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订阅号

收藏热线
0595-28252888
18065388683
 
 

桑莲居|丰子恺:车厢社会

发布日期:2019-01-14      作者:丰子恺       浏览次数:1183
核心提示:“火车上的故事是最有生活气息的中国传奇”

1994年 北京—沈阳 乘客悠闲地搓着麻将打发旅途时光.jpg

“火车上的故事是最有生活气息的中国传奇”

 

»

车厢社会

 

文/丰子恺

配图_王福春《火车上的中国人》

 

 

我第一次乘火车,是在十六七岁时,即距今二十余年前。 

 

虽然火车在其前早已通行,但吾乡离车站有三十里之遥,平时我但闻其名,却没有机会去看火车或乘火车。十六七岁时,我毕业于本乡小学,到杭州去投考中等学校,方才第一次看到又乘到火车。以前听人说:“火车厉害得很,走在铁路上的人,一不小心,身体就被碾做两段。”又听人说:“火车快得邪气,坐在车中,望见窗外的电线木如同栅栏一样。”我听了这些话而想象火车,以为这大概是炮弹流星似的凶猛唐突的东西,觉得可怕。但后来看到了,乘到了,原来不过尔尔。天下事往往如此。

 

通辽-集宁 1998年。王福春 摄.jpg

通辽-集宁 1998年。王福春 摄

 

自从这一回乘了火车之后,二十余年中,我对火车不断地发生关系。至少每年乘三四次,有时每月乘三四次,至多每日乘三四次。(不过这是从江湾到上海的小火车)一直到现在,乘火车的次数已经不可胜计了。每乘一次火车,总有种种感想。倘得每次下车后就把乘车时的感想记录出来,记到现在恐怕不止数百万言,可以出一大部乘火车全集了。然而我哪有工夫和能力来记录这种感想呢?只是回想过去乘火车时的心境,觉得可分三个时期。现在记录出来,半为自娱,半为世间有乘火车的经验的读者谈谈,不知他们在火车中是否乍如是想的?

 

第一个时期,是初乘火车的时期。那时候乘火车这件事在我觉得非常新奇而有趣。自己的身体被装在一个大木箱中,而用机械拖了这大木箱狂奔,这种经验是我向来所没有的,怎不教我感到新奇而有趣呢?那时我买了车票,热烈地盼望车子快到。上了车,总要拣个靠窗的好位置坐。因此可以眺望窗外旋转不息的远景,瞬息万变的近景,和大大小小的车站。

 

1997年 哈尔滨—济南 孤独的旅途、倒退的风景与未知的远方.JPEG

哈尔滨—济南 1997年。王福春 摄

 

一年四季住在看惯了的屋中,一旦看到这广大而变化无穷的世间,觉得兴味无穷。我巴不得乘火车的时间延长,常常嫌它到得太快,下车时觉得可惜。我欢喜乘长途火车,可以长久享乐。最好是乘慢车,在车中的时间最长,而且各站都停,可以让我尽情观赏。我看见同车的旅客个个同我一样地愉快,仿佛个个是无目的地在那里享受乘火车的新生活的。我看见各车站都美丽,仿佛个个是桃源仙境的入口。

 

其中汗流满背地扛行李的人,喘息狂奔的赶火车的人,急急忙忙地背着箱笼下车的人,拿着红绿旗子指挥开车的人,在我看来仿佛都干着有兴味的游戏,或者在那里演剧。世间真是一大欢乐场,乘火车真是一件愉快不过的乐事!

 

1995年 兰州站 赶火车的人在扒车厢.JPEG

兰州站 赶火车的人在扒车厢 1995年。王福春 摄

 

1995年 武汉—长沙 由于车厢拥挤,没有坐票的小伙子灵活得把身子靠到了座椅靠背上。为了平衡,他用一只手抓住了行李架.JPEG

武汉—长沙 由于车厢拥挤,没有坐票的小伙子灵活得把身子靠到了座椅靠背上。为了平衡,他用一只手抓住了行李架。1995年。王福春 摄

 

1995年 西安—西宁 无法下车的乘客在向火车站内的沿线商贩购买商品.JPEG

西安—西宁 无法下车的乘客在向火车站内的沿线商贩购买商品。1995年。王福春 摄

 

可惜这时期很短促,不久乐事就变为苦事。 

 

第二个时期,是老乘火车的时期。一切都看厌了,乘火车在我就变成了一桩讨嫌的事。

 

