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订阅号

收藏热线
0595-28252888
18065388683
 
首页 » 书画评论摘录 » 习书法是遥远的长途
 

习书法是遥远的长途

发布日期:2015-03-05      作者:吴旭涛      浏览次数:6589
  在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有一位90岁高龄的陈祥耀老人,学生们亲切地称他为“祥老”。他被视为文学院的“院宝”,学校的“校宝”。今年福建师大105年校庆之际,这位“校宝”的书法近作举行展出,令许多书法爱好者和师生们眼前一亮。

      在位于福州仓山区马厂街的意园,记者找到了祥老的家。房子装饰得低调古朴,正如它的主人,虽在国学与书法方面著作齐身,但在与记者的交谈中,总在说“我还在练习”“还在求进步”。

与书法结缘八十年

      祥老虽已是耄耋之年,但精神矍铄,举止矫健,谈起他热爱了80多年的书法艺术,滔滔不绝。

      陈祥耀老人出生于泉州,因家学渊源,五六岁便对书法有浓厚的兴趣并开始学习。年轻时广泛练习各种字帖,从欧体入门,后学颜体。之后又觉欧、颜字偏刚强雄壮,有气势却比较少秀逸的风韵,故又学习融合赵体、董体来调节。

      30岁以后,他开始在福建师范大学任教,由于工作的原因,祥老把更多的精力花在国学研究和教学上。直到70岁退休后,开始重拾自己的书法爱好。祥老坚持书法的练习和创新,至今已先后出版《喆盦书法选集》六集。

      “学习书法有三个阶段,第一个是技术阶段,就是学写字,把字写得端正、优美、流畅,这是最基础的阶段,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第二个是艺术阶段,就是要把字写得有一定的艺术性。第三个是形成风格阶段,就是要创造个人的书法风格。我练了几十年的字,但是始终不敢忘记基本功的练习。我真正有专门的时间来写字,是在晚年,这时期我逐渐恢复用笔,并注意稳定自己的风格。要达到我理想中的样子,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那是遥远的长途。”

      祥老热爱清代翁同龢的书法,亦努力继承其风骨并有所创新。“现代人学翁同龢的字,以谭泽闿和谭延闿兄弟写得最好,谭泽闿已经有了非常美的变化。我学翁同龢的字,不走谭泽闿的路,尝试摸索着找另一个出路,建立自己的风格。但要有自家的一点风格是何其难。我在字体风韵上比起谭泽闿自叹不如,但又不能再走他的路,找自己的路,虽花力气,得继续求进,要花费毕生精力来提高自己。”

国学为书法所用

      陈祥耀在青年入读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时,便与国学结下了不解之缘。1954年起他在师大当老师,主要教授古典文学唐宋阶段,还兼研究清代、近代诗歌。曾参加《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清代诗文词部分的编辑,担任《清诗选》的注释工作,还参加《鲁迅全集》(新版)之《古籍序跋集》的注释、定稿。在国学方面,祥老著述颇丰。到了晚年,他还梳理自己的哲学见解,出版《哲学文化晚思录》。

      对于国学的深入研究,也影响着祥老的书法创作理念。“我们是读书人,是注重审美的。因此在练习书法时,对字的美感层次比较能掌握辨别,在一定程度上把审美理念与书写结合起来,有利于表现书法的美感境界和作者的性格,取得从容自在的气韵。我们的国学研究能提高审美境界,并能在书法中体现性格和修养。”

      谈起书法的表现力,祥老表示:“文字是孤立的语言成分,只有自身的美丑,作为载体并不能直接表现时代精神,只有组成了语言后才可以。文字本身只有气象,其字形的变迁,只反映时代风尚或其形式本身的应用需求。”

     书法的创新,亦是一门高深的学问。祥老认为,现在写字的人乐于提“创新”二字,但要创作自己的风格并非易事,书法家融合前人之精华,又要有自己的特点,要花一生的工夫。

     “现在有一种怪现象,许多人把写字变成了画字,技术阶段并没有练扎实,所以不能神气连贯,只注重所谓‘形式美、布局美’,丧失字的气力和‘笔画’特点与生机。如对草书字体不熟悉,却急于创新,写得让人都无法辨识。如此会把继承变成了颠覆,这是令人担忧的。在技术上不够成熟,却急于求创造新的境界,是当前突出的问题。”

      “古代书法家从小就用毛笔写字,我们现代人有了硬笔,有了电脑,少用毛笔书写,练字的时间只有古人的十分之一,而今天的人只有百分之一了。跟他们比起来,我们练二三十年的字都算是短的,我们的书法要花一辈子气力才能练出特色来。”他说。

                       

                   (作者:《福建日报》记者。原载《福建日报》2012年11月20日第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