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虽不能至,而心亦往矣!
“国宝再现——书画菁华特展”目前火热展出。
费多日之功,
终于拼好图,集齐展览相关。
敬请翻阅!
国宝再现——书画菁华特展
展期:2018/10/04 - 2018/12/25
展区:北部院区 陈列室210
国立故宫博物院典藏的书画,属于文化部《文化资产保存法》所定义的「古物」,意指各时代、各族群经人为加工,具有文化意义之艺术作品,并依其艺术性的高下,区分为「国宝」、「重要古物」和「一般古物」三种等级。
这项古物分级工作,起初是由各公立典藏单位分头执行。民国九十四年(公历2005年)底,故宫即已完成院内暂行分级,尔后从九十七年(公历2008年)起,续由文建会(文化部前身)古物审议委员配合故宫历次的书画展览,进行实物勘验及书面审议,援以订定国宝和重要古物,并公告周知。截至一○七年(公历2018年)三月底止,经指定公告的书画国宝已有一九三组件,重要古物更多达三六○组件。
为了向国人推介古物分级制度的宗旨与成果,继一○六(公历2017年)年「国宝的形成─书画菁华特展」获得极大回响之后,北部院区一○七年(公历2018年)再度推出「国宝再现─书画菁华特展」,于二一○陈列室展出二十六件国宝级精品,内容包括东晋王羲之(303-361)、唐阎立本(?-673)、玄宗李隆基(685-762)、徐浩(703-782)、宋范宽(约950-1031间)、易元吉(11世纪后半)、苏轼(1037-1101)、米芾(1051-1107)、高宗赵构(1107-1187)、萧照(12世纪)、夏珪(活动于1195-1224)、马麟(活动于1195-1264)、金武元直(活动于1149-1189)、元鲜于枢(1246-1302)、赵孟頫(1254-1322)等名家之作,件件俱为美术史中声名赫赫的一时之选,肯定是今年院庆期间最吸睛的艺术展演。
展期自一○七年(公历2018年)十月四日至十二月廿五日,其中限展品,将分前后期展出,十月四日至十一月十四日为前期,十一月十五日至十二月廿五日为后期。类此重量级的精品展出至为难得,竭诚欢迎大家把握良机,细细品赏国宝名作之美。
据悉,此次展览从王羲之到苏轼、米芾,再到宋高宗、鲜于枢,可看二王帖学的传承脉络;从萧照到夏珪、武元直,再到赵孟頫,始知山水画的变法途径;从花鸟微言到历史故事,再到帝后坐像,方解粉饰与教化之言。可谓件件为美术史的经典之作。
从王羲之法帖到皇帝御笔,再到文人尺牍
书法部分将展出晋王羲之的《平安》、《何如》、《奉橘》三帖卷,唐玄宗的《鶺鴒颂卷》,唐徐浩所书的《朱巨川告身卷》,宋高宗赵构御笔《赐岳飞手敕卷》,苏轼书尺牍册页,宋米芾《致希声吾英友尺牍并七言诗》册页等。
一直被视为唐玄宗李隆基唯一存世的书法真迹《鶺鴒颂》。文中描写了当时宫廷里的情景。某年九月,一千余只鶺鴒飞到宫廷庭院游玩,过了十天这些鶺鴒仍不离去,最后终于亲近得连在旁边拍手它们也不会飞走,于是玄宗邀请了五位臣子在这金秋季节共同度过了愉快的一天。后面又有蔡京、蔡卞、王文治等人的题跋,还有众多重要的收藏印。宋人赵明诚《金石录》中记载:“唐鶺鴒颂,明皇撰并书。”
一切都看似流传有序,然而对于这墨迹本变的年代、墨迹真伪都有质疑。无论是坚持认为《鶺鴒颂》是真迹,还是认为是双钩摹写或伪作,大家都认为该卷书作承袭了王羲之的书风,同时又有盛唐的丰腴之美,具有唐玄宗时期的书风特点。
徐邦达认为《鹡鸰颂》完成时间不会晚于开元二十年,是玄宗四十二岁之前的作品。江兆申在《唐玄宗书鹡鸰颂完成年岁考》一文则提出完成时间应为“开元七年”,这个说法有相当广泛且持续的影响,台北故宫的林柏亭、黄伟中、谭怡令等人也沿用“开元七年”之说。
曾任台北故宫博物院副院长的何传馨和方展里等人提出“开元五年”之说。
台北故宫的侯怡利提出“开元九年”一说,并对拖尾上的跋文本身的真伪提出疑问,认为蔡京、蔡卞二人跋文书写质量稍差,并且有较多笔误,因此并非真迹而是有根据的临写本,本卷是在宣和年间由册页改成手卷的。
徐邦达先生认为是墨迹本正文是双钩廓填,江兆申先生对此存疑。而侯怡利先生经过目鉴,又借助高清数字设备看后,认为不是双钩廓填,而是写本。启功先生则认为《鶺鴒颂》墨迹本为翰林院内学御书体的专职官员代书,书后由皇帝敕字。即前面的正文是代笔,后面的“勑”字才是唐玄宗真迹。
唐玄宗李隆基宗法王羲之,宋高宗赵构亦追师《兰亭》。赵构在政治上虽不及明君圣主,然精于书法,善真、行、草书,笔法洒脱婉丽,自然流畅,颇得晋入神韵,其书法影响和左右了南末书坛,后人多效法其书迹。
宋高宗赵构御笔《赐岳飞手敕卷》存世有两件,均后署“付岳飞”3字,上钤“御前之宝”,下有高宗御押二印。台北故宫博物院展出的这本,据内容推断,约书于绍兴七年(1137年)至绍兴十一年(1141年)之间,著录于《石渠宝笈初编》。
另外一本为台北兰千山馆藏本,元时有赵孟頫钤印,明为项元汴收藏,钤“墨林秘玩”、“项元汴印”等,清初时为江昱收藏,钤“江氏凌寒竹轩珍藏印”。后入清宫,《石渠宝笈三编》著录。 民国期间为台湾林熊光所藏,钤“林熊光印”、“朗盦”。根据朱家溍《故宫退食录》中所考证,此卷应写于绍兴十一年(1141年)三月十九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