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黄河赐我享受生命

日期:2015-03-31  点击:8138

  近年,在中国的画坛上升起一颗耀眼的新星,她就是当代著名黄河画家刘淑琴。

她展现的黄河作品多。在公开展出的巨幛山水画中,刘淑琴的黄河系列作品永远是一面慑人心魄的风景,绘黄河的四季,她的作品有《黄河春来早》、《黄河夏韵》、《悠悠黄河九月天》、《雪域风情》,而《势不可当》、《奔雷》、《黄河之水天上来》等则展现了黄河的沉音,雄浑、激昂、壮阔;她的黄河作品一幅幅都成为成功之作或成名之作。《悠悠黄河九月天》、《大河秋实》、《奔雷》等十几幅作品分别获文化部等主办的全国画展金、银奖,30米长卷《巡天一览大河雄》、《中华腾飞•马到成功》组画分别搭载我国实验8号卫星、神舟7号飞船进入太空,娄师白、林凡、李铎、张海等12位中国当代著名书画家、艺术家为长卷题字,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为之鉴名祝贺;《一声豪气万古流》等赴美、意、日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展出,并被全国人大、中央军委、人民大会堂作为珍藏品收藏;《黄河》系列作品被国家领导人作为国礼赠送国际友人。


欧阳中石先生看到她一幅以黄河壶口为景象素材创作的作品,画面大气磅礴、气势雄浑、浊浪翻滚、波涛汹涌、令人心潮澎湃,难以自禁,先生欣然亲笔题名《心潮》。这已成为她的代表作,被收入《刘淑琴山水艺术画》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

“成功的花,人们惊慕它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这是冰心先生对成功者的感慨。刘淑琴是怎样赢得事业的成功和辉煌的?

沉稳、静气。不是亲眼所见,很难把她与她笔下奔流激越的黄河联系一起,她象我童年时邻居的姐姐一样亲切和谦和。采访后我才顿悟,她是黄河的女儿,是她为黄河迷、为黄河狂、让人们认识了黄河,感悟了黄河,而黄河把爱赐给了她,使这样一个柔弱女子拥有着黄河的品格、黄河的胸怀、黄河的内涵……使她成就了很多画家难以企及的画黄河的梦想。

浩然之气涌我心
“画黄河重要的是描绘它拥有的中华民族精神的不屈之气,向前之气、势不可挡之气,也就是我们民族的浩然之气”。刘淑琴面对自己成功的作品,不无感慨地说。言为心声,为了画出黄河的浩然之气,黄河的魂魄,这位从小长在黄河边的柔弱女子,带着梦想,整整为之奋斗了大半生。

1956年,刘淑琴出生在黄河岸边的一个书香之家,她的启蒙老师是她的母亲,母亲是黄河剪纸艺术的传人,母亲把生活中的一切都能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地表现在剪纸艺术之中,从而唤起了淑琴的艺术崇拜,父亲有意识地引导她学绘画,并在当地拜了名师,从此她结缘于绘画,后来她有幸进入开封师范学院美术系学习则使她步入了美术绘画的神圣艺术殿堂,她从自己最熟悉的生活习画黄河、黄土地、黄河岸边太行山风景,黄河流域的中原风情,1996年,天姿聪慧,绘画艺术卓而不群的她以一幅山水作品在北京举办的首届中国民间民俗作品展上捧得金奖,这幅画作凝聚了她十多年观察黄河山水的辛勤,沐浴着黄河文化的濡染,展现着黄河文化的风情,它的成功给了她极大的鼓舞,然而,此时她更陷入到艺术创作的痛苦之中,她站在她最崇拜的画家周思聪的水墨画《人民和总理》前,《人民和总理》的艺术感染力使她不止一次激动,她响往周思聪的艺术功力,决心做一个能画出摄人心魄的作品的画家,她把创作视点转入到波涛滚滚奔涌向前的黄河,黄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是很多画家的理想,但因难于表现它的内涵,它的胸怀、它的气势等不得已而收笔。铁了心的刘淑琴认定了的事情九牛拉不回,1998年,怀着对艺术追求的渴望,她走进了北京画院研究生班深造,并拜王文芳、石齐等知名教授为师,决心向着自己心中理想的艺术高峰攀登。


王文芳教授是一位描绘大西北广袤大地和莽莽群山等很有成就的山水画艺术大师,他的作品无论是高原的形特和地貌,还是戈壁雪山的晨光暄照,都令人叹为观之,一幅幅成功之作蕴涵着作者对人生,自然和宇宙广阔空间富于哲理的思考,画作墨、色、水交相运用,混沌、变形、形成了鲜明的个人风格,作品让人感悟到苍凉的悲壮气象和高峻的庄严,天涯的博大和宗教式的神秘。

