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订阅号

收藏热线
0595-28252888
18065388683
 
 

【桑莲雅集】沉稳端丽 风神凝远——李光地书艺浅谈

发布日期:2015-04-08      来源:桑莲居      作者:李榕城       浏览次数:3375
核心提示:李光地(1642-1718年),字晋卿,号厚庵,别号榕村,泉州安溪湖头人,清代康熙年间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书法名家,一代名臣,开漳先锋,辅胜将军李伯瑶之后。清康熙九年(1670年)中进士,进翰林,历任侍读学士、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通政史、兵部侍郎、顺天学政、工部侍郎、直隶巡抚、吏部尚书兼直隶巡抚、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等职,累官至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康熙五十七年卒于北京,谥文贞,雍正初赠太子太傅,祀贤良祠。他为官期间,政绩丰富,贡献巨大,为表彰其卓著的功勋,康熙帝曾“三赐御匾”。
 

李光地像

 

  文/李榕城

 

  李光地(1642-1718年),字晋卿,号厚庵,别号榕村,泉州安溪湖头人,清代康熙年间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书法名家,一代名臣,开漳先锋,辅胜将军李伯瑶之后。清康熙九年(1670年)中进士,进翰林,历任侍读学士、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通政史、兵部侍郎、顺天学政、工部侍郎、直隶巡抚、吏部尚书兼直隶巡抚、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等职,累官至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康熙五十七年卒于北京,谥文贞,雍正初赠太子太傅,祀贤良祠。他为官期间,政绩丰富,贡献巨大,为表彰其卓著的功勋,康熙帝曾“三赐御匾”。治程朱理学,曾奉命主编《性理精义》、《朱子大全》,著有《榕树村文集》等。他的书法成就颇高,帖学涵养很深,结体俊逸洒脱,用笔如行云流水,挥洒出一种寓奇逸于平正之中的风神。

 

李光地 楷书《留别南中诸友》

 

  小楷如他:典雅清和,超尘脱俗

 

  明代台阁体楷体来自虞世南、赵孟頫等,笔法上大楷沉着刚劲,小楷秀逸灵动,结构内紧外松。李光地的楷体就深受明代沈度、清代沈荃书法“端雅正宜书制诰”的影响。沈度篆、隶、真、行诸体皆能,被明成祖誉为“我朝王羲之”,其书法成为朝野学习追摹的对象,遂为台阁体及清代馆阁体之滥觞。但李光地的楷体受到董其昌的楷体影响更加明显。董其昌小楷以颜真卿为宗,从其代表作品《三世诰命卷》、《法华经》、《洛神赋册》可见,其楷书结构稍向右上耸拔以增加动感,化其雄强端穆为平和疏秀,笔法参用徐浩、智永,又融汇魏晋楷法和行书笔意,笔画工稳,结构谨严。李光地其人不好声色,粗衣淡食,不奏丝竹,不多交往。《安溪县志》卷之七《人物上·李光地》称:“光地少无声色之好,衣食载取粗给,经年不奏丝竹,门馆寂寥,无有私谒。自释褐至登宰辅,不改其素。潜心探索性命之旨,至于图象之秘,声气之元,历法西算之微,无不精究洞彻。”因而李光地能专心于书法学习与练习。李光地一生都十分崇拜董其昌的书法。目前国内现存的李光地书法多为楷体,孙胤骥(安溪一知名历史人物,官至江南提督学政)墓志铭和卜氏的墓志铭均是李光地用楷书所写。孙胤骥是李光地的大姐夫,两人同朝为官,相互扶助。从其墓志铭上可以清楚地看出,李光地的小楷书法继承董其昌的风格特色,用笔圆浑温润,中锋行笔,不露圭角,内藏筋骨,横平竖直,笔势舒展,一派平和中正的气象,每一笔精思俯会,如见血脉在流动,风神凝远,立意沉醉,章法上体现出典雅朴实、清和严密的特色,饶有生趣,平易简淡而超脱尘世。

 


《李光地手稿》(局部),福建美术出版社出版

 

  行书如他:俊逸洒脱,行云流水

 

  目前出版的《李光地手稿》即《李文贞公笔记》,封面和封底由两块薄木板做成,手稿为折叠形,共有70页。手稿高25厘米,宽13厘米,字的直径为1厘米左右,虽然纸张为宣纸,颜色泛黄,有点变黑,但字体为行楷,字迹清楚,可以看出李光地的读书笔记,通篇多为小字行楷,间以草字,全篇一气呵成,充分展示了他熟练的笔法技巧和超凡的功力,反映出李光地平时学习的严谨态度。手稿结字上点画照应自然,行气上字与字之间取意连而非实连,运笔上迟速分明,似行云流水,悠然自得,潇洒自然,字体流畅,笔锋刚劲有力。其书法师法传统,融会贯通,章法自然,俊逸洒脱,行云流水,偃仰揖让,藏露交错,耐人寻味,系李光地存世墨稿之精品。他的行书风格深得董其昌行书的特色,用笔出规入矩,圆转流畅,结字富于变化,神采飞扬,给人以痛快淋漓之感。

 

  【李榕城,1962年生,福建泉州人。任教于泉州师范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美术学(书法教育方向)专业讲师,主要从事书法教学及书法美学研究。文段摘取整理自李榕城《李光地书法艺术特色浅析》一文。原文刊载于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9月第35卷第9期】



李光地 书《对雨》诗


李光地 行书 163×75㎝ 约11平尺 水墨纸本立轴(桑莲居2014秋拍作品)


桑莲居整理汇编,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