宾
虹
黄宾虹(1865-1955),初名懋质,后改名质,字朴存,号宾虹,别署予向、虹叟、黄山山中人。安徽歙县人,生于浙江金华。诗、书、画、印皆精,山水尤绝。精研传统与关注写生齐头并进,早年受“新安画派”影响,以干笔淡墨、疏淡清逸为特色,为“白宾虹”;八十岁后以黑密厚重、黑里透亮为特色,为“黑宾虹”。其画风苍浑华滋,意境深邃。书法“钟鼎”之功力较深。偶作花鸟草虫亦奇崛有致。曾在北京、杭州等地美术学院任教、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华东分会副主席。著有《黄山画家源流考》《虹庐画谈》《画法要旨》等。
读黄宾虹己巳年致虚舟画跋
文_罗方华
王宏理教授在《古代汉语》第一课中讲授书画同源理论及黄宾虹先生相关论述,末学受益良多。又于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6年版《黄宾虹题画墨迹》一书中见虹叟1929年致虚舟画跋一则,在此,就个中观点并结合当代文人画现状作读后感,文曰:
古者书画同源,首重用笔用墨之法。有笔有墨章法未备,文人也;笔墨既娴兼工章法,名家也;笔墨章法俱全又能运古人精神取山灵真面目独创一格,大家也。大家不世出,名家可百年及数十年而一遇,若远若近,或离或即,绵绵不绝,所赖以存笔墨真传者文人为多,否则浪费笔墨,皓首穷年,非失纤巧,即沦犷悍,皆入魔道,不为正趋董玄宰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方合作画,诚慨乎其言之也。
虚舟道兄先生研求六法,今于拙笔有芹枣之嗜,写之以博一笑。

一 古者书画同源,首重用笔用墨之法
自古以来,“书画同源”观念就已深入人心,从最早的文字中,就可看到具象与抽象的绘画因素,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叙画之源流》中说:“颉有四目,仰观垂象,因俪鸟龟之迹,遂定书写之形,造化不能藏其秘,故天雨粟;灵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是时也,书画同体而未分,象制肇始而犹略。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此为最早的“书画同源”说。同样,由于工具材料的共同性,中国画不论在笔墨技法方面,还是在写意观的形成方面,都深受书法的影响。虹叟作为近代金石派文人写意艺术巨匠,其画学思想,自然不乏对书画同源理论的深度论述。他说“古者书画同源,首重用笔用墨之法”。首句开门见山。另,其在致汪孝文的书简中言:“书画同源,欲明画法,先究书法。画法重气韵生动,书法亦然。”“中国画由书法见道,其途径先明书法为第一步,故赏鉴家画重笔法。”又言:“用笔之法,书画既是同源,最高层当以金石文字为根据。”黄宾虹先生深研金文大篆和金石文字,与之入画,深沉高古,此可谓知行合一。“国家不幸诗家幸”,在近代列强冲击、新旧并存的历史背景下,赵之谦、虚谷、蒲华、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李可染、陆俨少等大家践行“书画同源”理念,融合诗书画印,将金石派文人写意艺术及笔墨精神内涵推到历史的高度。遗憾的是,近数十年来,中国画在中西结合的过程中,逐渐将笔墨赶出中国画,消泯了中国画赖以支撑的审美内核。加之国画招生教育的“西式化”、“科学化”及现当代各种思潮及举国文艺体制下的展览运动的作用下,一些中国画家甚至于要取消毛笔,革毛笔、宣纸的命。虹叟在八十年前这篇短跋中就指出“所赖以存笔墨真传者文人为多,否则浪费笔墨,皓首穷年,非失纤巧,即沦犷悍,皆入魔道……。”究之当代传统中国画坛,笔精墨妙者鲜见,故所作多落“纤巧、犷悍”。“纤巧”者,多见于小写意画家,拘于形重韵色而失之于笔,故乏风骨精神。“犷悍”者重气势,显豪情,名曰“大写意”,然疏于书法学养,忽略笔墨修炼,故笔下多躁气,所作潇洒有余而沉着不足。虹叟认为,解决这些问题,应“趋董玄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方合作画。”
二 文人、名家、大家
虹叟曰“有笔有墨章法未备,文人也;笔墨既娴兼工章法,名家也;笔墨章法俱全又能运古人精神取山灵真面目独创一格,大家也。大家不世出,名家可百年及数十年而一遇……。”如前段所述,笔墨俱亏者则入野道,难登大雅之堂,故曰有笔有墨而章法未备者可称文人。当下亦有能诗文善书法者,逞笔墨题咏之长而疏于章法画法理法,虽较不事笔墨者可观,然多为“墨戏”。虹叟因言:“笔墨俱娴兼工章法,名家也。”名家者,兼文人与画家之长,虹叟同事诸乐三、吴茀之、陆抑非等前辈是也。虹叟又称:“笔墨章法俱全又能运古人精神取山灵真面目独创一格,大家也”,此句中,他陈述了作为大家的四个格准:
1. 笔墨章法俱善,兼能诗书画,学养宽厚,功夫精湛;
2. 能运古人精神,博通古今,得古意,存真气;
3. 取山灵真面目,传造化之神韵,得天地之灵气;
4. 独创一格,自成一派。
虹叟之为一代巨匠,即具文人之学之才,又能将“墨戏”提升为学术;即具画家功夫及深厚的传统画学素养,又无画家纵横习气;得自然之妙有而不拘于形;有了前述条件,加之其高远之胸襟,遂独创一格。
黄宾虹 行书致顾飞札(局部)
选自河北教育出版社
龙瑞、梅墨生主编《双星辉映:齐白石、黄宾虹册页、信札、诗稿作品集》
日前,余将旧日以“书画同源"命题的课堂答卷手稿呈之于微信朋友圈,蒙桑莲居同道不弃,辑成此帖。急就之章,难免浅陋,恳请众师友不吝赐教!
▼
罗方华,别署涤庵。1976年生于福建连城,致力于金石书画的研究、创作与鉴赏。现供职于福建省画院。
黄宾虹画论 选 登 ▷
中国艺术本是无不相通的。先有金石雕刻,后有绢纸笔墨。书与画亦是一本同源,理法一贯。虽音乐、博弈,亦有与图画相通之处。
观乎人品,画亦可知。是以画分三品:曰神、曰妙、曰能;三品之上逸品尤高。三品之中有学者为士夫画;浮薄入雅者为文人画;纤巧求工者为院体画;其他诡诞争奇,与夫谨愿近俗者,皆江湖、朝市之亚,不足齿于艺林者也。
黄宾虹 草书论画残稿 浙江美术馆藏
今人作画,不能食古不化,要出人头地,还要别开生面。我用积墨,意在墨中求层次,表现山川浑然之气。有人既以为墨黑一团,非人家不解,恐我的功力未到之故。积墨作画,实画道中的一个难关,多加议论,道理自明。
学术如树之根本,图画犹学艺之华。桃花能红,李能白,此能品也。桃李凡卉也,若野菊山梅,如隐逸高人,其超出于桃李,人共知之,而共赏爱之。画事品格,人不全知,近市荐绅,往往以清代文人画即中国上品画之代表,不知中国有士夫画为唐宋元明哲精神所系,非清代文人画之比。正以其用笔功力之深,又兼该各种学术涵泳其中,如菊与梅之犯霜雪而其花愈精神也。

