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订阅号

收藏热线
0595-28252888
18065388683
 
 

桑莲居|【乙未贺岁】传统铜炉铸造技艺复活记——记江东陈巧生

发布日期:2015-02-13      来源:桑莲居艺术馆      作者:陈舒婷       浏览次数:2664
核心提示:  陈巧生 1957年生于江苏,字彦岐,号炉香居士,出生于铜炉世家,祖上自清代起从事铜器和铜炉制作,为陈氏铜器制作技艺第三代传人。陈巧生自幼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对传统“宣德炉”制作技艺情有独钟,承艺四十余年来刻苦钻研,致力于恢复、传承并发扬传统“宣德炉”制作技艺。由于在恢复传统铜炉制作技艺方面的突出成就与特殊贡献,苏州市人民政府授予陈巧生“苏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苏州仿古铜器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称号,并制订“陈巧生铜器失蜡铸造工艺”保护规划。
 

錾刻帝王熏炉

高22.5cm,口径11cm,重3.15kg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苏州铜炉铸造师陈巧生就成功复原以“失蜡法”为核心的传统铜炉制作技艺,并创造“巧生炉”,使已经断代近百年的中国铜炉文化香火延续。陈巧生认为,“文化来源于生活,对铜炉技艺的保护和传承,也应融入百姓生活之中。不仅仅是教会后继者怎么做炉,更重要的是要让这一技艺所体现的悠久历史得到活态传承。”

 


带座环耳钵盂炉(鳝鱼黄)

高11cm,口径10cm,重2.05kg

 

 复原断代百年“失蜡法”

 

  出生于1957年的苏州铜炉艺人陈巧生,是家族铜器制作技艺的第四代传人,主要做铜制日用品。陈巧生自幼就跟随父亲陈如刚学艺,18岁开始做铜匠。一条小船,一副铜匠担,几乎走遍了江南的大小县城。

 

  因从小接触铜器,陈巧生一直对有着神秘色彩的“宣德炉”情有独钟。中国铜炉文化历史悠久,汉代就已经诞生中国铜炉的鼻祖“博山炉”,至明代,宣德皇帝召集顶级工匠制“宣德炉”,集体智慧使铜炉的制作技艺达到顶峰。宣德炉也成为“明代文房珍玩之首”,600年来受到历代藏家的追捧。

 

法桶炉

高6cm,口径9.5cm,重0.85kg

 

  见识了“宣德炉”的珍贵后,他下定决心,“一定要掌握传统铜炉铸造手艺,让这一传统艺术魁宝重放异彩。”

 

  1982年的一天,陈巧生在苏州古玩市场闲逛时邂逅一位老友,老友问他能否做宣德炉,他自信家里世代做铜器,就一口答应。从此,他踏上了漫漫寻访和挖掘之路。

 

  他闭门不出,一下子钻进去,却发现“太难了,无法用语言表达”。陈巧生介绍,制作宣德炉的核心技术失蜡法,是一种古老的铜器浇铸工艺,做法是:用蜂蜡做成铸件的模型,再用别的耐火材料填充泥芯、敷成外范。加热烘烤后,蜡模全部熔化流失,使整个铸件模型变成空壳。再往内浇灌溶液,铸成器物。用失蜡法铸造的器物玲珑剔透,有镂空的效果。“但失蜡法,自民国时期就已经失传。”

 


朝冠耳马蹄足炉(鳝鱼黄)

高12cm,口径11cm,耳距17cm,重1.8kg

 

  访遍了各大博物馆、古玩市场,翻遍了无数的典籍、资料,陈巧生逐一摸索出失蜡法工艺的10多道工序,包括制图、雕蜡模、装浇口、上料、煮蜡、烘烤模、浇铸打磨和做旧等,“要全手工制作,做一只香炉要耗时一个月左右,每道工序都很关键,其间不能有一丝一毫的疏漏,否则要一切推倒重来。”

 

