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潘静淑绘绿萼梅花图,吴湖帆补写红梅。这是梅景书屋主人的一个小日常。每观遗迹追前尘,我们总能通过或者书画,或者文字,或者影像,触摸到当时的月色。这篇文章作者为吴氏后人吴亦深。他以梅花为痕,翻拣了“梅景书屋”的那些点滴曾经。
吴湖帆、潘静淑画绿鄂红梅图页(上海博物馆图)
▽▽▽
只见万点梅花香
文/吴亦深
“情寄吴梅香冷春怀抱,梦回芳草绿遍旧池塘”——这副对联曾长年悬挂于吴氏厅壁,其所书之时(甲午年,公历1954年),正是我父亲出生之年,其干支又恰与湖帆公出生之年相同,所以父亲总说每每见到它时便会有许多难以道明的感怀。其下联即指如今广为流传的集曾祖母潘太夫人平生佳句“绿遍池塘草”的“千秋岁·清明”词,而其上联则代表着曾经盛况一时,颇为海上文化界所重视的“梅景书屋”。或许正是受这幅对联的启示,我们再次从那些前人所留下的遗物中,慢慢找寻着梅花的痕迹,以此怀念“梅景书屋”,以及那曾经失去的岁月……


左:吴湖帆、潘静淑题写《梅花喜神谱》册页
右:吴湖帆潘静淑夫妇所藏海内孤本宋刊梅花喜神谱之印章
(上海博物馆图)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梅景书屋”与梅花自有千丝万缕之缘分,其缘本身,便包含着华夏千百年之岁月与文化精华。在众多与“梅景书屋”有关的梅花之中,最广为众所周知者,即宋景定刻《梅花喜神谱》与《宋汤叔雅梅花双爵图》两件,此亦为 “梅景书屋”之来源。《宋汤叔雅梅花双爵图》原为清宫旧藏,于光绪己丑年与孝钦皇后临本一幅同时赐潘文勤公,《梅花喜神谱》原亦为潘氏滂喜斋物,后因曾祖母潘太夫人寿辰之干支与其相合,便由湖帆公之外舅公潘仲午共付潘太夫人袭藏。从此之后,湖帆公与潘太夫人便一同成为了 “梅景书屋主人”。这种称呼有专门印章存世,在寿辰之干支与《梅花喜神谱》相合的潘太夫人代表作《临宋汤叔雅梅花双爵图》中,我们能够看到这方使用并不频繁的印,此图亦可谓是吴氏“梅景书屋”的一种象征。在湖帆公生前,还曾为《梅花喜神谱》作过有限印刷品,其数量极其稀少,仅相赠给最至亲之友人,如今它们亦可作为回味当年风华的信物了。
《宋汤叔雅梅花双爵图》
除上述《梅花喜神谱》与《宋汤叔雅梅花双爵图》之外,另有一位画梅名手,与吴氏更可谓颇具深缘,此人便为明代画家金俊明。(俊明字孝章,号耿庵,明诸生,参加复社,画竹石萧疏有致,墨梅最工,载《吴县志》。)其实,吴氏在吴中的故居“双林巷”,原来就是金俊明先生春草闲房旧宅。早在乾嘉年间,先祖慎庵公(尚书公吴大澂之祖父)便以此为寓,还曾请画家奚铁生补《春草闲房图》,一时名流歌咏殆遍。只可惜后遇“红羊”之乱,《春草闲房图》与家中所藏尽失。如今,这些往事或只能从后由吴让之为高祖吴大澂所题写的《春草闲房》横披中慢慢品味。
清 金俊明《岁寒三友图》南京博物院藏
当时,“梅景书屋”还藏有若干金孝章先生手泽,如在《梅景书屋书画记》中所记载的《金孝章手书乙酉丙戌诗稿卷》、《金孝章画梅群芳合璧册》、《金孝章梅花册》、《金孝章画梅轴》等。其中,《金孝章画梅群芳合璧册》最为湖帆公生前所爱。壬申二月,吴梅先生避倭寇至海上,在册后留有题跋:
双林古巷居幽人,闲房春草时闭门。饱经桑海姑避地,点笔作画穷天垠。画梅雅得无咎意,寒花高洁为写真。同时缟纻各携手,挥毫补陈精绝伦。桐庵竺里推祭酒,恒轩渔山皆遗民。就中立庵尤超迈,浊世公子能传薪。十指拂拂吐生气,研池冰释东风温。乾坤破碎孰收拾,不如钩取罗浮魂。君家旧居先生屋,每观遗迹追前尘。尚书藏弆冠海内,墨华三帙贻子孙。此图潢治出逊国,摩挲法物徒酸辛。旧时月色旧家笔,一花一干留古春。嗟余诛茅作陋室,三百年后方结邻。余于辛亥九月卜居双林巷,庭前老梅不可见,惟见志墓尧峰文。孝章墓志出汪琬手笔。得此佳本试快读,都忘兵火流离身。愿君摹写置敝箧,双林故事传珍闻。湖帆老宗兄属正。壬申二月,吴梅避倭寇至海上时作。
后,曾祖母潘太夫人还加了跋文:
年年元旦,湖帆必以此册在梅景书屋共读。右吴霜厓师题于壬申,时逢倭寇海上,距今七年,而第二次乱事又逢矣,可叹可叹。戊寅元日,静淑记。
