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订阅号

收藏热线
0595-28252888
18065388683
 
 

【展讯】梁披云潘受书法精品贺岁展明日开幕&“寻隐”(第二期)

发布日期:2015-02-27      来源:桑莲居      作者:陈舒婷       浏览次数:3413
核心提示:梁披云潘受书法精品贺岁展明日开幕&“寻隐”(第二期)
 

 

  文/秦岭雪

 

  五十年来,海外以诗名、书名倾动东南亚,近廾余年复又鹰扬于神州大地者,澳门梁披云先生、新加坡潘受先生是也。两老且为莫逆,惺惺相惜,学林传为佳话。

 

 

  梁披云先生以名教育家、文化名人、华侨领袖为全国政协委员、澳门特区筹委,参政议政,耿直敢言,听者动容,真国士也;潘受先生,新加坡视为“国宝”。两老皆非舞文弄墨、众体皆备之专业书家,而士、学、工、商各界尊崇之,珍重之,以得其一笺一纸为贵,虽不欲以书家名世而不可得矣。自来,中国书家,为名臣、为能吏、为士林清流、为鸿彦硕儒、为文坛巨学、为爱国志士,志节动天地,功业盖天下,书艺乃其末技耳。世人或舍本而逐末,或沿波而讨源,视其墨迹为道德之渊薮、人格之表征,此乃中国书学之一大公案,难以三言两语辩析之。对于梁、潘二老之书艺,亦不妨作如是观。

 


潘受 长空天下七言联

 

  多年以前,小子曾就其书学渊源求教于梁披云先生。先生自言:束发即受文明教育,青年时代留学东洋,日常所用,皆为钢笔,而平生为生活奔走,席不暇暖,亦甚少临池功夫,遑论系统练习;惟因友人赠书,得以遍观名帖,又有缘亲炙三原于右任先生,侍奉其笔墨,得窥堂奥。复请教笔法,则提按两字而已,其自谦如此。

 

  虽然,犹有说也。小子以为,梁披云先生书胎息于三原于右任。

 


梁披云 行书四条屏

 

  书以风骨为上:商彝周鼎,古色斑斓;秦法汉律,矩度森严。

 

  在于先生,有魏晋人之飘逸;而梁先生,有盛唐之豪放。

 

  披云老作书,先紧后松,仿佛深深吸一口气复长长呼出,古人所谓“啸”也。立如苍松翠柏,动如松涛澎湃,风云色变,气象万千。

 

  近十余年,愈老愈辣,别具一种苍茫美。毛润之诗“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近之。或又如苏东坡所咏叹: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风雨过江来。

 


题识:不描媚世姿,但写胸中意。古石与苍松,实钟灵秀气。家祯老兄属题,郑老画。披云

 

  而小字题签,另透出一种妩媚,无一字草率,无一笔颓败,期颐之年,寿且康矣。

 

  梁老于家父母,份属师生,视小子为子侄,和蔼可亲,虚怀若谷,无名流之架子,有长辈之风范。梁披云先生法书付梓在即,嘱予作跋,长者命不敢违,兹就所闻所思,恭敬录出,谨求教。

 

  (秦岭雪,原名李大洲,泉州籍香港著名诗人、书法家)



泉州胭脂巷子中“祖闾苏民居”照墙外壁的“苏氏祖闾”四个大字是请永春籍名士梁披云先生重书的,以示传承。(陈敬聪摄)

 

寻隐(影)者,不期而遇

 

  或是悠长寂冷的胡同小巷,或是车来车往的都市繁华,或是香烟袅袅的暮鼓晨钟,或是青苔暧暧的墟里人烟。一个转角回眸,也许,它就在那里。

 

  “春日暄和——梁披云潘受书法精品贺岁展”明日即将在桑莲居艺术馆开幕,我们诚挚邀请您来发现身边的他们的踪影。一块匾额,一方石刻,一剪留影,一个故事。或道听途说,或言传身受,请你来听来说来证明,梁披云或潘受,他们曾经走过留过奉献过。

 

  欢迎私信回复桑莲居艺术馆公众平台,图说您所看到的他们的墨迹,文解您所了解的他们的故事。也可以发送邮件至桑莲居艺术馆官方邮箱2251797470@qq.com,电话详询0595-28252888。

 

 寻隐(第二期)

 

梁披云

 

我所见识的梁披云先生和《书谱》杂志

 

  文/刘正成

 

  其实,在港澳地区、尚有众多文化界耆宿在,其文化多元、正统、自由的生态环境,不仅不能称为“沙漠”,亦可称为明珠。2001年4月我去香港参加了“中国碑帖和书法艺术研讨会”后,曾借道澳门拜见了另一位传奇人物梁披云。

 

