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订阅号

收藏热线
0595-28252888
18065388683
 
 

桑莲居|岭海名家白玉蟾

发布日期:2017-08-02      来源:桑莲居      作者:陈志平       浏览次数:2350
核心提示:不会写诗的道士不是好书画家。

白玉蟾像 来自明万历刻本《海琼玉蟾先生文集》
白玉蟾像
来自明万历刻本《海琼玉蟾先生文集》

 

 

白玉蟾 BaiYuchan

 

  南宋道人,原姓葛,名长庚,字如晦,祖籍福建闽清,生于广东琼州(今属海南省)。后因父亲去世随母亲改嫁到了雷州,继为白氏子,遂改姓白,名玉蟾,字以阅,又字象甫,号海琼子、神霄散吏、白真人等。他天资聪敏,七岁能诗,十岁即赴广州应童子科。白玉蟾后遇博罗泥丸真人陈楠,随入罗浮山学道,凡九年始得其道。遍游江南名山胜地。宋宁宗嘉定年间(1208-1224),被封为紫清明道真人。命馆太乙宫,每往来于名山大刹,神异莫测,时称其入水不濡,逢兵不害。在他死后,被尊为南宗五祖。 

 

  白玉蟾博洽群书,能诗善赋,工书擅画,极有造诣。《书林纪事》在描绘作为书法家的白真人时称其“蓬头跣足,一衲弊甚,而神清气爽”,为人豪爽侠义,狂饮而不醉,常乘酒兴即席挥毫,随身无片纸,落笔满四方。大字草书,若龙蛇飞动。他特别擅长草书,兼擅行书、篆书、隶书。其草书上追晋人,得“二王”(王羲之、王献之)遗韵,行书则深受北宋黄庭坚影响,笔法苍劲老健,纵横舒展。惜其传世书迹非常罕见。所画人物、梅竹,恣肆超妙、奇拔俊逸,在闽浙、粤、赣、鄂一带颇有影响。近代一些书画家的梅花、草书亦源于白氏。著有《海琼集》、《道德宝章》、《罗浮山志》等书。

 

 

 

岭海名家白玉蟾
作者:陈志平

 

 

  在中国书法史上,白玉蟾并不是一个十分知名的人物,但他作为道士的身份却播于人口。白玉蟾是道教南宗五祖的的实际创始人,其地位与当时道教内丹派北宗的一代宗师邱处机相当。也许是因为宗教家的身份,使他充满了神秘色彩。他的身世和履历让对他感兴趣的人大伤脑筋。到目前为止,大多数人接受了他出生于南宋光宗绍熙甲寅(1194),卒于理宗绍定己丑(1229)的说法,终年三十六岁。

 

  白玉蟾英年早逝,然而他所取得的成就似乎与他短促的生命不相当。史载他“博洽儒书,竟禅理。善草书、篆隶,尤妙梅竹。”白玉蟾生活的年代正当南宋,这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尽管白玉蟾才华横溢,但他却无意功名,而有志修道。他大约从十岁开始,拜泥丸真人陈翠虚为师。“得太乙刀圭之妙,九鼎金丹之书,长生久视之术,紫霄啸命风霆之文,出有入无飞升隠显之法。” 后收授学徒,建立组织,遂成南宗五祖。白玉蟾在诗词书画方面均取得很高成就。一生著述颇丰,生前已有《上清集》、《玉隆集》、《武夷集》诸书行世,卒后其徒彭耜辑其诗文四十卷行世,明人朱权重编为《海琼玉蟾先生文集、续集》八卷,清人又编为《白真人集》十卷,并有多种道教方术著作传世。

 

  白玉蟾的诗文书画当时就很有名。《宋元诗会》卷57载“四方求诗文者户屦常满”,其弟子留元长《海琼问道集序》云:“真草篆隶,心匠妙明。琴棋书画,间或玩世。所与交者,尽时髦世彦。虽敬慕之者,不可得亲,随身无片纸,落笔满四方。”白玉蟾一生云游四方,常登临赋诗,落笔纪胜。元代隐士黄玠,还专门写过一首诗,赞赏白玉蟾的书法:“仙人白玉蟾,题诗留素壁。笔势来翩翩,矆睒不可测。将飞蛟龙影,或是风雨迹。” 据《江西通志》记载,含山县祷应山、丰城县始丰山、南昌府白仙岭、安福县武功山等等,到处都有白玉蟾云游的踪迹。丰城县始丰山石壁上还存有白玉蟾影及手书“江右福地,始丰名山”八字。正如虞集在谈到白玉蟾行踪时所说,“江右遗墨尤多”。

 

