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订阅号

收藏热线
0595-28252888
18065388683
 
 

王柏生:才见春林,已老秋水

发布日期:2023-06-23      作者:王柏生       浏览次数:2903
核心提示:此刻形影未阑珊,谨以方寸地,纪王老一生执爱,慰他远行。

///

 

  王柏生老师离去了,近乎悄然。


  还记得王老到访桑莲居的几次畅谈,直白而真诚,认真却活泼。嘬一口茶,小圆眼镜后的眉眼便盈满笑意,与他笔下的惠女竟如出一辙。语调昂扬,像是与王老所热衷的饱满热烈的用色有了呼应。


  今日小文,是王柏生老师踏入绘画艺术道路之初心的自顾。他始终清晰地记得来路,也笃实地指为归途。此刻形影未阑珊,谨以方寸地,纪王老一生执爱,慰他远行。

 

 


王柏生老师(左二)

 

王柏生老师(右一)在桑莲居

 

 

 

 

 

审美情趣来自生活的积淀

 

王柏生

 

 

 

 

  四十年代初我出生于闽南沿海一个小城——泉州。从城南到城北,从城东到城西一天时间便可走遍城里的大街小巷。

 

  孩童时代我住古城北门州顶老街“连理巷”的老房里。那老房紧挨一座小庙,四季香火甚旺,庙顶上翘起的燕尾形屋脊上,两端的龙形雕塑精美威武,色彩闪烁绚丽。庙内屋樑顶上的龙雕凤画,均出自民间雕工之手,巧夺天工。庙中四壁用流畅的线条描绘了庙史故事壁画,讲述的是古时一妇女寒冬腊月千里寻夫,路过此庙产下一婴,流血不止,染红庙里的石板地后死去。这位妇女为夫生子传下后代感动了当地百姓,将老庙修缮一新,官府赐匾“生寒宫”以纪念她,至今那民间传说故事的绘画仍深深烙印在我的脑海中。

 

  从老房后面的园子里越过一道残墙,便可跨到名闻古城的威远楼上。我常在城楼下听说书老先生“话仙讲古”。拂面而过的阵阵凉风,总引我遐想在城楼上驻扎的官兵,和惨烈的战斗场面,如见当年。瘦小的我,也因为那股在城楼上与玩伴或“学武杀敌”,或挥笔涂画的顽皮劲,而名闻巷弄。

 

  我八岁就学于小城里的一所私立“卓然学堂”。从一年级至三年级我读了5年,被老师戏称为“留学生”。闽南民谚有言“瘦马也有一步踢”,也许是天赋的审美本能与对美的向往,我自小便热衷于到处涂鸦。

 

  城里有一家书坊叫“晓风书局”,书坊布置古味,书柜里摆满古书。内屋有间用布帘掩闭着的书房,文房四宝齐全。有位先生在里头作画,我常到此驻足。可百字不识的我,每每被书中那一幅幅美不胜收的古装插画深深吸引着。我一遍遍地看着记着,目不转睛地注视、仰慕那位作画的先生。也许是一种莫名的动力,回到家后,我把记忆中的画全画在作业本上,在童伴中炫耀,有时那画得满满的作业本还能换一大堆熟花生吃——画画还能有收获,这可把我乐坏了。那书坊便成为我常逃学去的“窝点”,启蒙了我的美术之路。

 

《乡 戏》 179×124cm

 

古时每年佳节,渔乡自发的戏班常演“布袋戏”,那帝王将相出场吸引着孩童的喜爱。我牵着祖母的手,出于好奇,我挤进后台近距离看那色彩绚丽夺目、变形有趣的人物偶像,引人入胜。这门民间艺术从小熏染着我。

      

 

 

 

  陈年旧月,我每到古镇崇武必经港墘,去眺望那碧蓝的海面上停靠着的密密麻麻的红、蓝、白色渔船,船中林立的桅杆上飘着如神话般的“黄色”旗帜,旗上绣着“保生大帝”四个金色大字,庇佑渔船出入平安。长三角形的大旗在海风中呼呼作响,我特别喜欢大海这种静中蕴闹的感觉。我时常迷醉在这样的故乡美景中……

 

