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赖瑞禹
一
要说泉州桑莲居艺术馆得从“桑莲”讲起。
时下文物界流行一句话“地下看西安,地上看泉州”。泉州坐落于厦门的东北方向,相距约四十分钟动车里程,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福建三大中心城市之一,素有“海滨邹鲁”的美誉。漫步泉州老城区,一路走来一路看不尽的文物古迹,而以开元寺及寺中的东西塔最为著名,中外游客络绎不绝,至则盘桓良久,叹为奇迹。可是,多少人知道开元寺的发轫呢?据史料记载,开元寺寺址原是唐代大财主黄守恭经营的一大片桑园。传说守恭公午眠梦见一和尚向他乞地建置道场,他虽乐善好施,却舍不得私家园林拱手让出,是不忍非不为也,于是有意作难地说:“须园中桑树三天内开出白莲花方愿施舍。”谁知第三天梦中的奇象呈现了,满园苍郁的桑树竟然盛开出白皑皑的莲花。守恭公见此瞠目结舌,心定之后,以为天神授意,不可违逆,毅然献地结缘。传说寺殿奠基之时,园内紫云蒙笼,因名紫云大殿,黄守恭的裔孙便以“紫云”为堂号。此寺因西侧有昔日遗留下来的老桑树,骚人墨客便赋予“桑莲法界”的雅称。
如今桑莲老树已成为泉州开元寺奇观之一。每当游人入内参观,几乎都会驻足“桑莲古迹”之前,观赏这株历经1300多年朝更代迭,依然枝繁叶茂、曲干龙蟠的“桑树王”。
溯本追源,黄文生先生乃守恭公后裔,又是虔诚的佛教徒。为缅怀先祖,烛明心志,他自号桑莲居士,取其创办的艺术馆名为“桑莲居”,雅士文馆,两相映衬,馆以人著,人以馆赫,真是“书画雅逸魁天下,奕世桑莲溯祖风”。
二
“桑梓风景皆入画,莲界身心尽参禅”。桑莲居文化艺术馆馆址位于古东门牌坊前的泉州市华侨历史博物馆里,东湖近在咫尺,繁华中的幽居。我应邀瞻顾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整一楼的“桑莲居文化艺术馆”。进入前厅,一股雅气扑面而来,那是字画古董展厅泄露出来的。跨入中厅,令人不禁眼睛一亮,偌大的展厅足有近千平米,四壁张挂装帧逸致的书画,山水花鸟,士农人物,各具情态,跃然纸上。伫立此间,呼吸着扑鼻而来的墨香,我不由得整装敛容,折服于艺术的感染力和震撼力,折服于主人的能量和慧眼。当今时代,能够这样的大手笔创办起这样大空间的艺术馆,绝非等闲之辈。“雅室深深深几许”,我经过几个功能区才走到经理室门前,推门进去,只见对墙的两幅字,一是饶宗颐先生题写的“桑莲居艺术馆”,一是王镛先生题写的“中国海西艺术网”,两位大师都是我国鼎级的书法家,字体极有寺院之气,古朴奇崛。就择人题字而言,足见文生先生的大腕和才识。
“丹青传雅韵,翰墨书华章”,泉州桑莲居艺术馆凭借丰富的资源优势,以泉州市华侨历史博物馆为基地,广交书画界、收藏界朋友,与中国国家画院、西泠印社等知名机构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发展潜力巨大,其规模、档次、品位在同行业居显著位置,应该说是泉州地面少见的。桑莲居艺术馆以“收藏、展览、拍卖、交流”为主线,秉承“学术与市场并重,品味与价值共存,名家与新秀同步”的经营理念,凭借着专业、信誉和全方位的服务,与灵犀者神交,和慧眼者结缘,让有识者折服,使收藏者向往。桑莲居已经成为名人雅士审美鉴宝的论艺场所,在泉州地区乃至海内外产生较大的反响,台港澳艺术界人士慕名而至,“指点江山于笔墨纸砚之间,激情飞越于书情画意之中”,披纸挥毫,赏鉴书画,争购佳品,踌躇满志,仪态万方。
