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订阅号

收藏热线
0595-28252888
18065388683
 
 

桑莲居|赖坤文:草色遥看近却无

发布日期:2017-09-30      作者:邱德昌       浏览次数:1894
核心提示:古画论认为山水画当可游可居。坤文的山水,亦是可居可游,但可游的成分更多些。

赖坤文

Lai Kunwen

 

1970年生,福建省永定区人,现居龙岩。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福建省书法家协会青委会副主任,龙岩市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新罗区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闽西书画院画师,龙岩市政协委员。

 

 

草色遥看近却无

——赖坤文的山水情怀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这句诗,原是唐代著名诗人韩愈的诗句,写的是对春天的独特感受,以画家水墨体验来写诗人春天的诗心感受,成为千古名句。反过来,在观赏体验书画家赖坤文的水墨写意山水画时,亦常有这种既有春雨湿润的气息,又有草色遥看的妙处。春雨湿润,指的是坤文对水墨的把握拿捏得轻松婉转。他是黄宾虹的忠实门徒,重视积墨,但他在苍劲、厚密的水墨反复渲染中又擅长应用乱云飞渡、烟霭流岚的松动,大大活跃了画面,使空白突显,诗意顿生,画面的滋润,画面的灵动营造得自然质朴;草色近无,是坤文的山水画虽然在构图、色彩渲染、诗词题识等用心经营,但却是随意挥洒,恰到好处,如水中望月,如盐之入水,无迹可求。

 

 

坤文写意 

 

家在闽西山水间。

结庐人境外,终日掩柴关。

 

 

  中国的山水画是最能寄托一个文人的梦想。山水并不止于风景,早超载景观,融儒、道、佛为一体。中国山水画自然深深受宗教与时代风气的影响。中国的文人,无论入世,还是出世,都离不开山水,都从山水中寄情、悟道、释怀。所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就是这个道理。

 

  坤文对山水的独钟,近乎于宗教的虔诚,这源于少年时的南方客家家山美景,浪漫而敏感的他一直对山水感怀于心。但他并没有急于动笔,而是师从书法名家赖彬文先生学习书法,从二王入手,旁涉明清诸家,又习碑版篆书,书法线条灵秀而质朴。线质高古,起点自不俗,在这个基础上,他开始实践他的绘画梦,先是师从一空,花鸟、山水皆修,后执著问道于黄宾虹,十年磨剑,刻苦砥砺,终有所成。去年又在北京北漂了一年,入荣宝斋拜当代著名山水画家唐辉为师,在这个文化艺术之都,坤文广交艺友,眼界得到拓展,通过大量写生与游历,坤文的胸中丘壑与江河自然有了新的情怀。

 

 

坤文写意 

  予极喜北朝碑版,其古厚沉雄,奇崛隽永,朴拙天真,心向往之。

龙门印象

 

  山水画大师陆俨少曾说,十分画,四分读书、三分书法,三分画技。诚哉斯言!坤文是个安静的人,性格沉静,做事稳重,他沉下心来,读书、漫游,在诗词、书法中大量吸取养分,所以,他的山水画透露的静虚态势和诗意栖居是其对山水境界的终极追求。这,仅仅是一个开始。风云本无势,山水自多情,坤文笔下的山水也好、花鸟也好,皆呈现出一种静虚、随意、自然、天真的特点,这是张璪“师法自然,中得心源”的写照,也是当前他对自然成趣,质朴天成的艺术追求。

 

  古画论认为山水画当可游可居。坤文的山水,亦是可居可游,但可游的成分更多些。因为他在写当代人的山水,当代文人面临的是乡愁难寻、故土破败的困境,因为现代工业和后工业时代,城镇化问题使乡愁成为尖锐突出的困境与难题,每一个有山水情怀的人,大都会感叹,只有在山水画里,他们才能找到这刻骨的体验和安慰。笔墨当随时代,这个语境,是唐宋的文人气息、是元人的隐逸萧瑟、还是明清的复古?如何在当代这个语境下,如何寻找突破的语言,也是坤文,也是当代画人应该积极思索的问题。看山是山,这是少年眼中的天真平淡境界;看山不是山,这是中年人眼里的争强好胜,奇峰叠起;看山还是山,这是长者胸中复归平静,复得返自然之境,是陶渊明诗中的南山之境。坤文已过而立,他胸中的山水,正在洗去铅华、复得自然之时,我们期待着他的水墨,不断给我们一个惊喜和妙悟神会。

 

 

坤文写意 

 

《山居》 八指头陀

  古洞云深别有天,偶携僧侣此安禅。数椽茅屋牵萝补,一枕寒松伴鹤眠。习定每从岩腹内,生涯尽在钁头边。山居寂寞无烦恼,火种刀耕效昔贤。

半园用笺

何处灵山不是归

 

  三峡纪游

  东坡尝言: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取其意气所到;乃若画工,往往只取鞭策皮毛槽枥刍秣,无一点俊发,看数尺许便倦。此即形似、神似,元人尚意之说也。

 

 

文:邱德昌  图:赖坤文

桑莲居整理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

 

 

 

头 奖

 

桑莲居第三届网络书画博饼赛9月29日头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