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养了一只绣眼,
他管它叫“小秀才”。
小秀才在他指上旋转跳跃,
活泼泼地。
每个晨起和晚归,
它总是扑棱扑棱,
亲昵地向他倚靠。
有一天,
他画了一张它的像,
又一天,
它误落了窗台,
透明的玻璃是它的“眼障”,
回不了头,它走了。
他说,
虽然空落落的难过。
“也许,是它该走了。
在我下笔的那一刻。”
不饰本心
文_林聪云
绘画对我来说,是让自己认真的一种方式。在整个历练当中,不仅是提升自己的审美情趣,更多的是把自己的一生过得很真实。
我常常说绘画是在找自己的定位,每个人在生活中的角色是不可复制的,不需要一味去羡慕别人拥有的。现在很多人在尝试用当代水墨来表达某种意识,我在十几年前就很清醒地认识到这个不适合我,这是基于自己在笔墨上的经验,本身的知识储备得出的体悟,我还是偏向于传统的表现方式。也许会有人觉得我现在运用的手法已经过时了,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其实我的作品里也渗入很多中西方美学赋予的时代感,只是我选择的方式是不离开传统的水墨表达。就像泉州地方戏剧里的南音、梨园戏一样,很多北京的专家都非常欣赏我们对当地戏曲文化保存的完整性,全国别的地方从曲目剧本等都开始做大量的创新,改到最后有些面目全非,因为脱离了主线,其实南音在化妆、舞美、灯光上已经做了很多的改变,但是对于剧本和基本的表现手法我们是不去动摇根本的东西,保持它纯粹的质感。在我看来绘画也是一样,几千年文化传承积淀下来溶入在基因里的笔墨传统不能变。

此心
安处
古人在战略上说:知己知彼。别人如何的前提是首先要了解自己。很多时候创作者容易被外界的声音干扰了,然后习惯性地用一种风光的外衣粉饰自己的本心,我觉得没有什么意义,绘画如果变成取悦别人的话就真的一无所有了。外界批评的声音要听,自己要能消化掉,每一幅画、每一个时期大家看待绘画的标准都是不同的,能够在画家的作品里看到他的精神世界,感受他在对艺术朝拜路上的宁静,这其实也就是儒家里所说的“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就是这个 “道”。
摆正自己才能近道。首先就是自我肯定,不要把这种机会留给他人,很多画家都是这么坚持过来的,到今天他们的作品一再被我们所推崇。取悦了自己,绘画里的真实才是最富足的养分。
林聪云
福建泉州人。1971年出生,字明之,国家一级美术师,现为泉州广播电视台闽南语新闻主持人。
编
后
语
前些日子见聪云朋友圈记有两则小事,分享如下。或可见心性。

▲ 灯油燃尽,殊胜从前。
▼ 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禅,煮顿地瓜稀饭都能感受到乐趣。

9月20日(八月十一)状元头奖:
林聪云 竹林风
彩蛋关键字:
(设在林聪云博饼厅)




✓点击桑莲居微站手机版“中秋博饼”,直达博饼大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