白玉蟾《足轩铭卷》 纸本草书

白玉蟾《足轩铭卷》项元汴吴湖帆等跋文

白玉蟾《足轩铭卷》(局部) 纸本草书 32.5×81.5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白玉蟾的题壁书法现在已很难见到,但流传至今的遗墨有三件:草书《足轩铭》卷、行书《仙庐峰六咏》诗卷、草书《天朗气清》诗卷。草书《足轩铭》,纸本手卷。纵32.5cm,横81.5cm。22行,195字。本幅钤项元汴、耿嘉祚、安岐、乾隆内府、永瑆、奕绘、吴湖帆等诸鉴藏印。卷后元虞集,明项元汴,清永星、守虚子、绵亿、崇恩,近代吴湖帆、潘静淑题跋。中有“宝庆丙戌万事足”语,“宝庆丙戌”乃南宋理宗宝庆二年(1226)。白玉蟾时年33岁。此件书法笔势清劲爽健,如风送云收。为白玉蟾的代表作。清顾复《平生壮观》、安岐《墨缘汇观》等书著录。

 

白玉蟾《行书仙庐峰六咏卷》(局部) 上海博物馆藏

白玉蟾《行书仙庐峰六咏卷》(局部) 上海博物馆藏

 

  行书《仙庐峰六咏》诗卷乃叙仙人张惊喜之事。自书七言绝句六首,分咏丹光亭、藏丹岩、梯云栈、听鹤台、宣诏石、整衣坛六景。其一云:“仙人不见张惊喜,尚有药炉荒碧苔。”按:仙庐峰在湖南。宋·范致明撰《岳阳风土记》云:“又有宝慈观,乃张真人炼丹飞升之所。弟子葬其衣冠,俗谓之衣冠塜。丹灶遗迹尚在仙庐峰左。石臼二,因岩石为之。”《湖广通志》卷十二《山川志·华容县》:“石门山在县东三十里,一名仙庐山,七峰甚高,有晋张惊喜炼丹处。”张惊喜为晋代道士。白玉蟾一生云游四方,据文集记载,他曾到过鼎州(湖南常德)。因此到岳阳完全有可能,但书写年代不详。此卷行笔舒卷自如,有《瘗鹤铭》之韵致。

 

  至于草书《天朗气清》诗卷的写作年代,已难考知。从传世的三件作品看,白玉蟾尤善行草,评者以为“大字草书,若龙蛇飞动”。受怀素、张旭、黄庭坚影响很明显,笔挟风涛之气,韵度天成,在南宋书坛允推上品。

 

白玉蟾《天朗气清四言诗帖》 纸本草书 24.5×52.5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白玉蟾《天朗气清四言诗帖》 纸本草书 24.5×52.5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白玉蟾将学仙通于书画,强调 “无心”。如《大道歌》云:“无心之心无有形,无中养就婴儿灵。学仙学到婴儿处,月在寒潭静处明。”观其行书《仙庐峰六咏》卷,用笔稚拙,纯任自然,而灵气满纸,飘飘欲仙。这与他“千古蓬头洗足,一生服气飧霞”、“笑携黎杖倚寒松,现世神仙一拙翁”的人生态度若合符契。白玉蟾作为道教徒,他的草书与他精妙的符书有关系。据载,湖南祁阳县祁山紫清观,旧藏有白玉蟾的符书,“玄妙淳古,莫测其运笔起止之迹。” 史载白玉蟾擤性嗜酒。他常趁酒作草,落笔如风。潘坊《白玉蟾全集·原序》称:“仆顷未识琼山,一日会于鹤林彭君座上,时饮半酣,见其掀髯抵掌,伸纸运墨如风。”迅疾的挥洒,白玉蟾豁达率真的秉性自然会倾泻于纸上。

 

  白玉蟾的文集中几乎没有论书的文字,但论画诗却有数篇。如《上清集》中《赠赵大虚画竹石》、《赠画鱼者》、《赠郭成务芦雁》和《武夷集》中的《画中众仙歌》等。其中《画中众仙歌》评骘历代书画家,可看着岭南地区较早的书画论著: 不兴饮尽孙权酒,正欲画屏笔脱手。一点凝墨状生蝇,剔之不飞心始惊。献之兴来拈起笔,笔如解飞自钩掣。戏染松烟作牸牛,脱似偃角眠莎丘。萧贲深得鹤三昧,胸中不与造化碍。一副素绡如片天,雪翎欲起凌苍烟。……仁老胸中有雪月,画出梅花更清绝。鲁直嗅之嫌无香,幻出江南烟水乡。……古人去后无人学,学者往往得皮壳,鬼神却易狗马难。匠世未能窥一斑,见君丹青与水墨,下笔剜出心中画。一发才精百发精,留取后世不死名。

 

  从最后一句看出,白玉蟾对书画的重视程度。白玉蟾的论画诗,可明显看出受黄庭坚的影响。如他《赠画鱼者》形容画中鱼之生意云:“深恐后夜或雷雨,化作龙飞禹门去。”这与黄庭坚《次韵黄斌老所画横竹》诗:“中安三石使屈蟠,亦恐形全便飞去。” 十分相似。又《赠画鱼者》有“画到妙处手应心,心匠巧甚机智深”的见解,这与黄庭坚“心不知手,手不知心”的作书方法没有二致。白玉蟾曾在《画中众仙歌》中提到黄庭坚:“仁老胸中有雪月,画出梅花更清绝。鲁直嗅之嫌无香,幻出江南烟水乡。”“仁老”即北宋画梅高手华光仲仁,是黄庭坚的方外之交。黄庭坚论画爱用“幻”字,源于佛教万法皆空的思想。白玉蟾也是如此,如《赠郭成务芦雁》云:“世间此画知有无,幻出栖雁三四只。”