以前买了车票热烈地盼望车子快到。现在也盼望车子快到,但不是热烈地而是焦灼地。意思是要它快些来载我赴目的地。以前上车总要拣个靠窗的好位置,现在不拘,但求有得坐。以前在车中不绝地观赏窗内窗外的人物景色,现在都不要看了,一上车就拿出一册书来,不顾环境的动静,只管埋头在书中,直到目的地的达到。为的是老乘火车,一切都已见惯,觉得这些千篇一律的状态没有甚么看头。不如利用这冗长无聊的时间来用些功。但并非欢喜用功,而是无可奈何似的用功。每当看书疲倦起来,就埋怨火车行得太慢,看了许多书才走得两站!这时候似觉一切乘车的人都同我一样,大家焦灼地坐在车厢中等候到达。看到凭在车窗上指点谈笑的小孩子,我鄙视他们,觉得这班初出茅庐的人少见多怪,其浅薄可笑。有时窗外有飞机驶过,同车的人大家立起来观望,我也不屑从众,回头一看立刻埋头在书中。总之,那时我在形式上乘火车,而在精神上仿佛遗世独立,依旧笼闭在自己的书斋中。那时候我觉得世间一切枯燥无味,无可享乐,只有沉闷、疲倦、和苦痛,正同乘火车一样。这时期相当地延长,直到我深入中年时候而截止。

 

1993年 成都—昆明 拥挤的车厢让疲倦的旅人昏昏欲睡.JPEG

成都—昆明 拥挤的车厢让疲倦的旅人昏昏欲睡 1993年。王福春 摄

 

1999年 北京—乌鲁木齐 长途列车的卧铺车厢里,大家做着同样的体操动作舒展筋骨.JPEG北京—乌鲁木齐 长途列车的卧铺车厢里,大家做着同样的体操动作舒展筋骨 1999年。王福春 摄

 

第三个时期,可说是惯乘火车的时期。乘得太多了,讨嫌不得许多,还是逆来顺受罢。 

 

心境一变,以前看厌了的东西也会从新有起意义来,仿佛“温故而知新”似的。最初乘火车是乐事,后来变成苦事,最后又变成乐事,仿佛“返老还童”似的。最初乘火车欢喜看景物,后来埋头看书,最后又不看书而欢喜看景物了。不过这会的欢喜与最初的欢喜性状不同:前者所见都是可喜的,后者所见却大多数是可惊的,可笑的,可悲的。不过在可惊可笑可悲的发见上,感到一种比埋头看书更多的兴味而已。故前者的欢喜是真的“欢喜”,若译英语可用happy或merry。后者却只是like或“快乐”或“愉悦”。

 

fondof,不是真心的欢乐。实际,这原是比较而来的;因为看书实在没有许多好书可以使我集中兴味而忘却乘火车的沉闷。而这车厢社会里的种种人间相倒是一部活的好书,会时时向我展出新颖的page来。惯乘火车的人,大概对我这话多少有些儿同感的吧!

 

绥芬河—哈尔滨 眼神戒备的父亲紧抱着幼小的婴孩 1991年。王福春 摄 

 

不说车厢社会里的琐碎的事,但看各人的坐位,已够使人惊叹了。同是买一张票的,有的人老实不客气地躺着,一人占有了五六个人的位置。看见找寻坐位的人来了,把头向着里,故作鼾声,或者装作病了,或者举手指点那边,对他们说“前面很空,前面很空”。和平谦虚的乡下人大概会听信他的话,让他安睡,背着行李向他所指点的前面去另找“很空”的位置。有的人教行李分占了自己左右的两个位置,当作自己的卫队。若是方皮箱,又可当作自己的茶几。看见找坐位的人来了,拚命埋头看报。对方倘不客气地向他提出:

 

“对不起,先生,请把你的箱子放在上面了,大家坐坐!”他会指着远处打官话拒绝他:“那边也好坐,你为甚么一定要坐在这里?”说过管自看报了。和平谦让的乡下人大概不再请求,让他坐在行李的护卫中看报,抱着孩子向他指点的那边去另找“好坐”的地方了。

 

1996年 北京—呼和浩特 钻进座椅罩睡觉的乘客.JPEG

北京—呼和浩特 钻进座椅罩睡觉的乘客 1996年。王福春 摄

 

广州-成都 1996年。王福春 摄.jpg广州-成都 1996年。王福春 摄

 

有的人没有行李,把身子扭转来,教一个屁股和一支大腿占据了两个人的坐位,而悠闲地凭在窗中吸烟。他把大乌龟壳似的一个背部向着他的右邻,而用一支横置的左大腿来拒远他的左邻。这大腿上面的空间完全归“喜欢”或“爱好”。

 

他所有,可在其中从容地抽烟,看报。逢到找寻坐位的人来了,把报纸堆在大腿上,把头攒出窗外,只作不闻不见。还有一种人,不取大腿的策略,而用一册书和一个帽子放在自己身旁的坐位上。找坐位的人倘来请他拿开,就回答他说“这里有人”。和平谦虚的乡下人大概会听信他,留这空位给他那“人”坐,扶着老人向别处去另找坐位了。找不到坐位时,他们就把行李放在门口,自己坐在行李上,或者抱了小孩,扶了老人站在WC的门口。查票的来了,不干涉躺着的人,以及用大腿或帽子占坐位的人,却埋怨坐在行李上的人和抱了小孩扶了老人站在WC门口的人阻碍了走路,把他们骂脱几声。

