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商投资区目录
陈金城陈伯达故居|郭氏家庙(宣慰府)|益裕典当行
陈金城陈伯达故居
陈金城陈伯达故居位于泉州市台商投资区洛阳镇梅岭村,是一处革命老区村,也是泉州前往省城的古驿道的必经之路。南宋时期的朱熹曾经路过这里,发现此村形如五瓣梅花,真乃风水宝地。他对身边的人说,此乃风水宝地也,后必出异人,遂刻石于山壁,后来果然出了三世进士。陈金城是鸦片战争时期一位爱国士大夫,1840年6月,中英鸦片战争爆发,他撰写《平夷论》、《筹守福州议》、《筹守泉州大队议》等文,提出强兵戎边方略,力主训练兵民,互卫御侮,并主张以民意为衡立法治国,严惩国贼皇族琦善等,朝野各界深为赞颂。陈金城生前重修过洛阳桥,曾在洛阳桥中亭上题“海内第一桥”,闻名八闽;陈伯达(公元1904—1989年),原名声训,又名健相,字尚友,系陈金城曾孙。曾任中央“文革”小组组长,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1970年9月在中共九届二中全会上受到批判,并被隔离审查;1981年1月作为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主犯被判有期徒刑18年,同年8月保外就医;1988年10月刑满释放;1989年9月20日因心肌梗塞在北京逝世。



陈金城陈伯达故居
陈金城陈伯达故居建于清道光二年,占地面积1600多平方米,主体建筑886平方米,三大落五开间,前有砖埕,边有“勉斋学馆”。故居为汉式古建筑,五间张三进宅(即面阔5间进深3间),带护厝,抬梁穿斗式木结构,硬山式屋顶,燕尾式屋脊,红砖砌墙,白花岗石墙裙。故居内有陈金城中举之牌匾,陈列先祖孝子坊、孝前坊残存的碑柱石刻。


郭氏家庙位于台商投资区百崎回族乡
郭氏家庙位于台商投资区百崎回族乡,又称宣慰府,建于明宣德年间,后世经多次重修,至今仍保留明清明代的建筑风格。这是一座构筑典丽、恢宏壮观、凸显明代建筑风格的古祠,全厝长37.6米,宽17.6米,屋脊高达9米,为皇宫式的木石结构建筑。距围墙60余步的西南隅,至今保存着“午门”的遗迹。午门遗址中间是大门,两边是侧门,花岗岩石礅所雕的云月图案表现了伊斯兰的风格。午门是皇宫式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前的官吏来到午门前都必须下轿、下马,步行而进。
郭氏家庙
百崎回民的开基祖郭仲远于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从泉州法石(今石头街),带着妻儿迁到后渚港畔的惠南海滨,就在这个风景秀丽的奇山之下安居乐业,生息繁衍,至今600多年,发展成为现在1.3万多人的百崎回族乡。郭氏家庙大门上面匾额题字“汾阳衍派”,“汾阳”是汉族郭姓的堂号,源于他们的始祖郭子仪曾经被封为“汾阳王”。门上的对联:“支分法石源流远;地卜奇山甲第兴”道出了郭氏的渊源。宗祠里的楹柱上还题有这样一副楹联:“祖汾阳派富阳族螺阳三阳开泰,原晋水分法水聚奇水万水朝宗。”这与大门的匾额异曲同工。其实,百崎回民的先人是由“海上丝绸之路”来华经商的阿拉伯穆斯林,最初定居在杭州府富阳县的郭家村,历经数代繁衍至郭德广,他的阿拉伯名译音为伊本•库斯•德广贡,“库斯”与“郭氏”谐音,这就是回族人汉族姓的由来。在宗祠正厅前上方悬挂着一块“宣慰府”匾额,故族人称郭德广为“宣慰公”。
郭氏家庙正厅前上方悬挂着一块“宣慰府”匾额
益裕典当行位于台商投资区张坂镇霞美村,这是一处偏远的小山村,却有一座清代开设的益裕典当行。
益裕典当行
据村里黄氏族谱记载,业主黄世远在清同治年间开设典当行,曰:“先生少习货殖,及长继家业。在村创建‘益裕当铺’,在县城与士绅李君合营‘庆裕当铺’……曾名闻于惠南。”黄世远在当地还建了四座“五间张”古大厝,与之相邻的一座两层楼的古厝,便是用于开设典当行的。五座古厝占地面积达3000多平方米。由于古厝依山而建,黄氏祖先便利用山体几块巨石形成的一个石洞,打造成一个小仓库,据称这个仓库是放置典当物品的地方。


据文物专家介绍:“一般典当行都是开在县城等繁华地带,隐匿在普通的小山村着实少见。”专家猜测在那个年代,这里可能是一个官道,或者是经济发展非常好的地方。
益裕典当行
▎文/图来源于陈敬聪编著《泉州古民居》
▎陈敬聪 1950年9月生,福建泉州人。第九届、十届泉州市政协副主席、泉州泉商发展促进会常务副会长、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英国皇家摄影协会会员、中国民俗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华文化促进会市长书画艺术中心理事、泉州市摄影家协会顾问。出版大型摄影画册《蟳埔女》、《激情农运》、《见证泉州》、《泉州老街巷》等。
泉州古民居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