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慧笔远书先贤事 古情雅意悟人生——记天津青年艺术家刘远征

日期:2015-03-12  点击:9556

 
  天津青年画家刘远征的水墨人物画,展现的是一位位古朴高雅的先贤高士。他们神态超然,表情淡定,举首投足皆洒脱逸群。或泛舟于江河之上,或独立于山川之颠,或仰观日月,或俯瞰雾霭,或高谈阔论于廊下,或独处冥思于林间。其目光之内,眉宇之间,透露出对人间大道、对天地万物的领悟与包容。他们思想与人性的光辉代代相传,照耀着华夏民族的子孙。这便是刘远征用他的墨笔抒发出的胸中之情,这便是他蕴涵于墨笔之内,欲展现给世人的“古意”之境界。
 
     众所周知,中国画难在运用笔墨的才情和对民族文化精神的体会深刻与否。历代画家无不追求诗情与襟怀的表露,正所谓画“以书为首,以诗为魂”。现代人画古代高士的难处,皆在于其形似易得而神似难求。刘远征把自己的创作方向定位在注重精神内涵和画面之外那超脱与空灵、远离“人间烟火”的古代高士上,无疑是选择了一条更为漫长的探索与体会之路。能将古代高士描绘得如此惟妙惟肖,他是如何克服时空的阻隔的?其画中精髓又在于何处呢?
 
    刘远征1979年出生于天津市宝坻县。他自幼酷爱绘画,偶尔的信笔涂鸦,也画得有模有样。十二岁时,在父母的支持下,他报名上了县文化馆美术班,开始正规的绘画学习。从此,每逢周末从家到县城的小路上,多了一个男孩的身影,他背着画夹,骑着自行车往来于乡村与县城文化馆,风雨无阻,从未间断。一路阳光洒在身上,照耀着少年的脸旁,也温暖着少年心中这一份对艺术的热爱与憧憬。学画的机会他格外珍视。一次,他和伙伴画得尽兴,下午课已经结束了一个多小时还浑然不觉。直到一幅作品完成,外面的天空已经阴云密布。为避免浇湿画板、纸张和新的作品,他们将绘画用具存在美术馆后,骑车回家。果然,上路不一会,滂沱的大雨倾盆而下,雨大得甚至无法睁开眼睛。乡间小路,四周并没有可以避雨的地方,二人只好停下来,将车放到路边,站在大雨中等待雨小些再走。看着彼此狼狈的样子,二人相视忽然开怀大笑!迷恋画画竟然赶上一场如此罕见的大雨!但这又算什么呢?对于这两位开始追求艺术的少年来说,还有什么比完成一张满意的作品更让他们在乎呢? 就这样,刘远征把自己的业余时间全部用到绘画的学习和练习上,几乎到了痴迷的程度,经常画到深夜。父母再三催促他睡觉,他就将刚画好的画挂在墙上,把画稿也挂在墙上,这才关灯上床,可是脑子里想的还是那张画,半天不能入睡,于是打开灯再看一会,这样开灯关灯,竟能反复数次。当时大的画稿不好找,他就用家里的国画挂历做范本临摹。他最喜欢也最珍视的一本,是家里80年代的一本挂历——任伯年的《群仙祝寿图》。他认真思考,仔细临摹,受到不少启发。就这样经过三年的努力学习,刘远征在绘画基础上有了长足的进步。也就是在这个阶段,绘画的魅力令他愈发着迷,他深深感到,这才是自己喜欢的、要追求的东西,只有绘画,才能让他感到幸福和满足。从此他便立志走上绘画之路。回忆起当时的决定,他说:“学习不是一种形式,而是每个人各有所长。我的观点是,有学习的热情再学习,学习自己最爱学,最想学的东西。我当时最大的理想就是终生从事这方面的工作,以绘画为事业,最大的愿望就是读美术专业,接受这方面的正规教育,找到真正有真知灼见的老师,对我进行系统的指导。”
 
    初中毕业后,他考上中等师范专业学校,读美术教师方向。这个成绩令他倍感振奋,他向自己的梦想迈出了第一步——进入正规学校学习绘画。在学校,他的各门成绩都名列前茅,在课外他也没有丝毫懈怠。进入高考的冲刺阶段,他和同学在学校附近合租了一间简陋的小平房,房间只有7、8平米,四面透风,冬天的时候没有取暖设备,寒风刺骨。这样艰苦的生活条件,都是为了能加班加点的多学一些东西:每天学校放学后,他继续上美术班,跟美术学院孙晋平老师学画直到晚上九点。下课后,再去画速写,直到凌晨一点才回家休息。到该看望父母时,他就拿好回家东西,晚上在东站候车室里画一夜速写,第二天早上乘火车回家,上火车再睡觉。这样的一个晚上能画上整整一本40张左右。就这样日复一日,坚持了半年之久。如今回想起来,现在扎实的人物造型能力正得益于当初没日没夜的刻苦训练。付出就有回报,1996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天津师范大学艺术学院。
 
