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订阅号

收藏热线
0595-28252888
18065388683
 
 

桑莲居|王乃钦:走过的路,大可漫吟成诗

发布日期:2018-09-14      来源:桑莲居艺术馆整理汇编      作者:丁金潮 王乃钦       浏览次数:1959
核心提示:二十年前,乃钦先生即感喟:“此生成一名家可矣,大家则不敢望也。”其时,我以为这是通古博今的先生为己测命。随着对书坛的了解、书法的体悟和与先生的深交,今始知先生所计非关富贵,而是在书法时空纵横两向坐标中不断地寻找自己的位置。

 

IMG_0008 缩图.jpg

王乃钦先生

2017年摄于桑莲居艺术馆(摄/赵剑王)

 

人书俱奇 卓然名家——记著名书法家王乃钦

文/ 丁金潮

 

  二十年前,乃钦先生即感喟:“此生成一名家可矣,大家则不敢望也。”其时,我以为这是通古博今的先生为己测命。随着对书坛的了解、书法的体悟和与先生的深交,今始知先生所计非关富贵,而是在书法时空纵横两向坐标中不断地寻找自己的位置。

 

  先生自幼习书,有半纪之功力,五体兼善,碑帖融合,风格典型;阅历丰富,诗瓢日满,是本色当行的诗人;学贯文史哲,文论、书论称誉业界;以国立华侨大学名教授身份,交游遍于全国,尤在泉州文坛、民间富有传奇色彩,真有古名家之风也,亦非当今一些活跃于全国书坛占据重要位置之所谓“大家”可比拟者。

 

  先生学书从赵、颜楷入手,于颜楷所下功夫尤深,至今犹能书一笔纯正颜楷,74年就曾于香港《书谱》杂志发表作品,入道之早可见一斑。78年高考恢复,先生考入厦门大学中文系,并成为厦门大学学生书法协会创会会长,其间常请教于罗丹、虞愚、余纲等闽南书法名家。于二王行草、二爨、张迁、石门用功甚勤。毕业后到华侨大学中文系任教,教学相长,学养日深,书学师法远肇商周,直取魏晋,近绍宋四家,出以何绍基、谢无量、弘一及新出土的汉简笔意。行草和隶书风格初具,频频在全国各种大展赛中获奖。时上海《书法》曾对全国37位中青年书法精英做系列报道,先生荣登此榜。近二十年来,先生不骛虚名,专注学问,优游碑帖之间,纵情诗酒,流连山川,置练心于练笔之先,致力于忘形得意、脱胎换骨、以古为新之蜕变,用心之苦,用功之勤,真是“甘苦寸心知”。

 

1990年,沧浪书社第三次年会,书社会员在黄宾虹故居庭园留影

1990年,沧浪书社第三次年会,书社会员在黄宾虹故居庭园留影(后排左三为王乃钦)

 

1986年应邀赴日本学术访问并作书法表演 缩图
左:1986年应邀赴日本学术访问并作书法表演
1987年初在苏州笔会,左二为著名老书家沙曼翁,左三为著名老书家瓦翁 缩图

右:1987年初在苏州笔会,左二为著名老书家沙曼翁,左三为著名老书家瓦翁

 

 

  我与先生结识是87年春节前,经厦大余纲老师介绍,我战战兢兢,然先生不以农户子弟、无名小辈见嫌,即以师兄弟相称,且延之以家酿,亦由此可见其古道热肠、豪侠之风。尤其近十年来不时相聚,诗书下酒,畅谈人生,自觉知其人胜于知其书,他对我来说,亦师亦友,教益颇多。先生早年命运多舛,作为66届高中毕业高材生,因文革未能顺利进入高校,务农、打工、开书画室,历尽辛酸;先生天资聪颖,偶然亲聆先生演唱通俗歌曲,其对新旋律真是一听便熟,目睹先生戏仿新疆舞、西藏舞,惟妙惟肖,暗地里感佩其天生的节奏感和造型能力。去年暮秋有幸与先生结伴进行为期一旬的江西之游,与先生联吟于山水之间、舟车之上,其浪漫情怀、敏捷诗才此生难忘。此次文化之旅刚结束,其10多首佳作已见诸《书法导报》。更可贵者,乃其近作见诸《书法导报》之《二十年目睹书坛之怪现象》8首绝句,针砭时弊,振聋发聩,非正气义胆者所不能为,如:

 

  《吹捧》“套话媚时年复年,竟将竖腐比先贤。眼中垃圾当除尽,还我书坛一片天。”

 

  《大师》“仰止高山仰大师,大师风范众人推。国学式微鸦雀噪,不信时人乱鼓吹。”

 

  先生乐于教书育人,曾弃官以专攻学术,而我从政,但先生并不偏激和故作清高,总是鼓励我,读书人要以经邦济世为第一要务,可见其胸襟气度。常作先生座上客,时逢先生与夫人比试烹饪技术,下手山里竹笋、民间豆皮、江中紫鱼顿成人间至味,“三杯聊品风情味”,其淡泊高远、天真平和之致豁然无遗。

 

 

79f3d52axa0b640b59658&690
王乃钦文化艺术学校创办于2003年8月,以“光扬文化,艺术人生”为办学理念
79f3d52axa0b640c4cdc5&690

 

 

  先生于书法强调根植传统,但更强调风格与格调,并将之提高到一个艺术家价值之所在的高度来认识。先生常说:“艺术要有它的不可替代性。”他以行草和隶书见长,整体格局气息在奇、拙、新三字之间。奇,即守正出奇,其章法、结构、笔法遵循传统,而多有创意,因势赋形,自然尽态,饶有奇趣,既杜绝平庸,又奇而不怪。拙,即弃巧守拙,以碑入帖;其用笔以中锋、涩进为主,擅调动指、腕、臂乃至全身之力运于笔端,筋强骨遒,气大力沉;行笔但到轻歌曼舞处,神通古敦煌壁画之“武舞”,是“武”又是“舞”,见灵动又不显纤巧,虚实相生,确有自家路数,得拙、圆、重、活之妙。新,即以古为新,以我为主,熔铸百家,融通五体,体悟万物,且加入时代风流,自创一格,独具风神。先生求新求变,而又不为新而新,为变而变,却为求大美而竭精,为从心所爱而殚虑,几番脱胎换骨,心中、纸上之凤凰涅磐几番浴火重生!

 

    近二十年,常有先生的“粉丝”劝其一定要到北京发展,称其到京必然PK掉一大帮所谓“大家”、名家,先生皆一笑置之。窃以为,名家、大家不如修炼到家,若非真本实料,即使跟“神七”上天,落地仍废纸一张。先生少年时不敢想象中年可为书法名家,中年时不敢想望此生可为大家,哪日把这些念头也都放下了,也许立地成佛,即为大家了。况且,学书至乐在于将之当成为己之学,而非干禄之书;在于高手神交、笔谈之间,在于知音相视一笑之中……

 

走过的路大可漫吟成诗

王乃钦创作随笔及自作诗联选

 

 

1

 

 

夜访江西李坑古民村 李坑古民村,在婺源一带,粉墙黛瓦,徽派建筑风格,只是显得更为简朴,民风亦淳厚。那天晚上,细雨濛濛,我们几个朋友互相搀扶,踏着被雨淋得滑滑的石板路,小心翼翼的慢悠悠地走过一座小石桥,来到一幢木作小阁楼。灯火有些昏暗,主人欲另加灯光,我们执意不肯。多年在闹市中生活,难得有如此令人消魂的地方,真是“草草杯盘供语笑,昏昏灯火话平生。”遗憾的是,那天晚上没有准备酒,三杯清茶,提神固好,却未能尽兴,否则诸位朋友恐怕要踉跄回府了。

细雨濛濛过小桥,李坑阁上度秋宵。

三杯聊品风情味,灯火阑珊韵最娇。

 

