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倒计时
梅花忆我我忆梅
梅花是中国传统名花,因清雅俊逸而为人赞美,并以凌寒留香而被喻为民族的精华。古往今来,文人志士爱梅、颂梅者比比皆是,它的高洁、坚韧、谦虚发人奋进。梅开百花之先,独天下而春,因此梅又常被民间作为传春报喜的吉祥象征。本次春拍130号拍品和184号拍品都以梅花为题,前者是西泠印社首任社长吴昌硕所绘的《梅壶图》,后者则是曾任西泠印社顾问的陆俨少的墨宝《梅石图》,两幅作品都以横枝入画,有一支独秀之意,铁骨冰魄而清新淡雅是他们对于梅花最好的释义。
Lot 130 吴昌硕《梅壶图》
作为海派最有影响的文人书画家之一,吴昌硕在诗、书、画、印领域,全面创新与突破,将大篆笔法、行草章法和金石刀法入画,将金石大写意花鸟画发展至登峰造极的地步,成为近现代书画史上一个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吴昌硕擅绘花卉题材,酷爱梅花,曾有“苦铁道人梅知己”的诗句,借梅花抒发愤世疾俗的心情。
此幅《梅壶图》为墨梅,是吴昌硕晚年的作品,其笔墨酣畅,富有情趣。他的用笔采用悬腕中锋,笔力苍劲老辣,力透纸背,铮铮铁骨的老梅与清香欲放的花朵形成鲜明对比,产生强烈的视觉效果,有一种唤春归来百花暖的感觉。吴昌硕创作的巧妙,还在于作品的整体构造以及墨色层次的把握,他的每幅作品,无不经过仔细推敲,笔到意随,淋漓写去,自然奔放,而不显造作,题款布局的恰到好处,则进一步彰显出他独特的艺术构思和章法处理。
梅花题材是吴昌硕花卉作品的重中之重,艺术性之高,早已受到学界认可,并一直深受藏家追捧。随着当代藏家审美标准的变化,市场对于更具古韵的墨梅给予更多的购藏欲,加之持续走高的市场走势,可见此幅《梅壶图》未来的升值空间。
Lot 184 陆俨少《梅石图》
再看陆俨少的《梅石图》,不难发现,两幅拍品之间的诸多共通点,不论是作品本身,或者是创作者。从作品本身来看,他们都以梅为题,用横枝入画,系晚年之作;而从创作者出发,吴昌硕和陆俨少皆为海派名家,西泠名流,他们身上的文人精神和审美表达几乎如出一辙。
陆俨少以山水名世,兼擅画梅,梅近陈老莲,勾皴点染无不言说着高古。他的梅花,没有过于繁复的构图,也没有技巧的穿插,诚如道行高深的智者,不着俗尘。他的用笔,不温不火,落墨徐徐,着色素雅,明净的画面,总能给予人悠长的回味。
此幅《梅石图》意韵灵变,笔墨古拙,画中白梅倚附于山石之际,梅干苍老多疤结,花瓣圆润饱满,通体气势强劲造型夸张,别有意趣。“天然去雕饰”是陆俨少创作时的准则,他的画以高超扎实的笔墨技艺为根基,以对艺术的执著追求为基点,将笔、墨、色三者融合在一起,看似松散,实则气韵紧结,内力弥漫,具有一种超凡脱俗的审美情趣和引人入胜的美感,无论从何种角度审视,都具有相当高的审美价值。此作品系陆俨少同类题材中的佳构,更是其内美的外化,弥足珍贵,愿这株遗世独立的梅花在是次春拍上找到应有的归属。
囗 文章:安乔 摄影:赵剑王 编辑:陈舒婷
囗 桑莲居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吴昌硕(1844-1927)原名俊,字昌硕,别号缶庐、苦铁、老缶、缶道人等,浙江湖州人。中国近、现代书画艺术发展过渡时期的关键人物,“诗、书、画、印”四绝的一代宗师,晚清民国时期著名国画家、书法家、篆刻家,与任伯年、蒲华、虚谷齐名为“清末海派四大家”,西泠印社首任社长。
吴昌硕的艺术别辟蹊径、贵于创造,最擅长写意花卉,他以书法入画,把书法、篆刻的行笔、运刀、章法融入绘画,形成富有金石味的独特画风。他以篆笔写梅兰,狂草作葡萄,所作花卉木石,笔力敦厚老辣、纵横恣肆、气势雄强,构图也近书印的章法布白,虚实相生、主体突出,画面用色对比强烈。
陆俨少(1909-1993),字宛若,室名晚晴轩。上海嘉定人,居杭州。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浙江画院院长,西泠印社顾问、浙江美院教授等。
1926年从苏州王同愈学诗文、书法。1927年从冯超然习国画,主攻山水,尤善于发挥用笔效能,以笔尖、笔肚、笔根等的不同运用来表现自然山川的不同变化。线条疏秀流畅,刚柔相济。云水为其绝诣,有雄秀跌宕之概。勾云勾水,烟波浩淼,云蒸雾霭,变化无穷,并创大块留白、墨块之法。兼作人物、花卉,书法亦独创一格。有《陆俨少画集》、《山水画刍议》、《中国名山胜景图》等行世。
点赞,自得其乐;分享,你我共飨!
怀抱古今而心有天地,桑莲居诚邀您共飨艺术,品味雅致生活。
进入网络预展,拍品先睹为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