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阅读诗歌的人要比不读诗歌的人更难被战胜。读诗的人,生命一定比不读诗的人要靠幸福更近一点。”诗人呢,他是“语言的提纯者”,把世俗变得明亮。
近体诗也应该是其中的部分,靠近幸福与坚硬。
作诗是王乃钦的生活常态。关于读书、人生、世界,俯拾即是。《王乃钦书自作论书绝句一百首》不过十之一二。历代碑帖、历代书家,王乃钦将他们召集起来,言说,咏叹,况味,抒怀。翻越了千百年,它们再次来到读者眼前,步履跚跚,平平仄仄平。《论书绝句》成熟,简练,偶尔也尖锐,包含着智慧的偏见。
读书写字也是王乃钦的生活习惯,反复,纯挚。现在,他以书作体现诗词,将诗词融进书作,如此相映成趣,好不雅致。所以,我们本栏的全名叫《王乃钦书自作论书绝句一百首》,这是第二期。
毛姆说,每个人都应该时刻培养自己的偏见。读完文章,期待留下有意思的偏见。(果然/文)
* 往期《王乃钦书自作论书绝句一百首》,请点击文末链接
王乃钦书自作论书绝句一百首
第三期
16
书中仙手岂虚传,诗笔当时王李篇。
苏赵皆师江夏法,名成未敢暂忘筌。
录旧作《李邕》,注:李邕字泰和,鄂州江夏人,李阳冰谓之书中仙手。时惟乙未年桂月,王乃钦。

李邕(678~747)
字泰和,汉族,鄂州江夏(今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人。唐代书法家。少年即成名,后召为左拾遗,曾任户部员外郎、括州刺史、北海太守等职,人称“李北海”。
李邕的书法从“二王”入手,能入乎内而出乎其外。尤擅行楷书,为行书碑法大家,书法风格奇伟倜傥,且能诗善文。他提倡创新,继承和发扬古代书艺,曾有名言:“似我者欲俗,学我者死。”苏东坡,米元章都吸取了他的一些特点,元代的赵孟頫也极力追求他的笔意,从中学到了“风度闲雅”的书法境界。他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传世碑刻有《麓山寺碑》、《李思训碑》、《法华寺碑》、《叶有道先生碑》、《端州石室记》、《东林寺碑》等。


李邕《麓山寺碑》、《云麾将军碑》(又名《李思训碑》)(局部)
17
刚正立朝酬国忠,凛然大义贯长虹。
雄书千古庙堂气,光焰煌煌代代崇。
旧作论书诗《颜真卿》,乙未孟冬,王乃钦。

颜真卿(709-784)
字清臣,小名羡门子,别号应方,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祖籍琅玡临沂(今山东临沂)。唐代名臣、书法家。
开元二十二年(734年),颜真卿登进士第,历任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后因得罪权臣杨国忠,被贬为平原太守,世称“颜平原”。安史之乱时,颜真卿率义军对抗叛军。后至凤翔,被授为宪部尚书。唐代宗时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公,人称“颜鲁公”。兴元元年(784年),被派遣晓谕叛将李希烈,凛然拒贼,终被缢杀。他遇害后,嗣曹王李皋及三军将士皆为之痛哭。追赠司徒,谥号“文忠”。
颜真卿书法精妙,擅长行、楷。初学褚遂良,后师从张旭,得其笔法。又汲取初唐四家特点,兼收篆隶和北魏笔意,化瘦硬为丰腴雄浑,结体宽博而气势恢宏,骨力遒劲而气慨凛然,这种风格也体现了大唐帝国繁盛的风度,并与他高尚的人格契合,是书法美与人格美完美结合的典例,树立了唐代的楷书典范。其正楷端庄雄伟,行书气势遒劲,对后世影响很大。传世书迹极多,《颜勤礼碑》、《元次山碑》、《颜家庙碑》、《麻姑仙坛记》。传世墨迹有《祭侄文稿》、《刘中使帖》、《自书告身帖》等。


18
评书论品最矜持,独步自夸千载奇。
可惜于今无手迹,精淳妍润有谁知。
自书论书诗《张怀瓘》,张氏对自己书法十分矜持,自称可比虞、褚,草欲独步数百年间。王乃钦,步下夺自。

张怀瓘
生卒无考,海陵人(今江苏泰州地区),唐代书法家,书画评论家。活动于唐代开元(713-755)至乾元(758-759)年间。历官右率府兵曹参军、翰林供奉、鄂州司马等。
张怀瓘善真、行、小篆、八分等书,自称“正(书)、行(书)可比虞(世南)、褚(遂良),草欲独步于数百年间,与钟王不类。”张怀瓘长于书香门第,其父善书,其弟怀瓌,有文学才能,工篆、八分,尤其擅长草、隶,曾为翰林、集贤两院侍读学士。遗憾的是,张怀瓘的手迹至今未被发现。书法之外,事迹罕传。
传世书法评论著作,有《书估》、《二王等书录》、《书议》、《文字论》、《六体论》、《书断》、《评书药石论》等行于世。又著《画断》,可惜久已亡佚,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引有部分逸文。
19
高歌林木李阳冰,激昂风云山岳崩。
仓颉后身书小篆,雍容婉曲道长乘。
自书论书诗《李阳冰》,王乃钦。

