墨意象,情致无限,天趣意真。聪云说,他的内心深处有一种宗教情结,对于禅宗佛理,他安之若素,艺术才是他唯一信仰的宗教。

 

  我尤其喜欢他的《行者之心》,好像在袒露心迹,又像是在自我鞭策。画中的蜡烛和飞蛾,是一个美妙的意象,飞蛾扑火的义无反顾不是愚昧,而是对光明的追寻,平中见奇,简约却一点也不简单。他大概是天生的画家,连毫不起眼的小昆虫在他的笔下都俨然穿上了思想的外衣,并优雅地艺术着。

 

  生命无常,前进有序,漫漫长路,行走不止。林聪云的声音将一如既往地为古城的每个破晓伴奏,他的思考将为其艺术创作铺陈,时光轴上,他用声音创造悦耳动听的音符,用画笔镌刻超脱物欲的烙印,他有沸腾的热血,更有奔跑的动力,他无限的思考将在时间的刻度上永恒,他自知,生命是一场注定的修行,他的影子会一直陪着阳光细数岁月的年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