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订阅号

收藏热线
0595-28252888
18065388683
 
 

桑莲居|叶恭绰:那知北海有传人

发布日期:2015-08-17      来源:《纸上性情——民国文人书法》      作者:管继平       浏览次数:727
核心提示:他是政治家,曾任职清政府铁道督办,追随孙中山先生革命后,被委任为广东革命政府的财政部长和建设部长,曾任北洋政府交通总长和南京国民政府交通部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常委;他是教育家,筹建并任交通大学校长;他是书画家,发起创办第一届全国美术展览会,新中国成立后任北京中国画院院长;他是收藏家,创建上海博物馆;他是学问家,编著《全清词钞》,著《遐庵汇稿》、《历代藏经考略》等,饶宗颐称他有“大学问”,他就是叶恭绰。
 

引言

  他是政治家,曾任职清政府铁道督办,追随孙中山先生革命后,被委任为广东革命政府的财政部长和建设部长,曾任北洋政府交通总长和南京国民政府交通部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常委;他是教育家,筹建并任交通大学校长;他是书画家,发起创办第一届全国美术展览会,新中国成立后任北京中国画院院长;他是收藏家,创建上海博物馆;他是学问家,编著《全清词钞》,著《遐庵汇稿》、《历代藏经考略》等,饶宗颐称他有“大学问”,他就是叶恭绰。

 

 

叶恭绰(1881-1968)

  字裕甫(玉甫、玉虎、玉父),又字誉虎,号遐庵,祖籍浙江余姚,生于广东番禺书香门第,祖父叶衍兰(兰台)金石、书、画均闻名于时。父叶佩含诗、书、文俱佳。早年毕业于京师大学堂仕学馆,后留学日本。民国初,曾任北洋政府交通总长。晚年别署矩园,室名“宣室”。中国广东番禺人(现在的广州)。书画家、收藏家、政治活动家。交通系成员之一。曾任北洋政府交通总长、孙中山广州国民政府财政部长、南京国民政府铁道部长。1927年出任北京大学国学馆馆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曾任中央文史馆副馆长,第二届中国政协常委。1965年,叶恭绰病逝于北京,遵照他的遗愿,其骨灰被运往南京,安葬在他1932年捐建的中山陵“仰止亭”旁。

 

《矩园余墨》

叶恭绰 著

出版社:辽宁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1997-3-1

书号ISBN:9787538248401

 


叶恭绰:那知北海有传人


文_管继平

 

  很多年前,我曾买过一本小册子《矩园余墨》。所谓矩园,就是大名鼎鼎的叶恭绰先生晚年之别号也。这本书是他晚年所写的掌故逸闻、书画题识、序跋小品之汇集,薄薄一册大约十万字不到。当时得书后大致翻了翻,心想留待日后慢慢细读便搁下了,不料这一搁则遥遥无期。前些日当我想写叶恭绰书法时,找出此书意欲“临渴掘井”,书前自题的一行购书日期赫然在目:“一九九七年五月”,不禁哨然叹日:读书稍有懈怠,十年一梦,真白驹过隙耳。

  叶恭绰出身书香世家,祖父叶衍兰(南雪)以金石书画名世,精鉴别,工诗词。叶恭绰的幼年是在祖父京邸米市胡同长大,五岁始诵读四书五经,受祖父熏陶,自小也喜爱书画诗词。少年时即受到清学者文廷式的赏识,文藏书甚卜,据说可听凭少年叶恭绰在其处任意翻检。可能是得益于祖父的交游之故,如当时的前辈名流张冶秋、汪兆请、梁鼎芬、陈散原等,以垂髻年龄的叶恭绰,均能晤渴交往,这实在是非常荣幸而难得的。

 


叶恭绰 手札

 

  我们都知道,叶恭绰在民国时期是做过大官的。辛亥革命后。他历任民国政府交通总长,广东政府财政部长、铁道部长等职。我们今天国内著名的四所交通大学,当年就是他着手改建成立并出任首任校长的。而在文人书家中,叶恭绰无疑也是和吴稚晖、于右任诸家一样,虽出人政界文坛,但却是名副其实的文人学者、造诣深厚的书法大家。叶恭绰的书法初学颜柳,后取法赵孟颧《胆巴碑》,并参以李北海、褚遂良,上溯二王法书等。他的字尤以楷、行、草见长,笔力雄浑苍劲,线条柔韧挺拔,结体略矮而扁,但敬正相谐,自成一格。对于赵松雪、李北海一路,他非常推崇,他曾自藏有赵氏的《胆巴碑》,并题诗道:

  福神玄妙并沉沦,片羽空留径寸珍。

  不见鸣波碑版字,那知北海有传人。

  因为赵孟頫的《福神观记》、《玄妙观重修三门记》、《妙严寺记》和《帝师胆巴碑》并为“赵氏寸楷四大名迹”,而前三帖均流落海外,唯《胆巴碑》藏于叶氏手中。鸥波,即赵松雪。故叶恭绰认为,世人多以松雪书法学右军飘逸甜熟之风,其实不然,只有细细看过他的碑版帖本,始知是全用李北海笔法也。

