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桑莲居|董桥写字 “像宋词,有韵致”—— 白谦慎解析董桥书法

日期:2015-07-21  点击:2695

 

文:魏沛娜 来源:深圳商报 桑莲居编辑---

 

  董桥曾在《白谦慎带来了〈桃花鱼〉》一文中,如此记下跟白谦慎初次见面的印象:

 

  幸亏这位英年学者是个雅道中人……毕竟他是真行家,不是越洋留学满肚子汉堡包的时髦人。姓‘白’已然够脱俗了,名字带的又是传家的诗礼,那天众里寻他一点也不难:稍稍拉长了两分的宋体‘国’字脸,五官细致如江南老宅粉墙上的桂影,稳健的举止遮也遮不住十年寒窗孵出来的一缕腼腆。

 

  上世纪80年代,白谦慎赴美求学,后经张充和的大力推荐,转至耶鲁大学攻读艺术史,师从班宗华。作为学者,白谦慎致力于中国书法和文化史研究;作为书法家,其书法清雅俊逸。当深圳商报记者寄呈上为读者解析师友董桥书法的邀请函时,日前甫正式入职浙江大学的白谦慎仍于百忙之中拨冗接受访谈。在他眼中,董桥的字“像宋词,有韵致,有意境”。

 

-- 北宋“尚意”书风的影响 --


《文化广场》:请您谈谈此次看董桥先生首次内地作品展的印象?

 

  白谦慎:董桥先生是名作家,他的散文在中国内地拥有广大的读者。过去人们只是在他的文章中,读到他谈书论画,内地的读者能够一睹他的翰墨风采,何其幸运!古训云:文如其人,字如其人。董先生的文和字恰恰都能体现这古训的精神。他这次在广州展出的作品尺幅不大,如小的书房联,小横幅,小条幅,一如的他的散文,篇幅不长,但清新隽永,字字洋溢着儒雅的书卷气。

 

  《文化广场》:如果追源溯流,董桥的字在书法史上传承的是哪种传统哪种流派,综合哪家之长?受何影响?

 

  白谦慎:董先生喜爱书法,又长期收藏近现代文人翰墨,在这方面可谓浸染很深。他不似一些书法家那样,刻意去学哪一家,但是从他的用笔和结字来看,还是可以看到几个主要的源头。我们知道,宋词对董先生的散文影响很大,他也喜欢抄录宋词。北宋“尚意”的书风似乎对他也有影响,亦即:不汲汲于点画结构的精准严整,在自由挥洒中展现作者的胸怀和学养。董先生一些字常常有些长的笔画,这些长笔画在运行中有颤动,这使我想起了北宋的大书法家、大词人黄庭坚的书法。董先生书法的另两个渊源是晚清的何绍基和民国的台静农。何绍基的书法受颜真卿的影响大,点画的粗细对比幅度大,用笔多外拓,竖画的弧线呈外圆状。有了何绍基的这些特点,就在北宋的潇洒之外,加上了典雅端庄的气象。台静农先生在港台的影响很大,董先生欣赏台先生的文章和书法。若干年前,张充和老师收藏的几件台静农的书画精品转让给了董先生,董先生非常喜欢,还曾撰文予以介绍。台先生的字脱胎于晚明书家倪元璐的书法,气息高古。董先生用笔结字一些偏重欹侧的方面就受到台先生的影响。指出这三家,也只是举起大略而已,董先生学书,更多的是通过观摩和鉴赏的途径,他见得多,潜移默化都是有的。

 

  《文化广场》:董先生曾在《白谦慎带来了〈桃花鱼〉》一文中,记叙了你们初次交往的经过。平时您跟董先生经常探讨书法吗?

 

  白谦慎:由于大洋之隔,我和董先生只见过一面。2005年暑假,我到亚洲参加学术活动,张充和老师知道我要途径香港,就让我带一本她的诗集《桃花鱼》给董先生。那次见面我们聊天时也涉及书法,但并不多。去年我到香港城市大学演讲,想去拜访董先生,正好那时他有事,就没能见面。平时和董先生更多的是通过电话和电子邮件联系。董先生虽然不研究艺术史,但是一直关心这方面的研究,他读了我写的关于八大山人书法的文章和关于我的老师章汝奭先生小楷的文章,就会通过电子邮件,发表一些他的看法,我也会谈谈自己的看法。大约在2008年到2010年,张充和老师觉得自己年纪大了,让我帮她转让自己的一些收藏。胡适、沈尹默、台静农、沈从文和张老师本人的一些书法精品转到了董先生手中。我和董先生联系时,都会围绕这些作品来发表看法。所以,董先生和我在书法方面的交流基本上是围绕着具体的、实实在在的、可以触摸的作品进行的,是一种品鉴式的交流。

 

-- 喜欢写字的文人 --


《文化广场》:董桥说:“文人字迷人处从来是名气不是书法”,又称“字是要养的,要天天往笔下的字灌输养分,爱心呵护,字才会写得好。我是这样养字的。老了还要靠字养我”。您如何理解董桥这些话?又如何理解其作品里所反映出来的性情和追求?