——王乃钦《夜访江西李坑古民村》

 

 

2

 

 

谒滕王阁 天下之江河,万水朝东,百川归海,独赣水朝北。此诗起句突兀,指点景象,留有余味。第一句写空间,第二句写时间,在广袤绵长的时空里,滕王阁作为历史上的江南名楼,不知发生过多少故事,历代多少文人骚客到此揽胜,写过多少美文妙诗。也无过王勃《滕王阁序》、《滕王阁诗》之左右。故滕王阁之盛名,则王子安的才名所致,一如寒山寺之大名,也因张继《枫桥夜泊》之传颂所致。故现代大才子大作家郁达夫会感叹:“江山也要文人捧,堤柳于今尚姓苏。”我此诗虽短,少蕴酿烹炼,差近直率,但深情真挚,诗意单纯,亦较本色当行,读来铿锵作响,朗朗上口,私心爱之。

子久草堂觅踪 二〇〇九年初秋,承蒙蔡英杰先生盛邀,同游苏杭,至杭州,朋友介绍到元代大画家黄公望之子久草堂(黄公望字子久)品茗,园内建筑极简朴,但古意生香,茶榭正对浴湖(草堂内之名湖),湖边树木蓊然,景致特清幽。园内无佳茗,好在蔡先生早备有名茶,借浴湖之水烹之,价昂千金,蔡君慷慨,眼前美景,岂能无诗。口占后即戏对蔡君言,我此诗一掷千金耳!想当年黄公望,赫赫大名,《富春山居图》已成世界艺术瑰宝,而今名园尚留,却少有问津者,凄冷寥落之感,不禁心生,故有此诗。

赣水苍茫朝北流,星移物换几春秋

风骚最忆子安赋,极浦遥天第一楼。

谒滕王阁

子久草堂何处寻,荒苔小径冷衣襟。

浴湖点点茵茵绿,如见大师笔底浸。

子久草堂觅踪

 

——王乃钦《谒滕王阁》、《子久草堂觅踪》

 

 

3

 

 

游厦门万石岩 这是一九七九年写的一首小诗。一九七八年,我荣幸地考上厦门大学中文系,其时我已是三个孩子的父亲了,家父瘫痪,老婆又没工作,经济窘迫之状可想而知。厦大在读四年,是我一生最穷困的时期,但也是我一生感到最有希望的时候。读书争分夺秒,未敢丝毫懈怠。但人总是要休息放松的,现在看这首诗,何等的轻松浪漫。其实是偷着乐。独自一人,周末到厦门万石公园闲游,当时不用买门票,也无钱买矿泉水,更不用说用餐了,记得那天和风细雨,我踽踽独步,何等自在,溪柳摇曳,似乎在招手邀请我,何等惬意。

碧桃初谢杜鹃开,春色无声几度催。

报答轻杨垂盼意,斜风细雨踏诗来。

 

——王乃钦《游厦门万石岩》

 

4

 

 

游永春牛姆林偶得 二〇一一年中秋过后,闽南的天气仍然非常炎热,永春牛姆林是旅游的好去处。大片的原始森林,浓荫自不必说,又不荒凉,因此携次子王若人到永春,约同仁赵炳坤、许全业二友一起到牛姆林避暑。

中午景区主任宴请喝了几杯,便欣然入睡了。一觉醒来,窗外疏雨时落时停,倒有几分凉爽,便与炳坤、全业二人及吾儿若人走出别墅散步于牛姆林下。走没几步,又遇小雨,晚岚浮起,白云绕山,景致特入画,于是小憩闲亭,心中便涌出这几句。过后也没修改,就直录了,因心景较轻松,所以写时也舒缓。追求一点空灵萧散的感觉。

雨洗空山叶更清,林深苔滑听蝉鸣;

晚岚浮起画图出,小憩闲亭任送迎。

 

——王乃钦《游永春牛姆林偶得》

 

 