王文芳教授说:这些成功都是用全身心和一支画笔去追寻去求索的结果,为鼓励刘淑琴深入生活,王教授为她题词:“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刘淑琴无心留恋北京安逸舒适的都市生活,在老师的授意下,她肩起行襄,挽起裤管,寻着黄河的涛声,再次回到黄河岸边,她追寻黄河的足迹,体验感悟心中的黄河。她到三江源、到扎凌湖、鄂凌湖,刘家峡、龙门、壶口、到三门峡、到入海口,她住牧民的草房、饿了吃酥油饼、渴了喝雪山水,困了和衣草地,一次她在半山腰中陶醉于黄河风景写生,忘记留下同伴带走的干粮和水,饿昏在山中。一次去三江源写生,她带着西安画院读书的儿子,本想有个照应,儿子在中途出现感冒和高原反应并出现肺水肿合并症,使她身心焦悴,她战胜一次又一次从未有过的困难,坚强地凭着信念一个人支撑着从三江源写生直到入海口,脸黑了,人瘦了,腿被荆棘刺伤了,然而,凭着这份执着和顽强她终于扣开了黄河的心音,触摸了黄河的脉搏,收获了从未有过的收获,山西的壶口,400多米宽的浩瀚黄河之水,在这里骤成60米宽,跌落30余米的石槽之中,激起50多米高的水雾。看着眼前那憬涛骇浪、雷霆万钧、排出倒海、气冲霄汉的雄伟气势,刘淑琴激动不已,找到了,找到了,她顿感一种浩然之气涌入胸间,“风在吼、马在啸、黄河在咆哮……”她唱起了那雄壮的歌声……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她吟诵李白的诗句……

她在感悟着黄河,深爱着黄河,激情喷涌,决心用笔墨把这一切表现出来,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神来物我两忘时
石涛先生曾说:“山川脱胎于予也,予脱胎于山川也”“山川与予神遇而变化,所以终归之于大涤也”黄河归来,刘淑琴感到莫大的振奋,黄河写生为她提供了无尽的创作资源和艺术灵感,更深深地感到,如果不亲自触摸黄河的脉搏,黄河的情感、黄河的内涵,即使你笔墨技法再炉火纯青,也无法对接黄河的语言,聆听黄河的乐章。毫迈的大河吞噬了很多艺术家的胆识与脚步,为了真正地纵情于黄河,刘淑琴精心研究山水大师的各种技法,决心用自己独特的笔墨语言表现她心中的黄河。

董其昌在论述“画家六法”时强调,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丘壑内营是一种意象活动,刘淑琴运用山水意象元素,进行排列组合,在高远、深远、平远的空间处理中,只见山石重叠、危岩错落。一幅幅西部的山映入眼帘;山水画大师黄宾虹说:“不明笔法墨法、而章法之间,力求清新形似,虽极精能,气韵难求苍润”,刘淑琴实践着:终达墨求墨气,笔墨相得。

荆浩在《笔法记》中言六要:即:气、韵、思、景、笔、墨刘淑琴一一思考,认真地审读评判自己的作品,让自己每次画作都要有新的提高。

从顾恺之到近现代山水大家的笔墨气韵,造型风格,她甚至认真研究了西方画家透纳,约翰罗宾逊埃瓦佐夫斯基、以及马蒂斯、赛尚、高更、莫奈等大师的作品。

恩师王文芳教授笔墨运用上善于用破墨法,墨、色、水交相运用,混沌变幻,敢于突破传统样式的笔法,石齐老师不局限于水墨画一路,作品成为多种文化及视觉记忆的汇流点,由艺术语言的多样偶发性形成作品感性的振荡,石齐老师绘画的动感语言,空间处理和构图等在启发着她。画黄河壶口难在表达水的生动与雄浑,境的博大与古厚,坐在巨幅画布前,黄河之水天上来,吞吐日月的气势不断在刘淑琴的内心升腾,她在传统的技法中不断挖掘、她以线条主骨,辅以明暗法,传统的笔墨精神与自然美的高度统一此时也难以表达她内心深处升腾欲燃的黄河火焰,为了画出水声,她先把水画动,声由动出,为此她大胆突破传统画法,吸取西洋画法种种技法,如水彩画的喧染方法,画出的水声,画出的黄河波涛滚滚,似有滚雷的巨响,展现了强烈艺术效果。画作之中她坚持卷浪 ,平波 、起波法、巨波法、泼水法、泼色法交错运用,色、墨、水相得益彰,点水滴墨,暗合造型,技法师古而不泥古。为了提练自己独有的笔墨语言,他一次次偿试,无论怎样的辛劳从不叫苦叫累,如果坐到画布前,她都会进入佳境,物我两忘,有时候一幅作品要画6—7天,每天要画10多个小时,她犹如再次徜徉于日思夜盼的黄河之境如梦如幻,如痴如醉,黄河的黄有时成了神秘的诱惑,有时是中华民族血管理的血,有时则成了激情奋飞的火焰,金色的江水,有时是惊天的涛,有时是急旋的涡……

