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订阅号

收藏热线
0595-28252888
18065388683
 
 

桑莲居|谢季筠:“我不是艺术界的官,我是艺术界的布衣”

发布日期:2017-08-25      来源:桑莲居      作者:侯勇       浏览次数:2991
核心提示:老师们对我影响很大。如果说我该得到的我没有得到,不会处世,不会奉迎,不会处事,不会策划,不会炒作,就是他们给我害了。到现在,我觉得他们的害让我获得了艺术的宁静,我还是从心底都很感谢我的恩师们的。

缘起.

 

曾问乃钦老师讨了两个关键词。一是“陈滞冬”,一是“谢季筠”。同是四川成都的两位先生,学养丰厚,静默坚守,得闻其声,已令人肃然起敬。谢季筠老师言“我不是艺术界的官,是艺术界的布衣。”他写“名利误人休妄想,年矢催我岂能忘。”他以“殉道”之心,恳切地走着艰难寂寞、完善自我的书道之路。心慕之。

 

 

 

谈艺录  对话谢季筠

 

文/ 侯 勇

 

 

>

书香门第,传承家学,从小就接受艺术教育

 

 

侯勇:谢老师,你好,今天有幸能跟你见面,向你学习,晚辈觉得十分荣幸,您老能不能谈一谈您的书法艺术经历呢?

 

谢季筠:我从小就学书法,我父亲谢尊三从小就教我学。我父母从小要求我们学书法,国画和传统诗词,还请了一个前清秀才,学者,诗人吴卿材老先生教我们,老先生在解放后被聘为省文史馆研究员。他的学问很好,水平很高的一个诗人,我父亲是他的学生,后来父亲请他做我们的家庭教师。我最小,我听不懂,我几个哥哥跟着老先生学《左传》、《孔孟》、《春秋》等一些传统经典的东西。我哥哥他们学的很多,我学的很少,因为我那个时候还很小,也学一些基础的东西,如《三字经》、《声律启蒙》、《增广贤文》、《古文观止》每天都要读,背,我也要背。一方面读书,另一方面父亲教我们书法,国画。必须学,每天要学,比如隶书写什么,篆书写什么,画什么。

 

 

弱冠以后,我得到刘孟伉,罗祥止,丁鹤的悉心指导,刘孟伉现在大家都知道了,其实罗祥止这个人是齐白石的入室弟子,他在齐白石家里住了很长时间,齐白石当时称罗祥止为“影同毁誉”,罗祥止和齐白石的篆刻如出一支手,可想好到什么程度,他最喜欢罗祥止。我跟他学篆刻。当然,七十年代成都老一辈书画家我都有经常请教和学习。罗祥止去世以后,丁鹤老先生主动要求我跟着他学,他对我的影响也很大。

 

谢季筠:老师们对我的影响很大。我之所以没有或有所收获跟他们密不可分,或者有缘拜了这些老师。从另一个角度,我的性格,秉性,对艺术的认识,观念都受了他们的影响。他们用古文人的诚挚,真诚来地一切,这一点对我来说,很是好处。为什么我不会处世,没有别人那些整法,为什么会这样,都是受他们的影响,如果说我该得到的我没有得到,不会处世,不会奉迎,不会处事,不会策划,不会炒作,就是他们给我害了。到现在,我觉得他们的害让我获得了艺术的宁静,我还是从心底都很感谢我的恩师们的。

 

 

谢季筠:我不是艺术界的官,我是艺术界的布衣。

 

不会投机取巧,更不会阿谀奉承,我始终相信,你是什么样子,自然有眼睛会看到的,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像超女一夜成名,有意义吗?

 

搞艺术,特别是书法艺术,需要献身,需要殉道,想靠书法挣钱,不是艺术家,必然经不起考验,有几件精品传世主是成功。

 

 

>

艺术需要虔诚,艺术就是一种宗教

 

 

侯勇:我不是艺术界的官,我是艺术界的布衣,这句话我很感动,谢老,你对艺术或者说对艺术界有什么看法呢?