    在大学,他学习刻苦,成绩突出,为人热情周到,开朗向上,得到了同学以及老师普遍认同,并担任学院学生会主席,也结识了许多要好的朋友。同时,他的绘画功力日益精进,并定下了自己以中国水墨画为主的绘画方向。谈及当时的选择,他说:“学校课程编制涉及面挺宽,而我每个科目成绩都不错。书法和国画是我从小就很喜欢的,选择了这个方向,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古语道:有大志者,成大器也。刘远征的志向亦非只是小有成就而已。他常赞叹古人的博大情怀,内心有着英雄主义式的浪漫情节。他常说,人生在世,一定要干出一番事业来,才不枉费这七尺之躯。他说:“在一项事业或一门艺术上能够长期的、不断的取得进步,其源动力来自人的内心世界,是内心当中一种渴望,是求知欲。从小到大,我每天都带着问题,带着想要破解内心之迷的想法绘画。每有心得,便会进入一种很兴奋的状态,比如有时跟某位老师或朋友对话,他给我讲的道理点醒了我,离开时我便会非常兴奋,路上不停地回味刚才听到的话,然后总结出对这些话的新认识,新想法,到家之后立即提笔实践,或成功,或失败,都会有收获,都是进步,这已经成为了我学习和思索过程中的一个习惯。在确定了自己古代高士的绘画主题以后,他开始博览古籍名作。如先秦文学中的离骚、诗经,魏晋时期的词经以及曹植、陶渊明等名家名作。他以古诗、古文的意境做指导,从古文化中汲取养分,体会古代人物的内心世界,反映他们的纯净心态、高贵品格以及精神世界。在表现技法上,他在传统水墨人物画的基础之上大胆进行新的常试和突破,追求淡泊宁静,色彩不求浓郁,但水墨的运用更加真实,脸部多用赭墨染色,关键地方用朱砂复勾,使得面容生动有血色,充满生命力。再施以冲水的效果,使人物有动感,产生气息向外延伸的效果。
 
    他笔下的人物形象生动,不论是陶渊明、茶圣陆羽、王羲之,还是吕洞宾、达摩,都能准确深刻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状态。他总结道:“画古代高士有两个关键要点,一是要画出人物的精神状态,通过他们的面貌表现出其心理状态,并通过周围环境展现他内心的境界。比如苍松、古柏和芭蕉在他们周围,都有指代的价值和意义,展现的并不是当时的环境,而是人物的精神境界。二是我们所表现的人物,必须是真正有知识有涵养,得道的高人。如果画出来是俗人的面貌,带着俗人的心态,那就没有意义了。精神气质一定要超凡脱俗,这是我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也是我力争要做好的一点。只有内心真正高洁的人物,才能带给观者真正的净化心灵的感受。”
 
    十年学习,八年创作,刘远征刻苦练习大量实践,投入了全部精力。八年来,他赢得了最宝贵的时间,积累了200余幅创作,在笔墨的运用和驾御上,反复练习,达到了娴熟的程度。“在此之前我的画从没拿出来过,外界没有任何人了解,比赛、投稿、展览、报刊杂志,都没有参与和宣传,我把精力集中起来,放在研习中国画书法上,不断审视自己的不足。”
 
    何家英先生称他的画灵动,有墨趣,对其书法也赞赏有佳;于小东先生称他对水墨的灵动把握得很好,有灵气;阎秉会先生则认为其画符合流行趋向,会受到市场的欢迎。同时,几位老师也都提出了一些改进意见,并鼓励他继续历练,提升艺术境界,向大家方向发展。
 
    如今的刘远征,已经从一个热爱绘画的孩童,成长为一名颇具实力的职业画家,事业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此时,他有什么新的想法呢?刘远征说:“一直以来,在绘画创作上,我都经常找到前辈老师求教,自己再行创作实践,但我并没有正式拜师。如今,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能找到一个在艺术观念上能给予我指引的老师,能带我进入更高的艺术境界。” 天道酬勤,拥有远大理想的他,正用积极的人生态度在艺术的道路上不断前进,相信他的勤奋与执着定能带他抵达成功的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