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订阅号

收藏热线
0595-28252888
18065388683
 
首页 » 文论 » 崔寒柏:学会欣赏书法
 

崔寒柏:学会欣赏书法

发布日期:2015-04-13      作者:崔寒柏      浏览次数:5104

 

行书 刘克庄《冬景》及陈抟《归隐》

 

  说起书法艺术,但凡写的字或多或少都会有一点艺术成分,当艺术含量到了一定程度就能够感染人,这样的作品才是真正的艺术品。经过时光的检验,人们会重新审视这些作品,不同的时刻都会感受到它的活力与魅力,日久弥新,这些作品的总和演示着经典的延续。

 

  汉末以来很多书写者自豪地在自己的作品后署上姓名,“书法家”也就慢慢产生了,大名鼎鼎的王羲之,颜真卿,苏东坡,都是大众心目中的代表人物。

 

  一幅字展示在面前时,我们常常以字的好看与否来作为衡量标准,就好像我们常见的选美,五官及身材其美一目了然。但等到选美结果揭晓,很多人又都跌破眼镜,并不总是五官身材好的入三甲。因为,选美还要有才智,才气以及学识的检测,长相只是大家容易看到的外在部分。书法也是这样,以大众的眼光去看,书法在用笔和结构上的美都是外在的部分,这部分很容易做到。优秀书法作品表现的美、观感的美只是一个流派,而书法核心的美是一种和谐的美,就好像早先大家都爱看唐国强一类的俊朗小生,可是看久了就感到一种甜腻和乏味。直到唐先生经过岁月的雕琢,心智与外形的表现更加丰富时,所演的雍正才更能打动观众。一些外形不那么灵光的演员像葛优、孙红雷,他们的个人形象并不亮丽醒目,但是他们所塑造的形象却入木三分深入人心,他们的形象与角色经过他们的艺术加工和谐而贴切,这种深度和谐,蕴含着充足的艺术发挥空间,给人以极大的、丰富的想象力和感染力,这比一个表面上看着顺眼好看的形象更耐人寻味。戏要看进去才能感受到,字也要学会看懂才能看进去,好坏作品的区分一是靠比较,二是靠不同时间不同状态下去感悟,百看不厌,时看时有新意的作品才是传世的佳作!

 

行书 白香山语《宿湖中》

 

  作品的和谐在于单字要有构成的规律,其通篇中因为疏密而产生的节奏,因为每字走势的衔接而产生的韵律,因快慢、变速、起伏、鼓荡而产生的气韵激荡,使得每一幅字都会有一个和谐的整体旋律,而每个字的结构作为整篇的一分子,都会有它自己相应的姿态,即便是楷书,同一字放在不同的区间也会有不同的造型,这种形态是因为上下文的连接与左右行的呼应而形成的,随机但又是潜意识书写时的必然。字很像人,在人群中行走时罕有相撞者,往来或行走之间的距离与避让都自然而然地因为情势而形成,人们保持着行走中习惯的步态,但因为避让和相携而自然变幻着身形,这种状况人多时就蔚为壮观,那就像书法中的通篇布局。

 

  书手越高其通篇的把握能力就越强。字法熟稔之后才可能把感觉放在整篇的布白上;整篇布白都了如指掌时才可能贯穿气韵;当什么都不去考虑只是一味地抒发的时候才见书者的风神。所以人们一看到作品的时候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扑面的气息,这其中的浑、混、苍迈、浊、清,都在其中。

 

  详看单字时,无论是哪种字体,静动之时都有其根本的字形依附,就好像一个人无论做怎样的动作,其骨架,肌肉以及运动的弯曲向背都有一定之规,都会有气血筋脉相连、相撑,断断没有为摆造型而骨肉分离,血脉打散,违背运动生理的情景出现。

 


行书 王摩诘《秋归辋川庄作》


  学习书法在古人来讲确是余事。经过长期地演练,很多上心于字理的书者会积累出他们结字的规律,字型如人形,字理亦如生理,字理形成概念需要长时间地大量书写、研究、总结和感悟,感知越深发挥越透,心手合一之时天机必现,笔底千秋也就一蹴而就了。

 