5

 

 

自家庭前漫步 吾居泉州市丰泽区国际星城,居室不大,然门前露台尚可观。本可作一庭院修饰,如假山亭榭之类,但我慵懒成性,未作任何修葺,只放几个盆景(中有三角梅),两套石桌、椅,空出一大片石板地,可供早晚散步用。四面高楼林立,独吾露台四面空阔透风,闹中取静,老境有此受用已足矣。

此小诗乃晨起散步于门前露台,信口诌成,思致虽寻常,却轻松安和,不敢说天机所到,却也平情随性。诗意一任自然,读来平白如话,人世间万事也当如此,虽随遇而安,但须担当,也是做人的一种责任。正是“深心托毫素,努力爱春华。”诗第二句“三角梅花开”,最后三字犯三平,但三角梅是固定名词,无法改动,也就将就了。

门前一露台,三角梅花开。

开谢随时转,还须用力栽。

 

——王乃钦《自家庭前漫步》

 

题自家居室 题自家居室联,历代名句甚多。往往是表达主人的思想境界、人生追求、处世规范或艺术趣尚等。

我身居闹市,周边车水马龙。但我门前幸有一大露台,四面来风,可谓闹中取静,清·张潮《幽梦影》:“胸藏丘壑,城市不异山林;兴寄烟霞,阎浮有如蓬岛。”清·黄仲则也有名句:“斗室只容妻子我,寸心莫愧地天宽。”我取其意,稍作变动,便有此联。苏东坡曾说:“书生意气不能无”。传统的读书人往往追求的是一种心灵的释放。天有多高,心就有多大。这不是狂妄,不是贪婪,是一种心灵的自足。

身居陋室心犹阔;门对露台气尚清。

 

——王乃钦撰

 

 

 

6

 

 

聚龙小镇漫步 聚龙小镇的特色在于湖光山色,亭台水榭。前年秋天,与友同游此地,业主进住还少,游客尚不多,故不嘈杂。走在湖边,垂柳依依,轻风细细,特是清爽。湖面上建造十个亭子,用红木镌刻匾额、楹联,皆出自中国当代书坛高手,各具风格,令识者留连忘返。

于是与友酌酒于亭子内,波光潋滟,游鱼可数。酣后又信步于小路、柴桥。风送柳条,柔曼婆娑,轻飘飘,我似柳叶,柳叶似我,顿觉无上清凉,几行小诗便从肺腑中洗出。

水面风来拂柳腰,聚龙园上踏柴桥;

虽无春色十分意,亦有湖山慰寂寥。

 

——王乃钦《聚龙小镇漫步》

 

此为泉州市惠安县新开发区聚龙小镇撰书,本想就“聚龙”二字作一冠头联,但“聚龙”两字,词性不同,确难相对,于是选用冠头藏尾格式。

 

聚揽湖山多意趣,观瞻天地有人龙。

 

——王乃钦撰

 

 

7

 

 

安溪茶乡行 大前年随福建诗词学会到安溪县采风,赋诗品茶自然是免不了。整个采风团只有我一个不是诗词学会会员,不了解我的好心人,以为我是搞书法的,不会写诗,难免要递些采风应制的诗给我现抄。看了几首,真是不敢恭维,加上我一向不喜欢抄时人的作品,只好“自作自受”了。

安溪铁观音这几年炒得够可以的,我素来只上酒瘾而不善品茶,但茶之好坏还是品得出来的。那天中午采风团还到安溪曲斗香酒厂参观,自然也免不了要喝点高度的曲斗香白酒。酒香倒还不错,就是度数太高,价格也贵,三杯落肚,昏昏欲睡。泉州诗坛翘楚王君仁山兄,知我习性,叫人泡了几杯清茶给我,酒气发作,香茶清神,就随即吐了这首诗。在酒厂喝了人家的曲斗香。似乎也得还债。于是乘兴又撰书一对楹联:“醉时如入蓬莱岛,醒后方知曲斗香。”递给酒厂经理,竟然毫无反应,表情呆若木鸡,自知是“力出在刀框上”了。

