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订阅号

收藏热线
0595-28252888
18065388683
 
首页 » 文论 » 巧生说炉(一):吴越冶金 ...
 

巧生说炉(一):吴越冶金 苏作铜器之起始

发布日期:2014-09-24      作者:陈巧生      浏览次数:8667



  印象里,苏州不是一处追求经济,发展旅游的城市,她更像是一个文化意象。在两千五百多年的悠悠时光中,淡泊宁静的名人隐士在这里居住,委婉动人的故事轶闻在这里流传,万古不朽的历史文化在这里镌刻。


  时间追溯到公元前五百年,春秋时期(公元前514年),吴王阖闾建都,命伍子胥“相土尝水”、“象天法地”,建成阖闾城,即今日的苏州城。

  苏州是安静而又美丽的,西施的曼妙身影留给后人太多遐想。苏州又是热烈而又神秘的,吴越之地,群雄逐鹿,多少壮士扼腕,多少儿女情长。那段烽火岁月,承载了无数传说,干将莫邪就是其中之一。




  春秋晚期, 频繁的军事行动促使了吴越一带铜铁冶炼业的发展,《越绝书》卷十一的“宝剑”专述中提到,“吴有干将,越有欧冶子,此二人甲世而生,天下未尝有。”声名远播的干将带着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走入了史载的字里行间。

  《吴越春秋》卷四“阖闾内传”,记述了一则干将夫妇铸剑的传说。越国此前向吴王阖闾献了三把宝剑,阖闾非常珍爱,于是命干将、莫耶夫妇再为他铸两把。干将作剑,“采五山之铁精,六合之金英,候天伺地,阴阳同光,百神临观,天气下降,而金铁之精不销沦流。”铸剑失败,使干将想到自己的师父曾“夫妻俱入冶炉中,然后成物。”其妻莫耶即曰:“老师亲烁身以成物,吾何难哉?”于是莫邪乃断发剪爪投于炉中,“金铁乃濡,遂以成剑”。

  整个冶炼过程中是否还有其他具体祭祀仪式和巫术行为?这都是后话了。铸剑师以身殉剑,只是传说,不能当作史实,但干将、莫邪剑却流传了数千载,为时人所熟知。故而这则传说又艺术地反映了历史的事实情况,即春秋吴越一带已掌握了超群的冶炼宝剑之法。



越王勾践剑


  闻名遐迩的越王勾践剑也印证了这一点。经现代科学技术检测,这把剑各部位的元素含量各不相同,采用的是复合金属工艺,这是一种全世界从近代才开始使用的工艺。由此可见,春秋晚期的制铜术即使放到世界上,也是名列前茅。

  而春秋战国时期有关铜器冶铸的文献纪述也明显增多。如《荀子·强国篇》强调“刑范正、金锡美、工冶巧、火齐得”是获得优质铸件的四大工艺要素;又如《吕氏春秋·别类篇》提出“金柔锡柔,合二柔以为刚”的观点,都是人们通过长期实践对铜器冶铸技术具有规律性认识的反映。

  聪明的吴越先祖留给后代不可估量的财富,他们用智慧和汗水,构建了灿烂的文明,推动了以冶铜为代表的工艺的发展。苏州城维持了阖闾城的位置和规模,苏州人民也继承了吴越先辈的勤劳和聪慧。

  在吴越冶金的卓越成就上,继承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苏作铜器。


  巧生制炉赏:

 

古琴梅花印香炉

 

带座豸首衔环耳钵盂炉

 

朝冠耳马蹄足炉

 

冲天耳弦线乳炉


 

 

  陈巧生(传统工艺大师、中国铜炉第一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古韵铜炉制作技艺传承人

 

  1957年生于江苏,字彦岐,号炉香居士,出生于铜炉世家,祖上自清代起从事铜器和铜炉制作,为陈氏铜器制作技艺第三代传人。陈巧生自幼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对传统“宣德炉”制作技艺情有独钟,承艺四十余年来刻苦钻研,致力于恢复、传承并发扬传统“宣德炉”制作技艺。由于在恢复传统铜炉制作技艺方面的突出成就与特殊贡献,苏州市人民政府授予陈巧生“苏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苏州仿古铜器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称号,并制订“陈巧生铜器失蜡铸造工艺”保护规划。

 

  陈巧生所制的“巧生款”古韵铜炉被当世藏家称为“巧生炉”,严格遵循古代工艺和制作技艺,造型古朴,工艺精湛,色泽润和,充满灵气,宝光内敛,与明清“宣德炉”毫无二致,不可分辨,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闻名于中国铜炉界和中外文物收藏界,被著名收藏家马未都先生誉为“古有宣德炉,今有巧生炉”。

 

  2010年,北京雍和宫主持堪布嘉木扬·图布丹活佛委托成巧生大师为雍和宫铸造三鼎铜炉。苏州寒山寺方丈秋爽大师将巧生炉作为供佛礼器,以表达对菩萨的诚意尊敬。台湾星云大师到访寒山寺时,秋爽大师以巧生炉为礼,赠与星云大师。

 

  2010年上海世博会,两鼎“巧生炉”作为中国杰出文化艺术品的代表在世博会中国馆隆重展出,同时,“巧生炉”还作为世博国礼赠送给出席世博会开幕式的各国政商贵宾。

 

  2011年,陈巧生被授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古韵铜炉制作技艺传承人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