 

成都-长沙 1996年。王福春 摄.jpg

北京—呼和浩特 钻进座椅罩睡觉的乘客 1996年。王福春 摄

 

武昌-南宁 1995年。王福春 摄.jpg

武昌—南宁 一个五六岁的小女孩满身汗泥,她疲惫地依靠在车门头,在这个狭窄逼仄的角落里,站着睡着了。1995年。王福春 摄

 

我看到这种车厢社会里的状态,觉得可惊,又觉得可笑、可悲。可惊者,大家出同样的钱,购同样的票,明明是一律平等的乘客,为甚么会演出这般不平等的状态?可笑者,那些强占坐位的人,不惜装腔、撒谎,以图一己的苟安,而后来终得舍去他的好位置。可悲者,在这乘火车的期间中,苦了那些和平谦虚的乘客,他们始终只得坐在门口的行李上,或者抱了小孩,扶了老人站在WC的门口,还要被查票者骂脱几声。

 

在车厢社会里,但看坐位这一点,已足使我惊叹了。何况其他种种的花样。总之,凡人间社会里所有的现状,在车厢社会中都有其缩图。故我们乘火车不必看书,但把车厢看作人间世的模型,足够消遣了。

 

1996年 广州—成都 火车下铺里甜蜜依偎的情侣,这也是王福春最受外国人青睐的一幅作品.JPEG

广州—成都 火车下铺里甜蜜依偎的情侣 1996年。王福春 摄

 

1996年 广州—成都 中铺的女乘客拉起了二胡.JPEG广州—成都 中铺的女乘客拉起了二胡 1996年。王福春 摄

 

回想自己乘火车的三时期的心境,也觉得可惊,可笑,又可悲。可惊者,从初乘火车经过老乘火车,而至于惯乘火车,时序的递变太快!可笑者,乘火车原来也是一件平常的事。 

 

幼时认为“电线同木栅栏一样”,车站同桃源一样固然可笑,后来那样地厌恶它而埋头于书中,也一样地可笑。可悲者,我对于乘火车不复感到昔日的欢喜,而以观察车厢社会里的怪状为消遣,实在不是我所愿为之事。

 

1995年 西宁—郑州 相互扶持,老来作伴.JPEG

西宁—郑州 相互扶持,老来作伴。1995年。王福春 摄

 

于是我憧憬于过去在外国时所乘的火车。记得那车厢中很有秩序,全无现今所见的怪状。那时我们在车厢中不解众苦,只觉旅行之乐。但这原是过去已久的事,在现今的世间恐怕不会再见这种车厢社会了。前天同一位朋友从火车上下来,出车站后他对我说了几句新诗似的东西,我记忆着。现在抄在这里当做结尾:

 

有的早上早下, 

有的迟上迟下, 

有的早上迟下, 

有的迟上早下。 

上了车纷争坐位, 

下了车各自回家。 

在车厢中留心保管你的车票, 

下车时把车票原物还他。 

 

1935年3月26日


丰子恺先生当时所以“记录出来,半为自娱,半为世间有乘火车的经验的读者谈谈,不知他们在火车中是否乍如是想的?”故而,不能全以当下之况一以概之。然,火车里的故事,总还是持续而绵长。欢迎留言说说你和火车一二事。(说的好,己亥年春联我们免费寄送!送!送!)

 

«

附:

说到高铁上为什么故事变少了,王福春提到,当年绿皮车总是一票难求,人满为患,开得也慢,那时候不管是大学生、推销员、民工全要坐这些绿皮车,坐下以后就聊开了。天南海北的客成了彼此的朋友,有烟同抽,有酒同喝,下棋找对手,打牌三缺一,大家有临时的共同生活,有一样的记忆。有多少乐子,下车也得散伙,那种江湖气就是人生。高铁时代太方便,人们也更喜欢低头看手机,王福春感叹,在车里拍到的故事少了。坐火车从痛苦无奈变成幸福享受,人的感情淡薄了。

 

时代不同了,风景也变了。不过,最美的风景总是人,作为乘客的我们,别忘了欣赏一下彼此,因为大家都在彼此的旅途故事中。

 

 

 

凡心所向,素履以往

 

文图来源网络。

桑莲居整理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

 

往期相关

 

丰子恺:竹 影

丰子恺:美与同情

丰一吟:回忆父亲丰子恺

丰子恺:给我的孩子们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桑莲居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