 

  白谦慎:我想董先生大概是指文人字的气息,气息才需要养。我赞同董先生的看法。今天有很多写字的人,技法上无懈可击,但就是不耐看。为什么?气息不高。我曾在一个采访中说过,书法是很娇气的艺术,你不好好地对它,不要说想进步,就是维持原有水平也很难。古人认为,读书做人是养气的第一要义。如今世风日下,很多人也不信这个了。但是,看看我们今天的书坛,真是俗书遍野啊!

 

  《文化广场》:在您看来,您是将董桥看成“喜写字的文人”,抑或“书法家”?

 

  白谦慎:当然是“喜写字的文人”了。

 

  《文化广场》:自况“文化遗民”的董桥常慨叹“写毛笔字的人少了,爱惜书法的人也少了”,这令我想起最近仙逝的张充和先生的书法同样堪称一绝。您认为像董桥这样的文人字是否越来越稀少了?后人是否愈难传承他们的写字精神?

 

  白谦慎:写字的人其实还有不少,但是喜欢写字的读书人已经很少了。文人文化在张先生、董先生的身上还有体现,但是,这样的人很少了。我们应该思考,为什么一些很有才华的年轻人,能够在书法技法上一下子冲到相当高的水平,但是很快地就退步了。心静不下来,怎么能走得远呢?读书不是万能的,但是,真正读进去的人,心是比较安静的。我在此为董先生上面的话做点小小的补充:从技法上爱惜书法的人还有不少,从气息上懂得它的人真的少了。能自觉地去养字的人,就更少了。这正是董先生的字的可贵之处。

 

  《文化广场》:能请您为董桥书法做一个简单概述吗?您对他往后的书法有怎样的期待?

 

  白谦慎:董先生的字像宋词,有韵致,有意境。希望写字能使他健康长寿,写出更多的字来供他的读者们观赏。

 

-- 董桥先生书法新赏 --

 



小桥流水夕阳西,落木千山入望斋。

秋草岸边红叶渡,横斜疏影印寒溪。

荒冈野屋草为茵,暝色迷茫不动尘。

窗外远山云外树,马蹄声里未归人。

万绿业中走势来,青林深处湿成堆。

云烟喷薄无痕迹,正是临安绝妙才。

层崖夹岸几迂回,漠漠春阴暗不开。

林外断桥桥断处,山泉刚逐雨声来。

 

  乙未年春日得观黄宾虹册页,何惺常题七言绝句四首,何绍基笔法婉转自如,令人叹服。抄录一遍,以志心喜。董桥。

 


春山敛黛低歌扇,暂解吴钩登祖宴。

画楼钟动已魂销,何况马嘶芳草岸。

青门柳色随人远,望欲断时肠已断。

洛城春色待君来,莫到落花飞似霰。

 

尊前拟把归期说,未语春容先惨咽。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离歌且莫翻新阕,一曲能教肠寸结。

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

 

洛阳正值芳菲节,秾艳清香相间发。

游丝有意苦相荣,垂柳无端争赠别。

杏花红处青山缺,山畔行人山下歇。

今宵谁肯远相随?惟有寂寥孤馆月。

 

残春一夜狂风雨,断送红飞花落树。

人心花意待留春,春色无情容易去。

高楼把酒愁独语,借问春归何处所。

暮云空阔不知音,惟有绿杨芳草路。

 

乙未夏夜,砚边听雨,翻读欧阳修玉楼春,选抄四首习字。董桥。

 



十分冷淡存知己,一曲微茫度此生。

董桥。

 


更能消几番风雨,最可惜一片江山。

梁任公集宋词楹联。董桥。

 

人物名片

 

董桥
1942年生,福建泉州晋江人,台湾成功大学外文系毕业,曾在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研究多年。历任香港美国新闻处"今日世界"丛书部编辑、英国广播电台中文部制作人及时事评论、《明报月刊》总编辑、《读者文摘》总编辑、《苹果日报》社长。撰写文化思想评论及文学散文多年,他的文笔雄深雅健,兼有英国散文之渊博隽永与明清小品之情趣灵动,为当代中文书写另辟蹊径。在港台及北京、上海、广州、天津等地出版文集数十种。

 

白谦慎
1955年生于天津,祖籍福建泉州安溪,在上海长大。现为沧浪书社社员。1978年考入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1986赴美国罗格斯大学留学,1990年获比较政治硕士后,至耶鲁大学攻读艺术史博士,师从著名美术史家班宗华教授,1996年获博士。1999-2000年为盖梯基金会博士后。1997-2015年任教于波士顿大学艺术史系,2004年获终身教席。2002年春任哈佛大学艺术史系客座教授。曾担任全国第二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评审委员。2015年6月正式入职浙大文化遗产研究院。

 

 

  囗 文中书法作品系桑莲居翻拍自《董桥写字》

  囗 摄影:赵剑王 编辑:陈舒婷

 

点赞,自得其乐;分享,你我共飨!

怀抱古今而心有天地,桑莲居诚邀您共飨艺术,品味雅致生活。

了解更多白谦慎,请点击【名家列表-白谦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