  陈巧生记不得失败了多少回,只记得一直投入没有回报,家当耗尽,过年时小孩连新衣服都买不起。经过数千次试验,最终,以“失蜡法”为核心的传统铜炉制作技艺,断代近百年后,终于在他手上接上了。

 

戟耳彝炉(雪花飘金)

高9.5cm,口径11cm,重1.8kg

 

 独辟蹊径创造“巧生炉”

 

  陈巧生做炉,不图快,只求精。因为在他眼里,铜炉不仅仅是一件物品,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在制作铜炉过程中,他坚持采用古老的失蜡法,一模一器,每款器型都单独制模。铸炉过程中除铜材外,还添加银、镁等贵重材料,所以炉质特别细腻,呈暗紫色或黑褐色。一般炉料要经过四炼,而他的制炉炉料要经过十二炼,炼后炉质纯细,触手细腻温润,如婴儿肤。

 

  陈巧生所制作的古韵铜炉,无论材质、器型、皮壳、神韵都与明清宣德炉相似。因此,他的高仿宣德炉,常常在坊间被心怀不轨之人当作真品高价卖出。这让陈巧生伤透了脑筋。上世纪90年代,他将自己制作的铜炉打上落款“陈巧生制”,以防被作假坑人。一时间,陈巧生制作的“巧生款”铜炉闻名于中国铜炉界和中外文物收藏界,连收藏家马未都先生看后都盛赞“古有宣德炉,今有巧生炉”。

 

唐狮子炉(鳝鱼黄)

高12cm,腹径9cm,重1.35kg

 

  不仅在国内收藏“巧生炉”成为时髦。2010年,陈巧生创作的水红铜鎏金龙耳瓶、水红铜梅花狮钮熏炉等16件作品在上海世博会展出。

 

  “铜炉作品源于传统,但不能拘泥于传统,要把时代元素加上去,不断推陈出新,贴近现代人的生活。”去年龙年,陈巧生突发奇想,利用自己40多年积累的铜炉制作工艺,在全国同行业中首创十二生肖铜熏炉。面前的“玄龙”铜熏炉,近看既像麒麟,也如狮子,但恰似传说中的龙子,突出了“龙的传人”寓意。在腹部点香,只见烟从龙嘴吐出,加上肥嘟嘟的造型,十分可爱。“这也是突破自我的一个创举,让‘巧生炉’在传统工艺基础上创新发展。”

 

文章节选自《传统铜炉铸造技艺复活记》,

原文详见2013年5月29日《光明日报》。

 

百寿图香筒

高14.8cm,直径3.2cm,重0.2kg

心经香筒(小)

高13.8cm,直径3.2cm,重0.2kg

一手自在炉

高9cm,耳距7.5cm,重0.52kg

 

乘龙力士博山炉

高22cm,口径9.5cm

 

冲天耳三足乳炉

高10cm,口径13cm,重1.35kg

 

錾刻带座豸首衔环耳钵盂炉

高9.5cm,口径7cm,重1.5kg

 


梅花罐炉

高8cm,口径7.5cm,重1.05kg


带座象首耳彝炉

高11.5cm,口径11cm,重2.64kg

 

太平有象熏炉

高25cm,腹径15cm,重5kg

 

陈巧生像_副本

 

  陈巧生 1957年生于江苏,字彦岐,号炉香居士,出生于铜炉世家,祖上自清代起从事铜器和铜炉制作,为陈氏铜器制作技艺第三代传人。陈巧生自幼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对传统“宣德炉”制作技艺情有独钟,承艺四十余年来刻苦钻研,致力于恢复、传承并发扬传统“宣德炉”制作技艺。由于在恢复传统铜炉制作技艺方面的突出成就与特殊贡献,苏州市人民政府授予陈巧生“苏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苏州仿古铜器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称号,并制订“陈巧生铜器失蜡铸造工艺”保护规划。


  收藏热线:0595-28252888

  地址:福建省泉州市东湖街华侨历史博物馆一楼 桑莲居艺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