 

谢季筠:我经常对学生说,要成名,要挣大钱你就别来找我了,我都没有挣到什么大钱。如果是挣钱你可以其他学点什么。搞艺术,特别是书法,需要有殉道精神,很勤劳的学五年,十年,可能可以成为一个画家,未必能能成为一个书法家,我说的是真正意义上的书法家,是真的,不是号称,不是的。

 

 

艺术界比较复杂,就像小社会。什么人都有,我对艺术界看淡,看透,从95年以后,除了邀请以外,一律不投稿,我都看穿了。

 

艺术家,就要以作品说话,作品就是你的替身。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是金子总是会闪光,哪怕是埋在地里也不会变,就像一块石头,始终是石头,和金子不一样,没有可比性,所以,书法需要献身,需要殉道,想靠书法挣钱,不是艺术家,必然经不起考验,有几件精品传世就是成功。就像《春江花月夜》,在诗史上就缺不了,作者一生中就打造了这一件作品传世。不在多,在精神,艺术家一辈子就是打造自己的精品,就对得起社会对得起自己,就不枉自在人世走一回,艺术需要虔诚,艺术就是一种宗教。

 

没有固定学哪一家哪一派,只是在阶段上有所区别。

 

创作要整出自己的风格,个性很强的来,技术层面上讲就必须要突破古人,不敢说超越,因为古人如同一座高山,要想翻过去,很难,要善于学,在正面突破不了,可以选择迂回嘛,绕过去也未尝不是一条道路。

 

 

 

>

没有自己的风格,就很难被人记住

 

 

侯勇:作为老一辈艺术家的成长过程,你对传统书法的涉猎一定很广泛,这也是许多书法爱好者更喜欢看到的,你能谈谈你的对传统书法主涉猎到哪些方面吗?

 

谢季筠:我现在67岁了,一辈子浸淫书法艺术,涉猎,研究的范围很广泛。

 

小的时候,初学唐楷,汉隶,秦篆。大了就跟着刘孟伉等前辈老师学习,就有所拓展,从六几年开始学习魏碑,摩崖,造像,汉简,秦简,战国简,后来又涉猎民间书法,唐人写经,楚简等,再后来对尺牍感兴趣,就一直追下去,没有固定学哪一家哪一派,只是在阶段上有所区别。

 

8 修

 

谢季筠:我个人书法风格,个人面貌构成复杂,不能用哪一种来限制。个人取向的阶段性变化:

 

2000年前,我的作品追求探索重在继承古人文气,书卷气,稳重,含蓄内敛的风格特点,比较自然潇洒的表现。

 

2000年后,新的动向就是在原有的文气,书卷气的基础上追求大气,所谓大气就是笔势力风雷,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突破,这是我所想解决的。 

 

创作要整出自己的风格,个性很强的来,技术层面上讲就必须要突破古人,不敢说超越,因为古人如同一座高山,要想翻过去,很难,要善于学,在正面突破不了,可以选择迂回嘛,绕过去也未尝不是一条道路。

 

要想突破古人,为什么成不了家,都是这方面树立了一个标杆,才成功的艺术家。

 

9 修

 

首先要树立个的风格特点,如果所有的人能达到的风格,这样的风格特点就不值钱。

 

能够表现自已,与人家不同,成熟的,被人承认的就是成功。所谓的承认,是经过时间的考验,历史的考验和承认,当时的承认有很多外在的关系,功夫在书外,那种承认后人是不一定认帐的。

 

就像历朝皇帝一样,你现在能记得几个,同样的道理,没有自己的风格,就很难被人记住。

 

当代名家的认可,也是对好的,你可以在名家的认可后,得到一些东西,一些名利,这是好的,如果没有得到,那就潦倒一辈子,也可能跟这会复杂,关系不到位,朝中无人,那也是没有办法的,但是如果是真的精品,是会得到历史的认可的。

 

 

艺术家需要淡泊。只要能解决生计,就可以自己修持,搞一点自己的钻研,给后世留点精神财富,钱是挣不完的,而且是虚的。

 

我曾写一了幅对联:名利误人休妄想,年矢催我岂能忘。

 

虽然我不是做大事的人,胸无大志的人,但要过得有价值,做点有意义的事。只要我做的对得起社会,对得起自己,我就满足了。

 

 

>

动机纯,就是爱好,所以一直坚持下来

 

 

侯勇:你从小学书法为了什么?有想到今后能靠书法艺术谋生或者功成名就吗?

 

谢季筠:我们那个时候学习书法,画画,动机纯,就是爱好,所以一直坚持下来。坚持这些年来,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因素。

 

我受父亲的影响而爱好书法,继承了父亲的爱好,也是父亲的希望,要对得起他。另外,自己爱好这门艺术,所以我就钻研,一直努力,所以在我心里来讲,我努力了,付出了,就是失败也没什么。但是我坚持下来,对父亲算是这样才对得起他吧。

 

 

现在的动机就不一样了,入展,出大名,必须要找大官,附权贵,才能帮助你达成,本来就复杂的社会,不说钱就不行。不像古人,古人的品德作风,甚至可以,现在就像吕布一样,随便谁请他,连老师都不认。不择手段,不讲良心,也不讲艺术良心,所以比小社会,什么人都有,不是一潭静水,很复杂。