  我没有办澳门的签证,但香港甲子书学会会长苏树辉工作在澳门,他是亚洲赌王何鸿燊的执行董事,由他给予安排去了澳门。香港甲子书学会石斋黄博铮、容浩然二位陪同,从湾仔乘过海轮船去了澳门。澳门中华文化艺术协会事理长霍志钊负责安排并陪同去了梁披云先生家。当年已九十五岁高龄的梁披云先生曾以主编《书谱》和《中国书法大辞典》闻名于世。在十年“文革”浩劫中,我曾偶然在大陆上看到一本从香港“偷渡”来的《书谱》杂志,无异于会了一顿精神大餐。后来《书谱》停刊了,但《书谱》在我们这代书法人心中的地位是犹忆犹深的。熊秉明先生也曾给我提起过,他的那本《中国古代书法理论体系》也是在《书谱》连载的。那时候,《书谱》当然不仅仅是香港的,它是世界范围内华人心中书法的圣火。到今天,我们每一个书法学人的案头没有摆放着梁披云主编的一套两大本的《中国书法大辞典》?霍先生说,与梁老谈话最好不要超过半小时,谁知梁老对我这个造访的后生也是一见如故,把原定的半小时见面时间延长到一个半小时。不是家人的劝阻,我们的话题还要继续下去。那次访谈让我倍加感慨的,还是我第一次听说他与于右任的薪传关系。

 

书 谱

 

  上世纪二十年初,梁先生就读于于右任任校长的上海大学,于先生就教他学书法。一提起于右任,老人深切怀念的心情不能自已。他说于先生告诉他喜欢什么碑帖就临什么碑帖,从爱好出发学习。当时,他学于右任学得很像,有人要他代笔题签,他严正拒绝。他说,七十年代初,大陆在搞“文革”,但海外的华人反而珍视书法,这是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抗战时,于右任也在那个危难时期,领导刘延涛、王世镗、胡公石搞了《草书月刊》。他现在也可以搞《书法》杂志传播书法。于是,1974年《书谱》诞生于香港。他说他当时就收到上海、北京、武汉等大陆各地的积极反响,纷纷来信求购,让他激动不已。谈起这些往事,梁披云作为一名中国文化的“战士”,无比激动和兴奋。在那次,他还透露了埋在他心底多年的关于于右任原本不想去台湾的故事,这使我又想起了一代诗人和书圣于右任的那首《望大陆》之挽歌,和我去阳明山谒陵时的那阵大雨。于右任的诗与书是一首真正的现代版《离骚》,梁先生堪称其薪火传人和历史见证。寂静地幽居于澳门—隅的梁披云,值得当代书法史册的记忆——从《书谱》起步的当代书法史的创造者足迹。与梁披云的访谈发表于《中国书法》2001年第7期上。没想到,2008年,梁先生已103岁的高龄要复刊《书谱》,他把这个重任交给了他的小同乡、福建张培元。一天,张先生来松竹草堂为《书谱》复刊组稿,我便建改把这篇访谈重新发表,以示对于、梁二先辈的纪念。当然,这篇访谈没有重新发表,但《书谱》毕竟复刊了。梁披云有了传薪者,《书谱》必将在急功近利主流之外另辟蹊径而影响当代书坛。

 

  (刘正成,系中国书协副秘书长、中国书协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书法》杂志社社长、主编。)


  节选自刘正成《我与书法二十年79——香港岂敢称沙漠》


~~~~~~~~~~~~~~~~~~~~~~



潘受曾是华侨领袖陈嘉庚的私人秘书,参与南洋大学的创办。其书法自成一家,被书法界视为南洋的书坛泰斗。现在泉州九日山的山门上,“九日山”三个字也是潘受所题。

 

  在《文人潘受曾为泉州海丝题诗四首》刊载于海峡都市报2014年12月5日第A12版)一文中,泉州市书协副主席杨条沯,跟我们分享了一段二十年前没有说出来的故事。新加坡的泉州籍著名文人潘受看了福建省歌舞剧院新编的舞剧《丝海箫音》,被泉州海丝打动了,专门写了四首七言绝句。

 

  1992年底,新加坡要举办世界晋江联谊会。受晋江同乡会的邀请,泉州海交馆和广州市博物馆,以及新加坡国家历史博物院将做一次联展,主题正是关于海上丝绸之路。那个时候海上丝绸之路的相关研究才刚刚开始。

 

  杨条沯在泉州海交馆工作,刚从北京培训回来,就接到了去新加坡布展的任务。杨条沯同时还担任泉州市书法家协会秘书长之职,在新加坡书协举办的活动上,他与潘受老人不期而遇。

 

  后来潘受告诉杨条沯,他看过福建省歌舞剧院到新加坡演出的舞剧《丝海箫音》,觉得非常感动,所以专门写了四首小诗,想托杨条沯带回国内,转赠福建省歌舞剧院。

 

潘受(图片来源于海峡都市报)

 

  杨条沯回忆,潘受拿起毛笔,在A4大小的格子纸上慢慢写下楷书题字。当时老人已是八十几岁高龄,而且刚从医院住院回来。他为泉州海丝所写的原创诗歌囊括了泉州的东西塔、九日山文化元素,倾诉了潘受对家乡的离愁。这幅小字后来经省文化厅转赠给福建省歌舞剧院,而杨条沯将诗歌的内容誊抄保存至今。

 

  诗文如下:

 

  其一:

 

  桐花吾郡向来娇,八百年前岂寂寥;

  日月星辰都动色,东南丝海一声箫。

 

  其二:

 

  鸢飞鱼跃为姿态,虎啸龙吟作乐章;

  天海青苍延展去,先民何处不堂堂。

 

  其三:

 

  不用忧倾杞国然,鲤城双塔镇支天;

  风涛夺父孤儿继,泪尽颜开母送船。

 

  其四:

 

  旧迹祈风祭海神,碑题坊貌一番新;

  吾书信手忘工拙,莫笑今人代古人。


桑莲居整理汇编,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