精心耕耘,五谷茁长。桑莲居艺术馆藏品丰富,上溯明清下至当代,名家云集,精品荟萃,历史跨度达600余年,不啻是一部泉州书画编年史,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水准。艺术馆定期出版了赏心悦目的报刊,《海西收藏》报和《海西艺术》杂志精心出版,推介名家,品鉴书画,解惑古董,公示展拍,及时报道泉州艺术界的信息,为热爱艺术的人们提供有益的资讯,得到广大艺术界人士和社会收藏爱好者的一致好评。
“吐艳丹青皆有意,流香翰墨自多情”,鉴于服务范围的扩展及客户雅好的升温,桑莲居艺术馆审时度势创办了中国海西艺术网(www.haixiart.com),充分利用网络的传播有事,向人们全方位、多层面地展示艺术精品的独特魅力和艺术家的个人风采。网站的栏目有作品看台、品鉴天地、竞拍长廊、名家推介、海西馆藏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特色凸显,点击率十分高,赢得社会各界的好评和赞誉。
“喜赏真品相与析,羡君潇洒掷千金”,字见行止,画蓄灵韵,妙手偶然作,慧眼先得之。桑莲居艺术馆拥有多年从事艺术策展的团队,奉行“诚信守法 追求精品”的原则,讲档次,重品牌,为客户提供真、精、稀的拍品,并且明确发展方向,挖掘艺术品本身的文化价值,围绕展览、讲座、研讨、培训等系列活动,力求服务专业化、高水平。
三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说桑莲居不能不提创办者黄文生先生其人。黄文生首先是商人,一个儒雅的商人。文生先生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叶,已经是崭露头角的年轻企业家,在罗溪颇有名气。如今,在洛江乃至泉州都是重量级的人物,是洛江区第一、二届政协委员,第三、四届人大代表,民革泉州市洛江支部委员会副主委。他社会交游甚为广阔,上至厅部级的高官,一直到各行业商贾、文人雅士都成为他的座上宾,所谓“谈笑有贵客,往来无白丁”。而我一介教师,阅历有限,人脉圈子也十分狭窄,实在不敢望其项背。
黄文生经商成贾,收藏成家,成绩骄人,闻名遐迩。他创办的桑莲居艺术馆蜚声两岸三地,已成为海内外书画家、文人雅士赏玩笔会驻足流连的理想场所,文化艺术界高人名士纷至沓来。正如人民日报社《人民美术》杂志执行总编李人毅先生所言,“以其强烈的辐射力、亲和力和凝聚力,拓展了文明成果”。
我与桑莲居艺术馆结缘,乃由《洛江方志》牵引的。《洛江方志》经常登载桑莲居收藏的字画作品,由此大大提高了县级杂志的品味,在社会文化界引起较大的轰动。我承蒙主编黄重庆先生的敦促,也发表十余篇记述乡土风情的文章,其中《今昔罗中》一文引起文生先生的注意。
“文质彬彬,生光熠熠”,文生先生年逼知天命,正当壮年,他中等身材,戴一副秀琅眼镜,未言笑先露,温文尔雅,有良好的公众形象,无怪乎结识他的人说黄先生“人见人爱,人识人欢”,他为人“竭诚忠恳”,豪爽豁达,深得朋友的认同的称叹,在企业商贾、书界画坛都有情殷知交、神交的朋友。
值得纵笔的是,两年前,文生先生为长女琼虹、女婿王蔚别开生面地策划了“嫁女文化之旅”,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堪为婚宴奇事,艺界佳话,世间美谈。先生通过网上博客的跟帖唱和,汇集祖国四面八方书画名家的“祝婚佳构”,荟萃了祖国大陆书画大家和台湾党首政要的题字墨宝,形成了一道“丹青飞鸿贺良缘”的文化景观。在这批贺辞中,有马英九先生的“天赐良缘”、连战先生的“琴瑟和鸣”等书法珍品,足见文生先生的睿智和德操,凸显其深广的影响力。
文生先生亲和机趣,也深受晚辈的推崇和爱戴。我偶然到此,遇见了一些年轻人,有记者、自由撰稿人、青年书法家,在交谈中,他们略显拘谨的表情,洗耳恭听的神态,成了他魅力四射的写照。可以推知,文生先生背后感人的故事一定一箩箩,一筐筐!他有雅士侠士心肠,难怪他脱了胎,换了骨,商界、艺术界宾朋满座,少长咸集。