从这些跋文中,我们可知这本册页便是湖帆公与全家一同回忆故乡的一种方式。正如吴梅前辈题跋中最后所言:“愿君摹写置敝箧,双林故事传珍闻。”湖帆公后与潘太夫人、孟欧伯公等共同合作了《临金孝章群芳合璧册》。此物便是吴家当时家族合作作品的代表,亦可说是为“梅景书屋”与“双林巷”所留下的共同的纪念。
清 金俊明 梅花 纸本水墨 保利2008春拍 成交价123.2万元
在说到金俊明先生的梅花的时侯,湖帆公所用的“梅景书屋梅花紫檀笔筒”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文物。从此笔筒底部那精工刻款以及筒边精湛的画意刻工中,无处不体现出“梅景书屋”那精益求精的追求。在得知这些往事之后,其筒壁所刻金俊明先生梅花的用意,则更是让人回味无穷了。
《梅花喜神谱》、《宋汤叔雅梅花双爵图》以及金俊明先生的梅花的故事或已能让我们陶醉,然而,“梅景书屋”的故事却没有这样就终结。在湖帆公所留下的遗物之中,我们又找到了一个曾经沉睡多年的文物——由清代画家钱叔美先生作并有“梅景书屋”款的梅花精雕木盒。此盒有五面雕刻,其盒盖四周与底座四周图案相连,仅有一个角度能盖上,其雕刻之精美,内涵之丰富,无一不让观者叹服。而更重要的,则是它其中装载着的物品——包括前文所提到的由陈巨来先生刻“梅景书屋主人”在内的象牙套章。此套章集中了湖帆公与潘太夫人二人十方象牙章,分别为“吴湖帆印”、“吴潘静淑”、“吴湖帆潘静淑所藏书画精品”、“潘静淑平生心爱之物”、“湖帆静淑金石图书”、“双修阁内史”、“湖帆读画”、“香阵卷温柔”、“吴氏四欧堂家藏书画”、“梅景书屋主人”。湖帆公与潘太夫人两人的感情常被世人所称道,他们二人共有的斋室“双修阁”亦有盛名,从这些“双修阁内史”等印章之中,我们似乎还能见到当年湖帆公与潘太夫人二人一同欣赏旧作时所享受的幸福时光。如今,这些印章已经分别留在了许多曾由“梅景书屋”收藏的传世名作之中,每一印都凝结着湖帆公与潘太夫人的心血与感情,也为后人了解这些名作提供了珍贵的印证。而这盒套章本身,则成为了我们回忆和追溯“梅景书屋”、“双修阁”以及湖帆公与潘太夫人的最佳的遗物。
其实,当年在“梅景书屋”众多收藏之中,除了本文所述《梅花喜神谱》、《宋汤叔雅梅花双爵图》、《金孝章画梅群芳合璧册》、“梅景书屋梅花紫檀笔筒”、“钱叔美作梅花精雕木盒象牙套章”等外,还有许多梅花题材的艺术精品,如《明林以善雪梅四喜图》、《明陆包山四梅花卷》、《清马扶义墨梅花卷》、《清汪巢林梅花册》等。从这些“梅景书屋”收藏的历代前辈所留下的文物之中,我们不仅能够了解“梅景书屋”当年对梅花这个题材独具慧眼的关注,还可以慢慢了解多少年来,梅花在我们华夏民族心中的地位。
“吴湖帆书画鉴藏特展”展览掠影,上海博物馆2015年
(上海博物馆图)
不畏寒冬冷雪,不屑争奇斗艳,永远只保持那股淡淡的暗香,或许这便是许多华人心中默默追求的境界。故乡苏州有一处梅花林,每年梅花盛开的时候我们全家就会到那里赏梅,满山的梅花总是那样迷人,而那一阵阵飘来的清香更是让人陶醉。或许湖帆公心中的“梅景书屋”便是这般景象,而这清香或许就是“梅景书屋”所留下的味道。
梅景书屋主人吴湖帆和夫人潘静淑像
梅花喜神谱 - 吴湖帆题词(上海博物馆图)
《瑞鶴仙》集夢窗詞句。
洞箫谁院宇。正梁园未雪,玉阑春住。柔香系幽素。放小帘低揭,画眉添妩。铅华不御。冷香飞、红楼深处。向长安,泛酒芳筩,重省旧时羁旅。凝竚。名笺淡墨,明月自锄,评花索句。江梅解舞。苕溪畔,记前度。伴兰翘清瘦,共归吴苑,相间金茸翠亩?甚年年春屋围花,夜温绣户。己巳二月梅影书屋图后题,吴湖帆。
梅花喜神谱 - 潘静淑题词(上海博物馆图)
《烛影摇红》集吴梦窗词句自题梅影书屋图。
葺屋营花,行云应在孤山畔。靓妆临水最相宜,春近江南岸。唤赏清华池馆。记留连、歌尘凝扇。裁冰词笔,一幅闲情,铅香不断。避影繁华,梅花重洗春风面。玉纤香动小帘钩?翠羽飞梁苑。共倚篔葱蒨。殢绿窗、星罗万卷。新诗细搯,卧笛长吟,洞箫低按。己巳春日书于梅喜神谱册首。静淑。
作者简介
吴亦深,80后收藏家。江南皋庑吴氏后人,其太高祖吴大澂是晚清金石文化艺术风潮的核心人物,其曾祖父吴湖帆是20世纪海派收藏和艺术的重要代表。家族的传承,令吴亦深在古玩、文房、家具、古代及近现代书画等领域均有涉猎。
文图来源网络。桑莲居整理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