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订阅号

收藏热线
0595-28252888
18065388683
 
首页 » 评论 » 忧虑的人:薛君宁的水墨人物
 

忧虑的人:薛君宁的水墨人物

发布日期:2016-03-06      作者:段君      浏览次数:1998
  历代边缘知识分子构成了一部被压抑的心灵史,尤其是在六朝、宋末、晚明、文革等时期,格格不入的风流人物,无法安身于当世,只能忧虑地缅怀过去的文化理想。人事压抑的切肤之痛,使得薛君宁同样不能免于中国知识分子的多舛命途。薛君宁也一直在主动地追寻艺术史早期的“古朴”特质,在书法方面他上溯至二王。王羲之的章草《寒切帖》等,保留有汉简中隶书的草写古风,朴拙自然。而君宁时常揣摩的徐渭,其字更是欹侧倾倒,被袁宏道称为“字林之侠客也”。

  1992-1993年,薛君宁在西安美院国画系进修期间,又得陕北质朴人情风貌之滋养,当时他画的一批北方组画《晚餐》(1992-1993)、《塬上人》(1994-1995)等,色墨粗犷,叙述忠实淳厚,人文关怀寄寓画上。《阳光》(1992-1993)则象征意味浓厚,投影深重的老农在山间的行走显得幽默诡异,场景刻画也十分异常,一头驴从画面的右下角露出半只脑袋,仿佛寓言故事。

  实际上,早在1996-1997年间创作的《天心月圆——弘一法师》,薛君宁就已经涉及对整体的人的拯救。高居翰的研究表明:宋代以来的多数人物画,均避免画中人物直视观众,以阻断画中人物与外部世界的过度联系。薛君宁对弘一法师眼神的处理更近于汉唐:弘一法师眯缝般的视线直接注视着红尘众生,全身充溢着生气与灵智,下垂的眉梢、眼角和脸皮,均暗示了弘一法师内省和释然的心境。

  薛君宁对于人的批判,不乏同情因素。同情即抽离,即在外部注视。薛君宁了解人内心的阴暗和狠毒、气量的狭窄,以及欲望膨胀之后的狂妄自大。《人》中以干笔皴擦出来的躯体,瘦骨嶙峋、浑身是伤,迫于心理和外部的双重压力,姿势极不自然,暗示了身体长期无法实现的自由。墨块构筑的狭窄空间,如同密不透风的牢笼,它暗示着人与人之间对话的破裂,那是君宁关于忧虑的独白。

  《人》在幽暗的背景中显示出轮廓,没有任何东西标明画中人体的来源和性质。他们是画家批判的人,也是画家同情的人;是画家厌弃的对象,也是画家怜悯的本人。医学研究表明,为忧虑所困扰的人,其元气变得混浊、幽暗、沉重,近似于化学黑烟,它们传递给大脑的物象被阴影笼罩,而且其神经僵直,沙质的肌体已然干枯,体液耗尽。

  太多需要被疗救的人。在《人》组画的之一、之二中,人还是有翅膀的,那是君宁心中自由飞翔的鸟,疗救的期望依然存在。包括2006年君宁为舒缓情绪而绘制的一系列《小品》,其中也有背着翅膀的小天使。天使作为灵界生物,它指引、保护子民,并带来天国的消息;但天使亦分好坏,坏天使引诱、试探人行邪恶之事。君宁的水墨人物,除了疗救,还在试探人将如何继续行进。

2007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