他成长在一个贫寒少助的农民家庭,自幼早熟懂事,学生时代一直是老师不敢轻意批评的得意门生,聪颖敏悟,当年中小学校长、班主任均关爱有加,寄予厚望。还是读初中的孱弱少年,他则跟罗溪中学图书室管理员许锦南老师走得很近,不仅自由自在饱餐图书吸收营养,而且得到这位“业余画家“的指点,开始在书画的园田播种,《三国》、《水浒》人物描画得惟妙惟肖,村邻见之爱不释手,求之贴在自家的土坯墙上。
在幽远的记忆里,家乡罗溪中学那堵宣传墙上总张贴各类通知、光荣榜,每回作文竞赛榜上总可以找到黄文生的姓名。小时的黄文生通过各种途径看书品画,街上的连环画店、学校图书室都留有他沉醉的身影,有了书籍的熏陶,兼自己的悟性,因而作文高人一筹,学校竞赛名列前茅。由于诸多原因,中学毕业后,无奈选择经商,从小本生意做起,日积月累,事业日见红火,做贸易,包工程,走西口,闯关东,辛苦辗转,人生五味备尝,正如他咏己的四言诗云:苦涩童年,梦想绵迭。心中烙印,无日不忘。学业未笃,转而经商。他乡涉足,气清天朗。四海奔波,艰辛备尝。这应当是他饱经风霜后的感慨,从中不难读出酬愿的个中情由。
感人的履迹留给人的记忆总是长远的,无论你迫于生计或者家长意志,从事有悖于初衷的职业,但一有契机则萌发出来,乐此不疲。
彝器骨董,爱求其良。书画名迹,一笑倾囊。精神家园,矢志守望。踌躇满怀,随性徜徉。
在漫漫的商途中,先生从未抹去那份记忆,从未忘却那段梦想。出入灯红酒绿的酒馆总留意壁挂的书画,端详良久,叹为观止。行经街角会裹足不前,蹲在邮电局前的邮票、古物抛售摊,遇到可心的作品,千金淘尽以得之。
商海波谲云诡,但先生不改初衷,乃视书画如命,搬家宁可扔掉价值不菲的家具也要拖挈书画,就这样二十多年走下来,可以说他从未停止收藏,从未泯灭心中那一盏希望的明灯。忙碌的间隙,在旅馆人家打牌谈笑,他开卷凝神,自得其乐。不少人感叹,成了金钱的富翁,却沦为精神的乞丐,整天以赌呀喝呀打发日子,混混余生,然而文生先生确是另类。
文生先生改商从艺不是偶然的。上世纪90年代末在北京一位知交鼓励下,即萌生创办艺术馆的念头。进入21世纪,国人幸福指数骤升,寻求高品位的乐趣已成为时尚,桑莲居艺术馆的创办可以说应运而生。其时,办馆可谓“万事俱备”,只差择日开张。近二十载的实物储备可谓庶矣,书画木雕珍品,琳琅满目。
在精神层面上,先生比常人想得更多,活得飘逸,他几乎走遍祖国的名山大川,饱览壮丽的风光,结缘并收获了许多名山圣庙高僧的墨宝。为缅怀先祖守恭捐园的懿德,烛明心志,他取老家罗溪后溪的住宅为“桑莲居”,在网上开设博客以“桑莲居士”为博名,取馆名“桑莲居艺术馆”也就顺理成章了。
创立桑莲居之后,除了商企业务非他出马斡旋外,先生心无旁鹜,经营这份潜力巨大的朝阳产业,精耕这块“风景这边独好”的艺术天地。作为一个半路出家的出色文化人,他又顾及曾是追随者的出路投资基础建设,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和赞誉。
我和文生先生曾是同窗,从小茹苦,曾经沧桑,对社会世道的诠释心有灵犀,有许多相同或者相近的看法。“条条道路通罗马”,我和文生新生中学毕业后各奔前程,都有了自己的事业,见面的机会少了,但我们彼此一直关注对方的发展,廿余载来未曾间断。“月是故乡明,心是同龄切”,每当我到他府上,在校庆场合,在酒店,相见时总有一种亲切感,总有说不完的老话。有鉴于此,我口占一绝,以此结束全文:
开元形胜看桑莲,先祖捐园梦醒间。
商海罢浆辟艺道,知交万里画中缘。
原文刊载于《洛江志苑集萃》(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