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订阅号

收藏热线
0595-28252888
18065388683
 
 

桑莲居|石桥:残瓦不残

发布日期:2019-11-13      来源:“梵几”公众号      作者:石桥、梵几       浏览次数:3175
核心提示:佛讲的是虚空,画得越具体,自己越纠结;画得越空灵越简单,就越超脱。

 

  石桥,本名林光耀,号独树老夫、白胡子、德仁居士、闲散人。1954年生于福建长乐。1988年进修于中国美术学院,现为福建省美术家协会会员、福建省花鸟画协会副秘书长、福州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作品曾刊登于《画风》、《中国画艺术年鉴》、《美术向导》、《国画大家》等刊物。

  出版有《当代中国画家─孤鸾集》(福建海峡文艺出版社),《唯美新势力 写意花鸟─石桥》(福建美术出版社),《石桥画境》、《林光耀白描作品集》(台湾),《石桥09'》、《摇荡花间雨》、《山居》花鸟画集,《心雨梦山》、《卧游》山水画集,《白描时光》白描作品集,《行旅问道·连城》、《行旅问道·莆田》写生作品集等。

 


 

残 瓦 我 佛

石桥创作展 · 展览进行时


 

  我家瓜山小屋是瓦房。十六年前盖的,用的是百年旧瓦。房子落在山间,落叶和藤蔓复满屋顶以致漏水,此次请工人帮忙翻新,积累下一堆残瓦。我顺手捡几片回画室勾划,让我惊喜发现比老纸还上手,就来兴趣了。

 

 

IMG_0184 39

 

IMG_0185

· 能为万象主 12×8.5cm

 

IMG_0186

 

 


 

IMG_0096 49

 

IMG_0095

· 自在神通 16×8cm

 

 


 

IMG_0106 45

IMG_0107

· 大慈悲 15×15cm

 

IMG_0108

 

 


 

IMG_0178 1

 

· 真如无为

  16×13cm

IMG_0179

 

 


 

IMG_0112 48

 

IMG_0114

 

IMG_0113

· 得圆满是 9×7.5cm

 

 


 

IMG_0133 20

IMG_0135

· 普入圣性 13×5.5cm

 

IMG_0134

 

 


 

  五年前应邀去敦煌画院办个展,有幸重逢莫高窟,参观拜访了敦煌艺术研究院等。我是佛家弟子,二十二年前皈依三宝(僧、法、佛),我又是画家,想画佛供养三宝。如此,开始从纸本、木本,到残瓦,即佛像题材研究与创作。

  莫高窟历时一千年左右,大约跨越了十个朝代,保存地非常完好,是世界的艺术宝库。无论是从内容到形式,从色彩到笔墨,从我画家的角度来说,是无法取代的,用“震撼”两个字形容一点都不为过。对我来说它最重要的启发就是启动了我对佛像创作的欲望和内心的冲动,所以开始画佛。

 

 


 

IMG_0172 2

 

IMG_0174

· 慈悲 13×8cm

 

IMG_0173

 

 


 

IMG_0154 15

 

IMG_0155

· 性智普提 25×11cm

 

 


 

IMG_0163 47

· 不知秋 12×11cm

IMG_0165

 

 


 

IMG_0118 28

· 心无所取 8×10cm

 

IMG_0119

 

 


 

IMG_0187 17

 

· 虚空寂静

  23×16cm

IMG_0188

 

 


 

IMG_0148 6

 

IMG_0150

 

IMG_0149

· 潮音

  10×8cm

 

 


 

  自我皈依之后,我开始了学佛历程。二十多年过去,学佛帮我放下、解脱。三年前,在芍园办佛像小品展,有人喜欢,也有人善意告诉我画佛要恭敬。佛说一切空相,包括所见所闻,何况所思所想,相由心生,即人为之相。我在写佛不是画佛。写直抒胸臆,流露情感,无法用语言表达时笔墨代之。与画不同,画从理性恭之敬之,二者殊途同归,呈现作者对佛的情感与理解不同而已。

  我看到很多敦煌人在画佛,他们是在拷贝、复制,一个窟一个窟原样地拷贝下来,他们是在很认真地“画”。

  我的方式,是把中国绘画里的写意性带到我的画面里。我不是在描画对象,我是借佛的形象来表达我的情感和理解。画可以重复,我可以画一张、两张、三张,把对象如实地描下来画出来;写是无法重复的,即便是我自己本人,都没办法再画一张一模一样的。就像《兰亭序》是天下第一行书,在那时候那种氛围环境当中,王羲之即兴而作,它是唯一的,是包括作者本人都无法再现、重复的作品。

