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订阅号

收藏热线
0595-28252888
13489850000
 
 

陈敬聪:见证泉州——城市建设变迁篇之泉州古牌坊(一)

发布日期:2015-03-16      作者:陈敬聪       浏览次数:2352
核心提示:董必武咏泉州(陈敬聪2009年5月)  文/陈敬聪  每一张老照片都记录了一个地方城乡的历史;  每一张新照片都见证了一个地方

董必武咏泉州(陈敬聪2009年5月)

 

  文/陈敬聪

 

  每一张老照片都记录了一个地方城乡的历史;

  每一张新照片都见证了一个地方城乡的变迁。 

  循着一批老摄影人的足迹,去寻找泉州历史的记忆,见证泉州城乡的变迁。虽是在不同的年代拍摄的照片,却是同一事物、同一角度。通过一组新老照片强烈的对比,你会发现,古城泉州的一段辉煌历史:她是国务院第一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宋、元时期的“东方第一大港”。改革开放以来,泉州市城乡建设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谱写着新的辉煌。所有这些,将勾起老一辈泉州人对在那火热的年代里推独轮车、拉板车、开手扶拖拉机、抡大锤、手推肩扛改造山河的回忆,年青一代的泉州人也将为日新月异的新泉州而感到骄傲和自豪,这不乏是一种熟史育人、爱国爱乡的教育。

  到上世纪80年代末,泉州市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只有6.9平方公里,人口只有20多万。群众戏称:老泉州城范围仅是“南北一条街,东西两座塔,三个岗亭,四个办事处”(即一条中山街;两座东西塔;中山街上的钟楼、涂门街口和南门的三个交警岗亭;开元、鲤中、海滨和临江四个城市街道办事处);农村基础设施也极不完善。

  泉州市城乡建设的高速发展和变迁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历史文化名城的老城区得以修缮和保护,中心市区新城区面积迅速扩张,新农村建设日新月异,城乡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得到改善和提高。至今,泉州市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己达176.5平方公里,人口180多万。今天,一个环泉州湾的泉州新城正在海峡西岸迅速崛起。

  同时,你也可能从老照片上看到历史文化名城的中一些古城墙、古牌坊、古民居和部分乡村的田园风光正在逐渐消失,人们无不为之扼腕叹息。

 

  _________________


  古城风貌


  在民国年间的老照片上,从泉州东岳山上看古城泉州,远处紫帽山和东西塔依稀可见。近处的东岳山鹿,坚实的古城墙和无数的古排坊充分展示名城历史文化的久远;今天,站在紫帽山顶远眺古城泉州,东西双塔依然屹立在城中,“四山两江一湾”(清源山、紫帽山、大坪山、桃花山、晋江、洛阳江、泉州湾)尽收眼底,泉州环湾新城与历史文化名城融为一体,构成了一幅山水古城的美丽画卷。

 

  泉州古城新貌(陈敬聪2011年2月)

 

  古城风貌 泉州市惠世医院(现福医大泉州附属二院)院长兰大弼(英)(上世纪30年代)


  _________________

 

  

  泉州古牌坊兴衰


  泉州市中心城区原有古牌坊数百座,这些古牌坊一个挨着一个,相距仅2米左右。它们大部分集中在东街、东门城头至东岳山古代官道的“泉榕”大道和南门至涂山街头的中山南路上,有的分散在西街或乡里坊间。

  泉州市树立古牌坊始于宋,兴于明清,衰于民国初和上世纪五十年代未。宋之前,大部分牌坊是以社区命名,如锦绣坊、孝悌坊等;明清时代的古牌坊皆因有人科举成名、封官授爵或纪念节妇烈女,家族后人或地方官员为他们树立了纪念牌坊。这些古牌坊,从数量、文化内涵和工艺水平来看,均堪称国内一流。

  目前,泉州古牌坊仅存十多座,且多数是新建的,其余牌坊大部分被拆除。例如,上世纪二十年代改造中山南路时拆除了这一代的古牌坊,上世纪五十年代未又拆除了东街、东门城头至东岳山古代官道的“泉榕”大道上的古牌坊,使这笔堪称“世界文化遗产”几乎荡然无存,实令后人为之扼腕痛惜。


  泉州东湖公园新建的石牌坊,无论是工艺水平或文化内涵,均与古代牌坊相差甚远。(陈敬聪2012年8月)


  分布在泉州东门外、中山南路和古城内的石牌坊群,上世纪20年代和50年代末被陆续拆除(城建档案馆)


  分布在泉州东门外、中山南路和古城内的石牌坊群,上世纪20年代和50年代末被陆续拆除(城建档案馆)


  分布在泉州东门外、中山南路和古城内的石牌坊群,上世纪20年代和50年代末被陆续拆除(城建档案馆)


  分布在泉州东门外、中山南路和古城内的石牌坊群,上世纪20年代和50年代末被陆续拆除(城建档案馆)


  分布在泉州东门外、中山南路和古城内的石牌坊群,上世纪20年代和50年代末被陆续拆除(城建档案馆)


  分布在泉州东门外、中山南路和古城内的石牌坊群,上世纪20年代和50年代末被陆续拆除(城建档案馆)

 

  分布在泉州东门外、中山南路和古城内的石牌坊群,上世纪20年代和50年代末被陆续拆除(城建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