晴岚远翠映溪清,枝上春风满眼明。

最是茶乡深处好,沁香无语亦蜚声。

 

——王乃钦《安溪茶乡行》

 

醉时醒来联.jpg

醉时如入蓬莱岛,醒后方知曲斗香。

 

——王乃钦撰

 

 

8

 

 

读弘一法师传 我向来对弘一大师敛衽无间言,神往而心仪,不只因为他是艺术全才、艺术天才,连同他的神话般的传奇色彩和他不可比拟的人格魅力,都是近现代任何艺术家所无法替代的。我们很难理解他的全部。他对每一个知识分子的吸引力都是不尽相同的。我对他的理解也是很肤浅的,虽然很难用理论去阐述他,但用诗句来描述。也不失为一种表达方式。起码能说出一种感觉,或留给人们一种想象。

少年倜傥步盈盈,春柳茶花满座倾。

画剧诗书称四绝,聪明睿智负三生。

南宗说法经文阐,西竺依风芒履行。

脱俗终怜名利弃,一轮圆月澄彻明。

 

注:弘一大师乃近现代旷世之奇才,原姓李,名叔同,出家前曾在日本组织春柳剧社,男扮女装演茶花女。画剧诗书无所不通。

 

——王乃钦《读弘一法师传》

 

 

9

 

 

读沙曼翁《忆萧蜕庵师》 十几年前的一天上午,在华侨大学美术学院(原艺术系)给国画班上书法课。当场示范后,借同学手中的上海《书法》杂志,随意翻翻。当翻到沙曼翁先生的回忆文章《忆萧蜕庵师》时,竟一口气往下看。文章还没读完,就来灵感,赶紧记下,现在重录的就是当时的初稿,一字不改。

当今喜爱书法的,大都知道沙曼翁,却少有人知道他的老师萧蜕庵。其实萧先生不但精于书,且擅岐黄术,为人治病,辄有奇效。又耽禅悦,通佛学。性韬晦自隐,不趋时,不媚势。晚境甚坎坷,却气格甚高,晚年曾作一联:“能读万卷书,气象远矣;作退一步思,身心泰然。”足见其胸襟、气度。

他信佛,却不避腥荤,照样饮酒,出入苏州茂林酒家。一次店老板乘其酒醉,赚走他醉书的“飞觞醉月”四个大字,富有传奇色彩。我当时信手拈来,即成此诗。亦庄亦谐,倒颇具情味。寓意已大白,无需赘言。

谁谓先生性淡和,“飞觞醉月”茂林过。

穿肠鱼肉权当药,无欲清刚禅法多。

 

——王乃钦《读沙曼翁<忆萧蜕庵师>》有感

 

 

10

 

 

赠上海百岁老书家苏局仙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第一次举办全国书法评比,荣膺全国一等奖的十个人中,有正好一百岁的上海老书家苏局仙(列其榜上的还有苏州沙曼翁),一时传为佳话。几年后,泉州发起举办纪念弘一大师全国书法邀请展。规模较大,连林散之、赵朴初的作品都有。我撰写一评介文章,内中提到上海苏局仙老先生,大意是“寓平淡于稚拙之中,寄天真于新奇之内。”将剪报寄予苏老先生,不期苏局老竟引为知音,见贶一诗轴,云:“拙字评来真中的,两君而外别无人;终怜不善趋时尚,失却群芳一点春。”并嘱我以同一格式回赠一帧。其时苏老已经一百〇七岁。拙作是如期寄上了,但我本想到上海拜会他,拖了一段时间,苏老先生竟溘然长逝了,享年一百一十一岁。

我素喜平淡天真,但“欲造平淡天真难”,拙作所说的“平淡天真如不识,楮君毛颖向谁云。”正证实我对此的偏爱。

现将当时所写的重录,也算是对苏局老的追怀与敬慕。

南仙北佛久传闻,佛老仙童殊格分。

平淡天真如不识,楮君毛颖向谁云。

 