李阳冰
字少温,谯郡(今安徽亳州)人,约生于唐玄宗开元年间,卒年不详。唐代文学家、书法家。李白族叔,为李白作《草堂集序》。
李阳冰曾为缙云令、当涂令,集贤院学士,晚年为将作少监。好古,善属文,兄弟五人皆富文词、工篆书。李阳冰在唐代亦以篆学名世,其初师李斯《峄山碑》,以瘦劲取胜。到大历以后所写诸碑,为暮年所篆,笔法愈见淳劲。曾自诩“斯翁之后,直至小生,曹喜、蔡邕不足也。”时评其书“得大篆之圆而弱于骨,得小篆之柔而缓于筋”,更有后人称“李斯之后的千古一人”。
李阳冰《城隍庙碑》 又称《缙云县城隍庙记碑》
20
身入空门荤不离,继从破体变风姿。
利名权贵称腴事,醉唾烟云化纵奇。
《怀素》,丁酉年蒲月于泉州,王乃钦并书。

怀素(737-799,一说725-785)
字藏真,俗姓钱,永州零陵(今湖南零陵)人。唐代书法家,以“狂草”名世,史称“草圣”。自幼出家为僧,经禅之暇,爱好书法。与张旭齐名,合称“颠张狂素”。
他性情疏放,锐意草书,却无心修禅,更饮酒吃肉,交结名士,与李白、颜真卿等都有交游。唐代文献中有关怀素的记载如“运笔迅速,如骤雨旋风,飞动圆转,随手万变,而法度具备”。
传世书法作品有《自叙帖》、《苦笋帖》、《圣母帖》、《论书帖》、《小草千文》诸帖。
怀素《自叙帖》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21
二十三行悲愤兴,忠肝义胆骨崚嶒。
哀思郁拔胸中气,化作深情血泪崩。
《颜真卿祭侄文稿》,丁酉年荔月,王乃钦。

颜真卿《祭侄文稿》
又称《祭侄季明文稿》,颜真卿50岁时书。计23行,共230字。这篇文稿追叙了常山太守颜杲卿父子一门在安禄山叛乱时,挺身而出,坚决抵抗,以致“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取义成仁之事。季明为杲卿第三子,真卿堂侄。其父与真卿共同讨伐安禄山叛乱时,他往返于常山、平原之间,传递消息,使两郡联结,共同效忠王室。其后常山郡失陷,季明横遭杀戮,归葬时仅存头颅。颜真卿援笔作文之际,悲愤交加,情不自禁,一气呵成此稿。
元鲜于枢在《书跋》中称:“唐太师鲁公颜真卿书《祭侄季明文稿》,天下第二行书。”此评为历代书家公认。原迹现藏台湾故宫博物院。
颜真卿《祭侄文稿》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22
想见诚悬笔谏时,字端笔正自心知。
清新瘦挺凌霜骨,立地顶天志不卑。
旧作论书诗《柳公权》,王乃钦。

柳公权(778-865)
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幼年嗜学,十二岁能为辞赋,由于擅长书法,被穆宗李恒看中,召为翰林院侍书学士。于穆宗、敬宗、文宗三朝官居侍书,长在朝中。共历仕七朝,官至太子少师,封河东郡公,以太子太保致仕,故世称“柳少师”。咸通六年(865年),柳公权去世,年八十八,追赠太子太师。
柳公权书法以楷书最著,与颜真卿齐名,人称“颜柳”。他上追魏、晋,下及初唐诸家笔法,又受到颜真卿的影响,在晋人劲媚和颜书雍容雄浑之间,创造了自己的柳派。其遒媚劲健的书体,可以与颜书的雄浑宽裕相媲美,后世有“颜筋柳骨”的称誉。
柳公权的传世作品很多。传世碑刻有《金刚经刻石》、《玄秘塔碑》、《冯宿碑》等。其中《金刚经刻石》、《玄秘塔碑》、《神策军碑》最能代表其楷书风格。柳公权的行草书有《伏审》、《十六日》、《辱向帖》等,他们的风格仍继承王家风格,结体严谨,潇洒自然。另有墨迹《蒙诏帖》、《王献之送梨帖跋》。
柳公权《玄秘塔碑》 陕西西安碑林
23
津逮平原化迹奇,恣情纵逸胜张芝。
淋漓快目斜风雨,造妙入神人不羁。
《杨凝式》,丁酉夏日,王乃钦并书。

杨凝式(873-945)
字景度,号虚白,陕西华阴人。唐末为秘书郎,五代时官至太子少师,世称“杨少师”。后周世宗显德元年(954年),杨凝式去世,年八十二,追赠太子太傅。一度在洛阳过着一种佯狂的生活,因此时人还给他“杨风(疯)子”这么一个雅号。
书法由唐到宋,杨凝式是一转折人物。他在唐时受欧阳询、颜真卿、怀素、柳公权等人影响较大,后上溯魏晋,于二王处得其风神,一变唐法,自由抒写性灵,开创有宋一代尚意书风。苏轼评曰:“自颜、柳没,笔法衰绝。加以唐末丧乱,人物凋落,文采风流扫地尽矣。独杨公凝式笔迹雄杰,有二王、颜、柳之余,此真可谓书之豪杰,不为时世所汩没者。”
传世的作品只有四件:《韭花帖》、《卢鸿草堂十志图跋》、《夏热帖》、《神仙起居法》。
杨凝式《神仙起居法》

1947年生,号六柳斋主,福建省泉州市洛阳桥人氏。1966年毕业于惠南中学,1982年毕业于厦门大学中文系。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沧浪书社社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福建省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菲律宾中华书法学会学术顾问,国立华侨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福建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委。书法作品曾两次蝉联全国书法大奖赛一等奖。
长期从事格律诗词创作,著有《王乃钦诗书作品集》(两部)、《王乃钦诗笺》、《王乃钦楹联书法作品集》。
未完待续...
@ 桑莲居优质原创,转载请联系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