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订阅号

收藏热线
0595-28252888
18065388683
 
首页 » 文论 » 巧生说炉(二):永宣铸铜 ...
 

巧生说炉(二):永宣铸铜 熏风十里暗香来

发布日期:2014-09-24      作者:陈巧生      浏览次数:9770

冲天耳三足乳炉(陈巧生制)

 

  从夏朝开始,青铜器一直作为灿烂文明的象征,炊器、食器、酒器、水器、乐器、礼器……青铜器几乎无处不在,完美地融入了世人的生活。而今只能在博物馆内与这些古老的朋友们相会,不免让人心生“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之感。

 

  “盛势必衰,衰势必代。”青铜文化到达一个巅峰,就会日渐衰退,而新的事物将会弥补这样的空缺。著名收藏家马未都先生曾说过,“中国人对铜的认识自明朝宣德年间发生过一次飞跃。”不言而喻,人们对铜颠覆性的认识来源于明代宣德年间设计制造的铜香炉,即宣炉。

 

博古图

 

  据史料记载:明宣德年间,宣宗皇帝朱瞻基因见郊坛宗庙及内廷所陈设之鼎彝(礼器、食器等的总称)均非古制,遂生复古之心,于是在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勅谕工部尚书吕震等人仿照宋人《考古图》、《博古图》诸书所记商周青铜器器形和内府所藏名窑款式典雅者铸造仿古铜器。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永乐盛世”为“永宣之治”奠定了经济、政治和文化基础。其中,郑和下西洋,历时二十余年,共经历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带回了暹罗国(泰国)进贡的三万余斤风磨铜。这批风磨铜为宣德铜器的打造提供了基本的原材料。

 

  有了前人借鉴,原料支撑,宣帝欲制精品,除了命吕震六炼或十二炼后铸造铜器外,更要求加入金、银等贵金属。于是工匠挑选了金、银等十几种贵重金属,与风磨铜一起经过十多次的精心铸炼。经过数次试炼,宣德三年,极品铜香炉终于面世。这位雅尚翰墨的皇帝开一代铜器之先河,使我国古代的铜合金技术达到极点,诚乃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创举

 

宣德炉

 

  宣德炉最妙在色,其色内融,名称甚繁。如紫带青黑似茄皮的,叫茄皮色;黑黄象藏经纸的,叫藏经色;黑白带红淡黄色的,叫褐色;如旧玉之土沁色的,叫土古色;白黄带红似棠梨之色的,叫棠梨色,还有黄红色的地、套上五彩斑点的,叫仿宋烧斑色;比珠砂还鲜红的斑,叫朱红斑……

 

  历经烈火的“千锤百炼”,与贵金属融为一体,宣德铜器铜质精良、精细,能从黯淡中发奇光。其文化艺术魅力感染了一代又一代达官贵人、文人雅士,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骚客千人无不为之折服。明朝名臣于谦称其:“色似黄金,音如钟磬”;明书法大家祝允明赞其:“当与商彝周鼎共宝、金玉同价——金玉恒有而宣铜彝器传世颇稀。”个中仰慕之情,表露无遗。

 

  宣德彝器代表了明代制铜工业的最高水平,其历史价值和文化艺术价值无法估量。响誉中外的宣德铜器因“拙朴韵重”令一代代后人推崇备至、争相追捧,也因其“传世颇稀”而令世人苦苦相求、辛辛探寻。案上宣炉,暗香浮动。

 

  巧生制炉赏:


 

高颈天鸡耳彝炉(雪花飘金)

 

朝冠耳马蹄足炉

 

朝冠耳熏炉

 

宝焰博山炉(雪花飘金)

 

狮耳八角套炉

 

福寿田螺

 

 

  陈巧生(传统工艺大师、中国铜炉第一人)

 

  1957年生于江苏,字彦岐,号炉香居士,出生于铜炉世家,祖上自清代起从事铜器和铜炉制作,为陈氏铜器制作技艺第三代传人。陈巧生自幼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对传统“宣德炉”制作技艺情有独钟,承艺四十余年来刻苦钻研,致力于恢复、传承并发扬传统“宣德炉”制作技艺。由于在恢复传统铜炉制作技艺方面的突出成就与特殊贡献,苏州市人民政府授予陈巧生“苏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苏州仿古铜器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称号,并制订“陈巧生铜器失蜡铸造工艺”保护规划。

 

  陈巧生所制的“巧生款”古韵铜炉被当世藏家称为“巧生炉”,严格遵循古代工艺和制作技艺,造型古朴,工艺精湛,色泽润和,充满灵气,宝光内敛,与明清“宣德炉”毫无二致,不可分辨,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闻名于中国铜炉界和中外文物收藏界,被著名收藏家马未都先生誉为“古有宣德炉,今有巧生炉”。

 

  2010年,北京雍和宫主持堪布嘉木扬·图布丹活佛委托成巧生大师为雍和宫铸造三鼎铜炉。苏州寒山寺方丈秋爽大师将巧生炉作为供佛礼器,以表达对菩萨的诚意尊敬。台湾星云大师到访寒山寺时,秋爽大师以巧生炉为礼,赠与星云大师。

 

  2010年上海世博会,两鼎“巧生炉”作为中国杰出文化艺术品的代表在世博会中国馆隆重展出,同时,“巧生炉”还作为世博国礼赠送给出席世博会开幕式的各国政商贵宾。

 

  2011年,陈巧生被授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古韵铜炉制作技艺传承人称号。

 

桑莲居艺术馆为巧生炉授权经销商

 

  收藏热线:0595-28252888,或私信微信公众平台。

  地址:福建省泉州市东湖街华侨历史博物馆一楼 桑莲居艺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