黄宾虹花鸟册页(选一) 浙江省博物馆藏
画史、画理、画法论:
魏、晋、六朝画尚内美,有法而不言法,观者可以自悟。吴道子有笔无墨,阎立本不识张僧繇画,李思训金碧楼台,画重外美,丹青炫耀,古法已失。王维、王宰、张璪、郑虔于诗与书法悟得其传。五代及宋,如荆、关、董、巨,始备六法。
周秦画言象形,唐以前重采色,北宋重法,元人写意,明人墨戏,至清道咸画学复兴。
山水画乃写自然之性,亦写吾人之心。山水与人以利益,人生息其间,应予美化之。

黄宾虹 设色山水轴(二)浙江美术馆藏
山水画家对于山水创作必然有着它的过程,这个过程有四:一是“登山临水”,二是“坐望苦不足”,三是“山水我所有”,四是“三思而后行”此四者,缺一不可。
“登山临水”是画家第一步,接触自然,作全面观察体验。“坐望苦不足”,则是深入细致地看,既与山川交朋友,又拜山川为师,要心里自自然然,与山川有着不忍分离的感情。
“山水我所有”,这不只是拜天地为师,还要画家心占天地,得其环中,做到能发山川的精微。
“三思而后行”,一是作画之前有所思,此即构思;二是笔笔有所思,此即笔无妄下;三是边画边思。此三思,也包含“中得心源”的意思。作画不可照抄对象。要在写实的基础上,去变化对象的状态,使其凸出动人。韩干、赵孟頫画马,生动有致,乃画家能把马的神态夺出来,取马的精华,而以简洁不乱的笔法把它表现了来。故画中之马,可以比真马更动人。此是化的方法。但要能化,便要求画家对于对象有更深切的观察和认识,不是随随便便能化的。

黄宾虹 玉泉纪游图轴 浙江美术馆藏
笔墨综论:
笔墨之妙,尤在疏密,密不可针,疏可行舟。然要密中能疏,疏中有密,密不能犯,疏而不离,不黏不脱。是书家拨镫法。
书家拨镫法,言骑马两足跨镫,不即不离,若足黏马腹,则马不舒,而离开则足乏力。古人又谓担夫争道,争中有让,隘路彼此相让而行,自无拥挤之患。

黄宾虹 行书致白蕉札 浙江美术馆藏
黄宾虹 金文篆书七言联 浙江省博物馆藏
画有笔墨章法三者,实处也;气韵生动,出于三者之中,虚处也;虚实兼美,美在其中,不重外观。艺合于道,是为精神。实者可言而喻,虚者由悟而通。实处易虚处难。苟非致力于笔墨章法之实处,则虚处之气韵生动不易明。故浅人观画,往往误以设色细谨为气韵,落纸浮滑为生动;不于笔墨章法先明实处之美,安能明晓画中之内美尤在虚处乎?

黄宾虹 峨眉图轴 浙江美术馆藏
作画知用笔之法,由分明而融洽;融洽之中,仍当分明。无法者不足观,而泥法者亦不足观;夫惟先求乎法之中,终超于法之外,不为物理所拘,即无往而非理。
作画全在用笔下苦功,力能压得住纸而后力透纸背。然用力不可过刚,过刚则枯硬。……刚柔得中方是好画。用笔之法,全在书诀中,有“一波三折”一语,最是金丹。欧人言曲线美,亦为得解。院体纵横习气,就是太刚。明代浙江人画,惟秀水项德新、孔彰叔侄,与邹衣白、恽道生最佳。

黄宾虹 拟北宋江山无尽意图轴 浙江美术馆藏

黄宾虹 苍生霖雨图轴 浙江美术馆藏
黄宾虹花鸟画册页(选二),浙江省博物馆藏
黄宾虹花鸟画册页(选三),浙江省博物馆藏
黄宾虹花鸟画册页(选四),浙江省博物馆藏
文图由罗方华老师供稿。特此鸣谢!
黄宾虹画论选摘源自网络。
桑莲居整理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