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订阅号

收藏热线
0595-28252888
18065388683
 
 

【漫话泉州】繁华有落幕 情怀最悠长——寻访浮桥99间厝

发布日期:2015-03-09      来源:收藏快报      作者:洪少霖       浏览次数:2143
核心提示:生活在泉州,我常听到“99间厝”这样一个名词及其传说。99间厝,在惠安山霞、石狮永宁、永春岵山、南安官桥、石井与金淘及厦门集美等闽南地域皆有存在。然而对鲤城浮桥的99间厝,我却是近日才与之相见。
陈氏祖厝全局
陈氏祖厝全局
  生活在泉州,我常听到“99间厝”这样一个名词及其传说。99间厝,在惠安山霞、石狮永宁、永春岵山、南安官桥、石井与金淘及厦门集美等闽南地域皆有存在。然而对鲤城浮桥的99间厝,我却是近日才与之相见。
 
  在泉州常泰街道五星社区的斗南(当地人用闽南话称呼其为:斗拿。音意为装载农作物的竹制品)自然村,向当地人随便一打听,都能从中感受到“四座洋楼、99间厝”的知名度。从柏油路的一个岔口向着紫帽山方向下坡而去,两百米左右,即可见四座连体中西合并式别墅样楼房矗立在一片闽南传统的红砖厝之间。初见时,可轻易感受其齐整、宏伟、别致、陈旧与韵味悠长。它由旅居印尼华侨、信记公司陈氏四兄弟于民国时期1924年所兴建。该建筑群由四兄弟中的老大陈正宗主持建设,占地面积近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近2400平方米,消耗约三年半工时。四座洋楼99间厝的周边外观为欧式建筑风格,建筑材料采用木材、水泥、钢材、砖、瓦。四座洋楼相连,楼前有近800平方米埕地,配套一个600多平方米的花园,属于泉州市优秀现代建筑。它毗邻着该宗族两幢百年祖厝(居),它们同为现今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鲤城区展示点。
 
四座洋楼
四座洋楼
 
  四栋洋楼属于“头戴斗笠、身穿西装”风格,意为:房子的主体是欧洲式样,像一个人身穿西装,但房子之顶却戴着“闽南农村农民的斗笠”,以我国传统的燕尾与马鞍屋脊或重檐歇山顶来压制欧陆建筑和殖民地建筑风格,这种形式表现得不(本)土不洋,即又土又洋。潜意识或许又为:华侨在外遭受欺凌,固而在营造体现自己内心人格建筑之时,心怀故土强盛于各族之上的愿景,表现着浓烈的爱国情操。所以,才将故土样式的屋顶盖在西洋式的建筑之上,如此寓意在明潜意识上能使他们扬眉吐气,释放曾经压抑,此为独具特色的“陈氏洋楼风格”。
 
  当年修建洋楼所采用的钢筋与水泥,全部由日本运输而来。有人说它们由台湾生产,此为谬误,但可能是通过台湾转运。目前,陈氏祖厝的彩砖背后皆刻有日文。定居国内的陈氏后人,直到文革时才没有再收到海外来款,之前生活皆由华侨亲戚寄来赞助。讲述之人,为陈正宗之孙。他说,目前他们在南洋的亲堂有一千多人。当年他爷爷拥有不少枪支弹药,祖厝阁楼有些也被称为“枪楼”,为当年防土匪(闽南语称为:强共)所建,上有不少“打枪孔”。从外面看只是一个个小圆洞,而它们在房子内部却是呈三角面(势),内部比外部宽阔许多。
 
  史料记载,陈正宗兄弟四人,早年在印尼泗水开办公司,经营土特产、咖啡粉厂、碾米厂、仓库等,规模庞大。陈正宗为民国时期泉州热心公益和教育事业的代表人物。他在家乡常济困扶危,调节宗族矛盾;不时从海外汇款,用于购地、兴建学校,还出资支持抗日游击队和地下党活动。建好四座洋楼后,陈氏四兄弟原本准备再建一片更大的别墅群给予子孙,但却因遇到抗战,只得作罢。
 
  四座洋楼边上有着两幢陈氏祖厝,俗称为“古厝”。为五开间大厝,红砖白石建筑,始建于清咸丰年间,上刻“颖水流芳”,门前有白石雕刻的各种吉祥动植物,厅堂、走廊、天井等组合为传统院落。其旁另有一座共用厨房,为修建四栋洋楼所剩材料建造,而今其中仍然居住着陈氏后人,走在里面更能体会到百年来家的味道与温馨。古厝的部分影雕、砖雕在文革时被破坏,但仍有遗留,如其中一幢大门左侧有着四字砖雕“朴山聚气”。后花园地带如今建成了新厝,前花园还有花草,为后来政府恢复。内部院落,有些杂草长到了墙壁之上,充斥着沧桑变换的味道。
 
  如今的99间厝因长年闲置,已呈现荒废景象。然而,从那高大的半户窗和宽敞的天台院,人们依稀可以感受到它们当年的华丽景象及被借住时的人潮涌动。据民间传言,一般所指的99间厝,往往并不止99间。99代表的是数量之多,但哪怕它超过了99间,也只能说只有99间。因为只有古时皇宫才能称之一百间,皇帝之下所有官民皆不能如此称呼。此也是富贵之时,懂得留有余地。
 
(原文刊载于《收藏快报》2015年02月25日第1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