  所以,叶恭绰书法员效《胆巴碑》,但在体势上又汲取了如《李思训碑》、《麓山寺碑》的灵动,以形成自己跌宕多姿、百态纷呈之风。叶恭绰写字非常注重运腕与笔力的关系,他在一本《遐庵谈艺录》的书中就专门有论书法的笔力问题:“写时肘、腕皆悬空,其力必将聚于指、笔、纸三者联系之处,然后成字,其有力系当然的。”又::“运腕之周径愈大,则凝聚于笔端之力愈大,反之则将递而缩小。又执笔时,如手指能将时腕之力通过笔杆而至笔尖,则力必雄厚,否则力必递减……以能动时者力为最大,运腕者次之,运掌者又次之,用指者不足论矣。说明铺毫行笔,须沉着有力,方圆结合,筋力丰足,心手相合,自成锋棱,力能有魏晋飘逸之风,六朝碑版之意也。”由此可见叶氏运笔之讲究,难怪启功曾赞其书法为“天骨开张,虽盈寸之字,但有寻丈之势”。

 


鸭头丸帖卷,绢本,上海博物馆藏。

 

  叶恭绰收藏宏富,不说宋元佳堑或是其余文玩,光是法书名帖,其藏品之珍也是闻名中外的,时人称其所藏“不亚于昔之项子京,今之庞莱臣”。比如,现为上海博物馆镇馆之宝的晋代王献之《鸭头丸帖》,就曾是叶恭绰的旧藏。此帖有宋高宗宣和绍兴元天历内府收藏印记,并有宋高宗题赞,后流出宫外,历经数朝,代有题跋,辗转至叶恭绰手。某年他因手头不便,遂有偿让于上博。据说,此物让于上博时,因价值连城,实在难以定价。后想到古人曾有“一字千金’之说。《鸭头丸帖》共两行十五个字,于是便以一万五千金姑为代价,此亦书坛一佳话也。

  然而,叶恭绰虽于公事之余,耽于收藏鉴赏,忙于考释题识,但却玩物不丧志,为人品德高尚且有侠义忠胆之风。其中最出名的就是他和张大千的一段感人故事——

  大千有家藏王右军《曹娥碑》名帖,唐人题记。有一位名叫江紫尘的索求一观,江紫尘家住沪上孟德兰路(今江阴路),当时有“诗钟博戏社”设此,实际就是赌局,像陈三立、郑孝肯、夏敬观等名流也常在此游戏,大千自然也偶尔出人局中。一次,张大千手气不济,连战连北,赌金输尽,便向江紫尘借款,不料仅数局,又输尽,后屡贷屡负,终无以为偿。江紫尘于是提出干脆用《曹娥碑》帖来抵账吧,无奈之极的大千只得忍痛割爱,先人遗物,从此归了外人。

  十年后,在安徽郎溪的大千母亲病重,大千与其兄善孖于榻旁轮流伺奉汤药。一日,母亲忽问起祖传《曹娥碑》何在?多时未见,颇思重睹,以慰病中孤寂。大千闻之惶恐大窘,只好谎称说留于苏州网师园,他日必携来让母亲展观。随后,张大千急找江紫尘欲购回此帖,但江说早将此帖出售,现辗转已不知落于何处。大千更是急如热锅之蚂蚁,不知该如何向母亲交代!到网师园后,恰遇叶恭绰与王秋湄来访,正一筹莫展的大千便详述其事,未想叶恭绰闻言却笑着说:“此帖正在我这里呀!”大千对此巧合,差点喜极而泣,即拉王至屋隅,求其代恳恭绰,并转达三点请求:一、如能割让,愿许以原价为赎;二、如不忍以金银割爱,则以自己所收藏历代书画,不计件数相易;三、如两者皆不可,则乞求暂借两周,经呈送老母观览后,即行璧还。当王将大千意思转达后,叶恭绰慨然说道:“我一生爱好古人名迹,但从不巧取豪夺,玩物不丧志,此帖乃大千祖传遗物,而太夫人又在病笃之中,我愿以原物璧还大千,即以为赠,不取任何报酬!”大千闻之感佩不已,认为叶恭绰如此重义轻财之风采气概,不但今人所无,即便古人,也未之闻也!

  叶恭绰为人豪情仗义,其书风也同样豪放旷达。他的行楷书,初看似乎参差而不规整,细读却法度谨严意味蕴藉,草书则率意洒脱,灵动飞扬。这些都和他的深厚学养有关,他饱览天下名帖,识见广博又高远,提起笔来自然有着常人所无法具备的底气。除了书法之外,叶恭绰还擅画竹以及梅兰、松石等,起点、眼界都非常高,曾出版有《叶遐庵先生书画选集》。有意思的是,名满天下的国画大师张大千晚年在为该画集作序时,却谦虚地谈起自己在人物画上的成就,最初还是受叶恭绰先生的影响,称其“力劝予弃山水花竹,专精人物,振此颓风。厥后西去流沙,寝馈于莫高、榆林两石室近三年,临摹魏、隋、店、宋壁画儿三百帧,皆先生启之也”。这里,既说明了叶恭绰先生于书画艺术上的不俗眼力,也体现了一代大师惺惺相惜、相辅相成的艺德高风。

 

《纸上性情——民国文人书法》

  本篇原文出版于管继平《纸上性情——民国文人书法(上)》,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8-1。

 

思想的花,你来浇灌

 

怀抱古今而心有天地,

我们诚邀您共飨艺术,品味雅致生活。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我们有着自己的国。

面朝大海,我们一心向阳;

洞明世事,我们振衣从容。

喜鸿儒笑谈诗书画印;

乐白丁一解酸甜苦辣。

让我们构建自己的国。

 

桑莲居诚邀,

分享美文,直于原创。

纵是嬉笑怒骂,也是你的态度;

哪怕手舞足蹈,且是他的姿态。

欢迎投稿,诚于构建。

这是我们的国。

投稿邮箱:2251797470@qq.com

(原创首发另议稿费)

......

 

有你,有我,有桑莲居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桑莲居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