 

我的学生,我经常把他们介绍给书法界的名家,因为想入展,出名,我这里是不可能的,每一个人动机不同,我那个时候就不一样,我那个时候纯属爱好,那个时候,不敢想象书法可以卖钱,谋职位,那个时候真的想不到。

 

我年轻的时候每天参加劳动后,回家还要坚持写字,我结婚后,背起娃儿都要练字,这就是我真正的受好。

 

以前政治很左的情况下,线装书,繁体字都是禁止的。我每天关着门写,有人敲门,心惊胆颤的把字帖和写的字藏好才敢去开门。

 

读杜

 

 

>

当代无大师,只有大腕

 

 

侯勇:谢老,吴冠中老先生在前不久走了,他曾经有关于美院,画院等的看法。在美术界引起了轩然大波,冒昧的请教一下谢老,你对现在书法界的这种现象有何看法呢?

 

谢季筠:中国古代的艺术家,都是师傅带徒弟。靠承传,因材施教,各施各教。师带徒就不能带很多,就像现在的博士一样,我们现在的学院一个班就是几十个,哪能教得出学生?

 

历代的大艺术家,哪一个是大学培养出来的?我觉得学校这种模式,可以培养理论家,培养艺术家,很难。

 

11 修

 

真正的艺术家,必须具备几个条件。一是有好的师傅,当然还要转益多师。二是自己要有慧根。三是要有足够的资料,四是要有时间。

 

没得几十年的功夫,想成为书法艺术家是空谈。

 

书法具有很强的技术性,不懂方法,急疯了也走不出来。必须要过技术关。这一关叫笔悟。另一关是书外功夫,也叫心悟。

 

>

偏见比无知离真理更远

 

侯勇:谢老,我经常听说,现在的书法家和学者都分家了,许多人都说,书法家没文化,有文化的又不写字了,你对当代书法家,学者,文人如何看待?

 

谢季筠:现在的书法家,目的性太强了,急功近利,成就学者是几十年,甚至一辈子的事,要想快,吃激素快多了,催糠见米,立马见效。这样的东西,会毒害人的。

 

17 修

 

人心不古,就是目的不一样,为了生存可以原谅,原则不能伤及人品心术来求生,违背原则就不好了。

 

真正的艺术家,古代学者对修养的要求都很高,这是基本原则,古人为了学术,可以三年不下楼,现在的人要谋生,没办法,跟古人不能比,但是基本原则还是要坚持的,所以,柳公权的“心正者笔正”这句话说得很好。

 

光靠读书也是读不出来的,必须有好的老师,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偏见比无知离真理更远。

 

 

>

用“骚整”的心态对创作

 

 

侯勇:刚才你谈了很多关于你学书法的,关于社会的,关于书法界的,让我受益良多,能不能再请谢老简单谈一谈你现在的书法状态呢?

 

谢季筠:这个问题可以分两方面来说,一是艺术效果,二是书外的功夫。

 

从文气到大气的变化。用“骚整”的心态对创作,很自然就出来了。我之所谓“骚整”,虽有调侃之意,然实质与无意于书相通,“骚整”之背后是大解脱,大放下。正因为如此,更是作者心智之大释放,此毫无假可耍。也是耍不起走的,明眼人自稳中有降,平日之功夫,学养,才能,境界,天赋等等,在笔下一览无余,一泄无余。很自然的状态去寻求真正艺术的真谛。

 

16 修

 

从内心方面,十多年来,每天打座。经常看佛道儒的书,结合起来看,西方的像尼采等的书偶尔看一点,由于这些地我的心里头的影响很大,我的感悟是:看透,放下,随缘。顺其自然,无为,就像弘一所讲,以出世的精神干入世的事业,没有名利没有争头,看淡一切,无所谓的过游于艺的生活。

 

 

谢 季 筠 

 

 

名苍林,字季筠、号虚斋。1943年生于四川雷波,祖籍四川隆昌石燕桥。国家一级美术师,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培训中心教授,四川省书法家协会顾问,四川省诗书画院特约美术师、艺术委员,成都市书法家协会顾问,四川省人民政府“巴蜀文艺奖”书法评委,四川省人民对外交流文化礼品创作特别指定书画家,成都市委统战部蜀都书画院副院长,成都市政协书画研究院副院长,四川警察学院、四川理工学院成都美术学院,四川教育学院等多所院校客座教授。

 

 

 

 

 

 

▎本段访谈录来源网络。原文有重复和凌乱的部分,为了阅读顺畅,小编有进行删减和调整。特此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