  从港墘顺着石头小路走,两旁犹如民国时代的杂货香烟铺与零食店琳琅满目,那藏在心中的乡情翻涌而起。我曾画过的渔家门前炸米糕的阿嬷,直向我招呼:“画家来了!”此时那曾与我相处朝夕的亲人,浮现在脑海中难以磨灭。小石子路转弯深处那棵苍老的榕树依然镇守村口,扎在树枝上的祈愿平安的红布条随着微风飘动着。榕树旁那香火日夜兴旺的妈祖宫里,供奉的乡民络绎不绝。我虔诚地朝妈祖神像弯腰作躬,祈求乡亲出海一帆风顺,平安归来。在妈祖宫不远处路旁难得一见的一间小书坊摆满发黄的旧书,有常来光顾的渔家孩童。我曾在这里画了两个黝黑肥胖的渔童头像,至今难忘。

 

  石头小路上不时飘浮着渔家煮番薯的香气,偶尔夹杂着一丝鱼腥味扑鼻而來。这种生活感受直让从我心窝里涌现出一幅幅奇思妙想的动人画卷。

 

  当年厚重、土味的渔村小石头路,而今两旁崭新的洋房、超市星罗棋布……虽多了几分繁华的喧嚣声,却也让我多了几分可以怀念乡情的美好记忆。

 

《港墘印象》 187×145cm

 

每逢渔船归航,渔潮到来季节渔腥味熏天,忙碌的渔女在港墘渔场上挤得“密不可透风”,一旦渔船出航我犹如在月夜静悄悄的港湾,一个人眺望着波光闪闪开阔的水面,这种心旷神怡的感觉犹如在“疏可跑马”的辽阔草原上,自由地奔跑着。哎!这不就是与老祖宗留给后人说的画理不约而同吗!往昔下乡写生,每每之感悟印象,至今永远留在我的脑际中。

      

 

 

 

  八十年代初的一个盛夏,我到东山沿海写生。那时我留长发,头戴一顶破草帽,找了一个靠近海边的很不起眼的小旅社,住宿多日。我每天在海边东张西望寻找美景写生,早出晚归。殊不知早已被当地边防派出所暗中盯上,疑是“下海投敌”的嫌凝犯,而我全然不知。一天深更夜寂时分,床榻微晃,从远处海面上传来的阵阵涛浪声伴随着我进入梦乡。突然,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将我从梦中惊醒。恍惚间我歪斜地套上短裤,开门一见竟是两个全副武装的警察,对我厉声喝道:“什么人?从哪儿来的?检查证件!”慌忙中我笨拙发抖的手伸进裤袋,摸了许久才掏出一本已泛黄的“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证”递过去,小心翼翼地问:“这算是证件吗?”估计是证件照上的短发形象与本人有些许出入,警察半信半疑地翻看着,又追问了工作单位的电话。情急之下我记起学校传达室门卫的号码,经一番验明正身后才确信我没有嫌疑。一夜的折腾让我久久未能安眠。类似的“折腾”经历在我接下来的人生中又接连遭遇了几回,成了朋友们茶余饭后有趣的美谈。

 

《妆》 142×142cm

 

我执爱红色但忌火辣之红,这幅《妆》,母亲牵着女儿的手戴上金戒指、姑嫂为新娘梳妆,心依依、情浓浓,在红之色调中青、黄、綠色相间互补,映显其喜庆而爽朗的色彩氛围。

      

 

 

 

  我闭眼睁眼都绕不开惠安女那“土”味的美感,即便城里人因此称呼她们是“乡下人”。

 

  “土味”是我至高无上的追求。我记忆尤深的是旧时惠安女一见城里来客,她们的黄色斗笠半掩着腼腆羞涩的脸容,只露出双眼偷偷地瞧着客人。记得70年代初文革后,有一次我下乡体验生活。到崇武大岞生产队部说明来由后,队长让我去找一位女仓管安排住宿。她个子不高,脸庞滚圆而秀美,柳叶眉下是一双眯成月牙线的眼睛。见了我,顿时一丝粉红浮现她的脸颊。她那丰腴的身姿行走在明丽的蔚蓝色海墘石头小道上显得格外婀娜。这一画面瞬间触发我的灵感——这不正是我画惠安女的模特吗!她带着我到大队仓库,里面堆满零乱的渔网、渔具等杂物,还有几张积满厚厚灰尘的办公桌。我暗想,也许这就是我今晚睡觉的“床铺”吧。她将“床铺”打扫干净后,轻声对我说:“(还让你)将就了”。她的温馨善良让我心里热呼呼的,那种感觉至今铭刻于心。在我往后的创作中,她的形象潜移默化地改变了我之前对惠安女的凭空想象和脱离生活的概念化印象。

 

  在仓库住了多日。寂静的的夜里,我整晚经受成群结队的老鼠在黑暗中横冲直闯,嬉闹而恐怖的鼠声,让我彻夜难眠。幸有那让我一眼难忘的身影,犹如一朵最美的浪花,不时荡漾在我的脑海中——她成为了我日后创作审美之偶像!