——王乃钦《赠上海百岁老书家苏局仙》

 

 

11

 

 

和宝麟兄沧浪感旧》 沧浪书社二十年庆典之际,曹宝麟社兄感慨系之,写了一首七言律诗《沧浪感旧》。我亦感同身受,旋即和了这首七律。

中国的改革开放,使国计民生起了很大的变化,国力增强了,人民生活大幅度提升了。然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如受市场经济的冲击,急功近利,人心不古。表现在书法界,则是浮躁花俏,谈利论价。故在书法热潮中,“书法家”越来越多,真才实学,名实相符的书法家越来越少。沧浪书社一向很低调,名至实归,绝大多数社员能潜心艺术与自我修为。

我此诗虽为唱和步韵,但与原创无差,兴象阔大,而咏叹自如。针斫时弊,而惜墨如金,怀旧追新,“自知而不自见,自爱而不自贵。”

世事纷纭万象殊,匆匆廿载已桑榆。

营营蚁穴寻常有,皎皎晨星几若无。

不尽沧浪舒望眼,无边寥廓胜璠玙。

新知旧雨高桐咏,流水高山曲不孤。

 

——王乃钦《和宝麟兄<沧浪感旧>》

 

 

12

 

 

老吾乐 我确信“情近乎痴始真,才近乎趣始化。”此诗自嘲,诙谐旷达,老天真,如东坡老所说:“旁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颇有放翁“儿童尽道先生醉,折得黄花插满头”之遗风。

戢影家园已数年,欣将秃笔寄云笺。

闲来偶与儿童戏,醉眼痴痴人笑颠。

 

——王乃钦《老吾乐》

 

 

13

 

 

学书自勉 余自幼嗜书,于乡村涂鸦而无家学,弯路崎岖,可想而知。而立之后,渐得安定,景况亦日臻优如。最难者脚跟站稳,不趋时慕世,不随波逐流。不随风跟风。风起则云涌,风起则波生,居下势则逐水流。此乃奴性,也是常性,物态固然。人贵在动心忍性,动心易乱,忍性易憋,贵在能肆而醇,流而留,活而沉。

峰回路转方知径;风起波生不逐流。

 

——王乃钦撰

 

 

14

 

 

稍闲聊品 这是几年前为某茶馆撰写的一对楹联。人生总是贵在闲中有担当的责任,忙中有悠闲的滋味。世间万象纷繁。俗务难免缠身,故也难得有稍闲片刻的自在。劳与逸是相对的,滋味各人自己品尝。清茶固可提神洗心,但去俗在于拂尘,能否达到无碍的境界要看各人的修为了。

稍闲片刻忘忧虑;聊品三杯去俗尘。

 

——王乃钦撰

 

 

 

15

 

 

亭闲酒醒 石涛有题画句“树老忘今古,亭闲任送迎。”老健深稳,甚是虚和淡定,无尊卑贵贱之别。亭闲二字极妙,我取之。不管长亭短亭,古道新道,依依不舍之意已显,又耐人寻思。花之全开、半开,古人已写绝,敝以为花憨之态最迷人,尤其在人醉乍醒之时,更能体味其可爱之处。今人生活节奏快,功利实用,人情淡薄,罕有敏感细腻之审美。这两句虽平常无奇,然尚可细品,聊当小菜一碟可也。

 

亭闲人送长相忆;酒醒花憨最可怜。

 

——王乃钦撰

 

 

桑莲居第四届中秋书画(网络)博饼赛将于9月14日(八月初五)零点正式开启,敬请关注!

 

明日头奖: 

9.14 IMG_4324 王乃钦 风声月影七言联 68×18cm×2 约2.2平尺件.jpg

 

王乃钦  风声月影七言联

68×18cm×2 约2.2平尺/件

 

点击手机版桑莲居微站-中秋博饼,直达博饼大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