著名艺术评论家感叹她的画作:以黄河壶口为素材,创作的《势不可挡》,从画面上强调了来水的多源汇集从而其势汹涌,而画面的中下部则尽力渲染水势腾跃,浊涌翻滚,水花飞溅,云蒸霞蔚的壮观。此作以横幅出现,好象镜头对准强烈,最奔腾部位,颇现画家的匠心。

她“不断探索各种表现方法,寻求适合自己的笔墨语言,这些努力的积累和实践,终于使她的山水画走向成熟,画出气势宏伟的黄河之作”。

人民美术杂志主编李德哲对她的黄河系列作了这样精准而精美的评价:综观刘淑琴的黄河,即因其豪壮之美让人荡气回肠,又因其亲切、通透、活泼的生命力而让人心往神驰,画面的空间感极其强烈,上下千里,纵横捭阖,排山倒海,澎湃浩荡之势尽在其中。

情真义切黄河女
  “法由心生”、“我法即法”、“无法而法”。刘淑琴无意于开宗立派,然而,她的一副副成功的黄河画作,使她名符其实地赢得了黄河画家的桂冠。著名作家魏魏为她题词:“黄河儿女”、人民日报社原社长邵华泽为她题词:“黄河神韵”。她和黄河结下了不解之缘,和黄河相融相通,和黄河相伴相生,和黄河同歌共舞,对于黄河她曾经有一段内心的独白,在她公开发表的《黄河赋》一文中,她写道:黄河,我爱她,因她有天地间的一股浩然之气。她得天水,聚百川,把地球上最高的山和最大的海洋连在一起;她的文化精髓是天人合一、尊重自然、和谐包容的博大胸怀,以及流观宇宙的生命时空意识。我们这一代人见证了伟人毛泽东“一是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旦古之变,在数十年间我曾徘徊于巴颜喀拉山脉、怜听扎陵湖与鄂陵湖的悄悄私语,曾站在黄河上游的刘家峡水库、惊异于如泊如镜的沉静;曾生活于河套平原,陶醉于她如虹如带的飘逸;曾上溯龙门,感奋于如狮如吼的豪壮;当我沿河上下求索而见壶口时,更加如痴如狂……目击这惊心动魄 的壮烈景象,几乎每一个瞬间都是一幅全新的令人激动不已的画面。我沿黄河去扑提每一个壮美的瞬间,让我从黄河母亲的魂魄中汲取更多的营养。

“黄河,其高峡为镜,平原为带,奔川侵骨,挟雷裹电,即因势而变,滔天接日而狂呼,拥地抱天而低言”。

如今,她对黄河的爱都通过“六法”笔墨,尽情地渲泻,尽情地展现出来,让世人为之动容、为为之激越、为之倾倒、为之喝彩。为之鼓舞。如果说她在塑造着心中的黄河,黄河也在塑造着她,黄河,把坚强、力量和智慧给了一个普通的柔弱女子,使她成为一个有独特个性的,有自我绘画语言,有独有人格魅力的女性黄河画家。今天,面对这一切成就和成功,她那样的从容,但她的心仍象黄河一样奔腾不息,她说:黄山造就了很多的大家,对黄山的塑造,大师各有千秋,都挺立在中国的画坛上,如:刘海栗大师水晕墨彰、彩墨斑斓、气象恢闳不凡、而黄宾虹的浑厚丰茂、李可染的沉郁肃穆,傅抱石放旷而不失谨细、陆严少细腻华婉,潘天寿苍凝奇峭,林风眠深幽宁谧,石壶的清逸谈远……

她想今天她用自己的行动,如果能唤起更多的绘画艺术家和她一起共同拥抱母亲河,用各自不同的笔墨尽展母亲河黄河的风采,也需才是真正的成功。

刘淑琴仍在思考着、奋斗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