  书写离不开笔画,当代研习书法的人最爱讲“线条”,线条是大概念,包括笔画,但是泛称时多注重其效果的形状而不问缘由。讲作笔画则更贴切,因为书法中一笔接一笔都是相互生发的,效果也是应运而生,有什么样的笔出什么样的画。

 

  书法的笔画是字的最基本元素。小里说,它是组成字的部件;多里说,它的映带形成了字形;广里说,书画同源中画的具象笔迹都是以笔画的方式写出来的;深里说,笔画的质量源自于书者的性格,笔墨的锤炼与作者的品质。成熟的作品笔画已经鲜少看出明显的起收以及转折的笔痕,笔画中的蕴藉不是简单层次的划痕。落笔时挤出的墨就是所谓的屋漏痕,勒出的笔触反而产生更窄的绺痕就是锥画沙。涨出缩回的部分,正是书者赋予的艺术感受。笔毫到哪墨即到哪只是初学者或匠人所为。笔的弹性按到墨溢,提到锋杪都是书者挥洒的空间,就笔论迹与就诗论句一般机械而乏味,毫无文艺可言!所谓质感,有时一言即明,欧柳字带有金属感,虞世南则有玉质,颜苏皆有木质,颜疏苏密,弘一则似被香火熏过的香樟庙柱,于右任的磐石与徐生翁的枯枝无一不现人格的风范。

 

行书 崔颢《行经华阴》

 

  每个时代都有一些不随波逐流的游仙,虽然不及都市的辉煌,但也有如亭榭之散淡,其野逸之处偶拾一得,恰如盛宴后之一颗山楂,沁腹养胃,点到即止。

 

  现在书法追求自我,快速成材,把艺术感强加到自然的书写中,从前人的字形和效果出发营造气氛,有意识地生发结构,刻意布局,看着效果不让古人,然人工置景,久观则乏味至极。

 

  有些当代人性情所至,不贯史流,自辟新机取法民间,有良好基础如王镛及鲍贤伦者,取之于野升乎于无相,是有成者。而大多数书者取之于野发乎于野是不得其精髓者,吃食而泄食,不得其养也。

 

  多看是欣赏书法的不二法门,就像看人,阅人无数后会发现相由心生,字也是这样,看多了就能看到字里面去,字里面的天地要比字本身大多了。字确实可以当人看,甚至有时候看多了,看字就像看书者本人,读字的时候就像与作者对话,都说鉴定家打开书卷半尺立判真伪,殊不知他们一照面就已经招呼完“哈罗”了呢!

 

 

  崔寒柏 1963年生于天津。1987年毕业于天津医科大学。1993年赴美国学习、工作。2006年1月归国。2009年被聘入天津中医药大学任职教师。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天津市书法家协会会员,天津书协理事,天津书协创作与评审委员会委员,兰州大学书法研究院客座研究员,天津财经大学兼职教授。曾任美国炎黄艺术家协会副会长,“东-西方”艺术交流协会副会长,美国兰亭笔会秘书长,美国中华艺术协会理事,美国国际艺术家学会负责人之一。

 

  1966年习书,1976年师从天津美术学院院长高镜明教授、天津大学王学仲教授,同年师从徐嘏龄先生学习篆刻、龚望先生学习隶书,2011年从师霍春阳先生。

 

  早在大学就读期间即担任书法社的主讲教师,赴美国时曾任书法私塾教师六年。曾在加州州立大学讲授书法课程。回国后,分别于湖北美术学院、湖北大学、包头抱云堂等地进行多次学术讲座。曾被天津师范大学聘为书法教师教授书法课程。数十次在报刊杂志上发表书法作品及艺术理论文章,论文曾在天津青年书法创作论坛中获奖。作品入选、被邀国家级大展四十余次,其中十余次获奖。近期更以习作获得中国第二届册页展最高奖,中国首届楷书展最高奖。

 

  自2003年起,受邀于《中国书法家论坛》、《中国书法网》、《中国书法论坛》开设名家专栏,并在书法网站上陆续写出书法评论、技法阐述、美学探索计20余万字; 2008年江苏教育出版社邀请著录《中国古代书法名帖技法解析系列——苏轼楷书行书》光碟。

 

  浏览更便捷,欢迎关注【桑莲居艺术馆】微信公众平台,进入桑莲居手机版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