 

 


 

IMG_0169 11

 

· 心如虚空

  17×17cm

IMG_0170

 

 


 

IMG_0097 44

IMG_0098

· 洞观(三) 13×6cm

 

IMG_0099

 

 


 

IMG_0175 5

 

IMG_0176

· 所得常法  17×9cm

 

 


 

IMG_0151 23

· 修行(二)

  10×7.5cm

IMG_0153

IMG_0152

 

 


 

IMG_0160 29

IMG_0162

· 系心一佛 9×10cm

 

IMG_0161

 

 


 

  佛在我的心中是抽象的。我看过很多佛像,雕塑,敦煌的壁画,包括我平常在寺院里面接触的佛的形象,都是多样性的,佛的多样性也给我带来很多的启发和想象。所以,我力图用我对佛的理解,以及自身的积累来进行一种有机的结合,通过我画佛来传达我对佛教的理解。

  我是佛弟子,每造一像均有落款合十,画是大写,心却恭敬未敢造次。大写可以解读为一种提炼,是把一个具象的对象提炼为一个符号,佛存于心,可以用很简约的笔墨描绘,也可以用很繁杂的线条组合。

  提炼、抽象,通过简约的几根线条组合,就像书法一样,把佛的神、韵通传达出来:你看过去他是佛,具体看他又是抽象的,这就是中国绘画的写意精神。对佛的恭敬不在于你用了多少时间用了多少笔墨,而在于对他精神的理解,也就是禅宗思想,不过分要求形式,只要归心就好。佛讲的是虚空,画得越具体,自己越纠结;画得越空灵越简单,就越超脱。

 

 


 

IMG_0200 31 副本2

 

灵光之像(三) 35×9cm 纸本镜框

 

 


 

IMG_0201 52 副本2

 

随所往处恒安乐 23.5×17cm 纸本镜框

 

 


 

IMG_0195 18 副本2

 

菩提树下 22.5×15cm 纸本镜框

 

 


 

IMG_0204 25 副本2

 

灵光之像(一) 34.5×9cm 纸本镜框

 

 


 

IMG_0199 27 副本2

 

洞观(二) 18×18cm 纸本镜框

 

 


 

IMG_0197 58 副本2

 

洞观(七) 23×17cm 纸本镜框

 

 


 

IMG_0203 57 副本2

 

无上菩提 35×12cm 纸本镜框

 

 


 

IMG_0202 12 副本2

 

灵光之像(五) 34.5×5.5cm 纸本镜框

 

 


 

IMG_0208 50 副本2

 

洞观(四) 17.5×18cm 纸本镜框

 

 


 

  虽说残瓦但每一件作品都是用心创作,虽说都不一样,但我无分别之心。意义在于残瓦不残,更不是人们目中的建筑垃圾,它与宝石无异。

  佛说,不要有分别心。我们生活在现实社会里面,把社会方方面面,分为上下左右,是非对错等。比如残瓦,在世人眼里只是建筑垃圾。我说“残瓦不残”,是希望通过这批绘画来印证佛的这种理念,也就没有分别心,其实瓦片不是废物,瓦片也可是宝贝,莫要看不起,也不需太在意珠宝和田黄。

 

 

 

 

更多展览作品
微店上架  扫码结缘
桑莲居微店小程序码 2

 

 


 

残瓦我佛——石桥创作展

 

 

- 主 办 · 承 办 -

泉州桑莲居文化艺术有限公司

炽贞堂 桑莲居艺术馆

 

- 时 间 · 地 点 -

2019年11月9日-17日 09:00-19:00

桑莲居艺术馆

 

- 馆 址 -

-福建省泉州市东湖街华侨历史博物馆一楼

 

- 客 服 -

13489850000(微信可加)

 

 

IMG_0475 缩图2

IMG_0466 缩图2

 

 

公司地图导航二维码(容错30)

诚邀观展  扫码导航

 

 

 

- 往期相关 -

1. 写在展前

2. 展览又记

 

 

- 文案来源 -

“梵几”公众号《无分别之心,“写”心中之佛》

- 摄 影、视 频 -

赵剑王

《石桥平安系列》

- 编 辑 -

西 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