 

  白玉蟾善画竹,并且工画人物。据彭耜《海琼玉蟾先生事实》记载:“(白玉蟾)尤妙梅竹,而不轻作。间自写其容,数笔立就,工画者不能及。”相传鄂州城隍庙壁林竹是其真迹。尝画祖师张平叔、薛道光及自已像。 白玉蟾的醉心书画,非止游戏翰墨而已,而有资以悟道的考虑,用他的话说,“竹之清虚石坚硬,以此发明真心性。”(《赠郭成务芦雁》)白玉蟾的画迹甚多。清人记载其画迹尚有:《修篁映水图》一、《竹实来禽图》一、《紫府真人像》一、《展上公像》一、《纯阳子像》二、《醉道士图》二、《醉仙图》一、《欧阳楚翁云山草堂图》、《墨梅图四》、《西崦梅石图》、《僧梵隆写李龙眠嘉树山庄图》等。被称为“八怪”之首的金农(1687-1763)自称梅花取法白玉蟾;而其人物画,评者以为有吴道子风韵。

 

 

一代宗师白玉蟾(节选)
作者:江上见清峰

 

  行吟江南 诗人情怀

 

  白玉蟾自幼聪慧过人,又受到较好的教育,“天下有字之书,无不经目”,少年时代就显露出色的诗才。12岁赴广州应童子科考试,主司命赋《织机》诗,白玉蟾生发想象,不囿俗套,独出机抒:

 

  大地山河作织机,百花如锦柳如丝。

  虚空白处做一匹,日月穿梭天外飞。

 

  这首诗想象大胆,奇特,气势不凡,四座惊为神童。但它并不符合儒教“温柔敦厚”的诗教观,主考官员觉得这孩子太狂傲而没有录取他。初试科场遭到不公正的对待,使白玉蟾幼小的心灵蒙受了沉重的打击。他转而愤世嫉俗,改走仙道。在祖父故交陈楠师傅的启蒙点拨下,有灵气而好奇心强的白玉蟾走上了修道求仙的道路。他历经千奇万苦,饱尝世态炎凉,餐风露宿,居无定所,漂泊四方,历游了南宋半壁江山。祖国的大好河山赋予白玉蟾灵感,诗思泉涌,所到之处均留下优美的诗文。在这些诗中,他充分表达了对先辈道侣的追慕和敬仰,对山川壮丽景色的赞美和钟情,其中《景德观枕流诗》写得传神和忘情:

 

  寒泉泻破青山腹,青山不改寒泉绿。

  幽人一种泉石心,倚溪看此数椽屋。

  窗外飘喷万斛珠,枕边玲珑一片玉。

  山间惊龙啸欲飞,涧底银蝉清可掬。

  敲磐愁惊晓鹭眠,停径坐看昏鸦浴。

  香浮茗雪滋肺腑,响入松涛震崖谷。

  清净取见绝弦琴,广长舌相无生曲。

  客来坐此亦忘机,溪南溪北千竿竹。

 

  全诗写得清新自然,俊雅飘逸,淡泊超然,体现了白玉蟾深厚的文学功底和高超的写作技巧。像这样的写景诗在白玉蟾的诗作中随处可见。他“随身无片纸,落笔满四方”,才华横溢,且行且吟,落笔成章。三教典故信手拈来,山川景致涉笔成趣,清新之中不乏仙韵,自然之中透着道风,别有情趣,独具风格。他的山水诗达到了很高成就,在《全宋诗》中多有记载。其七绝《早春》一诗入选《千家诗》:

 

  南枝才放两三花,雪里吟香弄粉些。

  淡淡著烟浓著月,深深笼水浅笼沙。

 

  诗作清新淡雅,香色俱备,浓淡有致,远近有别,仿佛江南早春一幅淡雅的水墨画。白玉蟾长年浪迹江湖,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夜深人静风起霜浓之际,免不了想家,他对遥远的故乡海南有着深沉的怀念和眷恋:

 

  家在琼崖万里遥,此身来往似孤舟。

  夜来梦趁西风去,目断家山空泪流。

 

  这大概是历史上,在诗歌文章中为这座海岛流下的第一行眼泪。在白玉蟾众多的诗词歌赋中,有对修道的感悟,有对人生的感慨,有对名山胜境的赞美,有对世事时政的评说,也有对民生忧患的爱国情怀。他以深厚的国学功底,坎坷的人生阅历,高超的写作技巧,酣畅淋漓地发挥自己的文艺术才华,达到了“挥洒文墨,信笔而成”的炉火纯青的境界,向世人展示了一个苦行修道者极为丰富精神世界,秉持了古代文人学士“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人生理想。他的诗赋在南宋文坛上享有很高的地位。

 

 

文图来自网络,桑莲居整理汇编,转载请注明出处。

投稿:2251797470@qq.com

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