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志强 乐人石瓢
好壶似美人
《易》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壶的基本构成是砂土、做工、烧成,以及由这些因素构成的技术,这是形而下的,是器。还有形而上的道,这是制壶者的思想意识,这就表现为壶所能达到的境界。
不可否认,紫砂壶的制作技术是我所知的陶瓷成型技术中最难的。当年各工艺美院学生去宜兴陶瓷厂实习,数月时间,在其他厂实习的同学均可做出作品,唯有在紫砂厂实习的同学无法独立做出一把壶来。紫砂壶的纯手工制作工艺需几年甚至数十年的时间才能熟练掌握。
清周高起著《阳羡茗壶系》记载;紫砂练土“各有心法,密不相授”,制壶其实更是如此。且数百年来紫砂技艺都是口口相授,不见文载。现在我们在各种介绍紫砂壶的书上所看到的制壶过程图解,都只是毛皮而已,不及万一。
近一两百年来,世界从前工业社会进入了工业社会。今天,我们的衣食住行都打上了工业社会的烙印。紫砂壶的历史同样可分成这两个阶段,其中以机械练泥和始用石膏模具及轴承转盘为界。具体时间为公元1958年左右。常看到一种说法,说现在的制壶技术远超过了过去。比起现在,从前的许多名手做工还不太好。故人无语,不能辩解,如能复生,一定会斥责现在这些徒子徒孙:“看看现在用的是什么工具,说我们做工不好,你们用我们的木转盘做做看!” 现在所谓的紫砂壶做工好,很多都是运用机械的结果。
季益顺
封侯挂印
季益顺
海棠如意
“留住手艺”,要留住的正是不借助石膏模具和机械的纯手工制壶技艺。 紫砂壶中难能可贵的是传统的纯手工制作工艺。它是宜兴制陶人世代相传的智慧。 同样一捧紫砂土,名工制作便能价值千金,俗手所做则可能一文不值。
季益顺 汉风提梁
一把紫砂壶有两个主要组成部分:一为技艺,一为造型。当制作者通过练习积累经验,掌握了制壶技艺后,壶最终还是由形状来说话的。技术与艺术的区别在于:技术可以全凭手上功夫达到,艺术则需靠修养的深度。
清末民初的高手程寿真中晚年后仅制三式:掇球、仿鼓、汉扁。形制朴实,不务妍媚,气局高逸。其印有“冰心道人”、“八十二老人”、“真记”等。其子程盘根,师其父,其父逝后,为迎客户要求,一直把父亲的几枚原印钤在自己所造壶上,充其父之作。我曾在朋友处见其所作掇球壶,气局之攒促与其父真天壤之别,可见形的感受是无法授教的。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词以境界为最高,有境界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壶亦如此。中国人以神、逸、能品来评判书画,壶的高低优劣亦当以品来评判。
好壶似美人。头、颈、肩、胸、腰、腹、足,缺一不可。比例协调,骨肉停匀,左右顾盼,八面生姿。多一分则肥,少一分则瘦。观之悦目,用之爽心。
桑黎兵 壶藤野趣壶
桑黎兵 无语壶
桑黎兵 瓜情梦雨壶
《墨皇本圣教序》很长一段时间在清代收藏家崇恩手里,崇恩极为珍爱,这从其碑文旁的批注和题跋中都有明显的反映。
其中有一段话,我觉得他虽然是讲的书法碑帖,但对于我们欣赏紫砂壶也不无帮助。他在碑帖旁写道:
“明窗几净,扫地焚香,拭目谛观,澄心静玩。 先看其大略,以领会全神。次看其结体,以求其明意运笔妙处。旋即逐字看、逐笔看,无一点一画轻易放过, 情思微倦,即闭目危坐,以养灵光,少息再看,则必又有一番境界引人入胜,层出不穷,久而久之,右军当于纸上相告盖不翅耳。”
审美活动是有次序的,先看什么,次看什么,再看什么。常看到购壶者抓起一把壶来,先摇口盖紧松,再看嘴滴把在不在一线,而不先观精神紧要处。要这样挑壶,超市里的金属制品个个比紫砂壶好。
崇恩的这段话应该是我们欣赏紫砂壶及其它艺术品很好的一个启发。
本文整理自郑荣《说壶》系列,原载于《扬子晚报》
·END·
赏书品画怡情性,鉴古知今识本真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桑莲居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