 

《浪 花》 157×69cm

 

蔚蓝的海天犹如那爽朗、温馨的脸容、让我思绪万千,渔家女与海浪作伴,与海风相依,她们如波涛那美丽的“浪花”拍打着天涯海角。

      

 

 

 

  经年累月的生活积淀迸发而出,形成了我以色写心、以色抒情的艺术语言,我称之为“色意重彩画”。“思想枯竭,则巧言生焉”,画无止境,生活永远是艺术创作的源源之水,而审美情趣来自生活长期的积淀。日辰尤短,年光惊鸿,才见春林,已老秋水。用真诚的艺术审美情趣享受人生瞬间,情寄于万物,努力体验、深心感悟人生每个时段生活过程的不同,积淀的生活素材必将绽放美丽的艺术之花。

 

《爱美图》 143×165cm

 

渔家女爱头巾,惜头巾选头巾,一爱二惜三选是惠安女祖辈遗传“爱美”的古风。

      

 

 

(1941.10 - 2023.06)

 

  又名柏森,号半窗。生于福建泉州,祖籍惠安。1964年毕业于厦门工艺美术学院绘画专业,师从著名画家顾一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中国著名色意重彩人物画家。厦门画院画家,泉州画院特聘画家。曾任教于福建工艺美术学校、厦门集美大学美术学院。

 

  作品参展第六届、八届、九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首届中国画人物画展,第二届中国画展,第一届至第六届中国美协会员中国画精品展,及中国美协中国画提名展等全国性大展30余次。获全国第二届水彩、粉画展优秀奖,第二届、第四届中国美协会员中国画精品展优秀奖等。热爱闽南民俗文化,作品大部分以惠女形象为题材。《求是》、《光明日报》、《美术》、《美术报》等权威媒体曾作专题介绍。

 

///

 

《八女跨海》 193×255cm

 

1958年困难时期,惠安净峰“八女”跨海到荒芜的"大竹岛"上,开荒种粮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她们渡海惊遇狂风恶浪的历程,如同2016年我家险遭17级台风的危急场面。家当飞去,将面临被刮走的妻子,我紧紧拉着她冰冷的手、顶着咆哮的强风豪雨的拍打、逃过生命的一劫。这种生活的经历,引发起故乡“八女跨海”的故事,勾起创作此画的动力。这幅画永远加深我对故乡与我走过这难忘的生命岁月,铭记于心房。

 

《讨小海》 68×68cm

 

空旷的海天连成一片水墨淋漓的风景,海滩上拖着渔网的渔家女,逗着孩童,撒下漏网的渔儿,渔童争先恐后地捡着,一幅有诗情画意的画随情、随心一气呵成。

 

《希望的阳光》 68×68cm

 

生活的积淀发掘了情趣之美,作品的意境在于巧妙掇取自然“寓象”之意,产生双关联想之趣。此画以生活中的“欢乐”面向晨曦的阳光,那朦胧抒情意境与心相印,那莫名心声的美感不言而喻了。

 

《好兆头》 192×159cm

 

我首次尝试画面采用“对称”的构图形式,画面两边的疏密关系大致相同,如果处理不好便成了“死画”。要取得“对称”既有装饰味而又有绘画味之效果,我尝试用蓝与红作主色瓦解分离画面的块面疏密的构成关系,有意在画面正中留出一条空白如一道生(炊)烟,主题寓意突显,取得了预想不到、别具一趣的平面绘画美感。

 

《盼》 202×135cm

 

眺望波光粼粼大海的远方,母亲左顾右盼、手足之情,妻子对丈夫牵肠挂肚、左思右等,归航的渔船先落谁家?团聚的时光将终来临!

      

 

 

 

 往 期 相 关 

 

1. 李小坤:创造一个自我的世界

——谈著名画家王柏生先生的艺术特征

 

2. 黄永生:一炉香——王柏生色意重彩作品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