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订阅号

收藏热线
0595-28252888
18065388683
 
 

桑莲居|谢无量:一片清机出自然

发布日期:2016-03-06      作者:管继平       浏览次数:1248
核心提示:谢无量与“南沈北于”(沈尹默、于右任)为同时期名士,因其颇具争议的书法风格,书名稍逊。有人认为其书毫无出处不足道矣,也有人认为其书之稚拙已然超脱古人,自出机杼。王乃钦教授观谢无量书曾言:消散之姿,非熟谙书技者能刻意为之。
狸子说
无量

谢无量与“南沈北于”(沈尹默、于右任)为同时期名士,因其颇具争议的书法风格,书名稍逊。有人认为其书毫无出处不足道矣,也有人认为其书之稚拙已然超脱古人,自出机杼。王乃钦教授观谢无量书曾言:消散之姿,非熟谙书技者能刻意为之。 

 

送湛翁还杭州
书自作诗《送湛翁还杭州》

 

 

一片清机出自然

——谢无量书法

 

文/管继平

 

  以学者、诗人称名于世的谢无量先生,其书法也是相当著名的,记得多年前就曾入选过什么“二十世纪中国十大杰出书法家”之列。不过,个人以为,坊间所谓评出的“十大书法家”之类,版本虽多,但意义全无。艺术家之高下排列,“十大九大”根本就无法说明。至于一些个性凸显的艺术,其本身就应该是一种“小众”艺术,无法适调于众口。因此,那些动辄以“海选”来评点“国学家”、“书法家”,至多只是供一笑谈耳。

 

  谢无量先生的书法,就应该属于是一“小众”艺术。他的字,如果让一位完全没有受过书法艺术熏陶的读者或是初入门道的爱好者来看,是很难品味出其“碑帖交融、天趣盎然”之美的。尽管许多专家可以从他的书法中看出,对魏晋六朝的碑帖下过相当的工夫,行笔受钟繇、二王及《张黑女墓志》的影响,结体中则可窥见《瘗鹤铭》以及其他六朝造像的迹象等等,但大众的审美往往是顾不了那么多的。

 

集宋人句十三字联
集宋人句十三字联

 

  当然,学识渊博、率性通脱的谢无量先生并没有以书家自称,他虽工诗擅书,但他却将写字和做诗都作为是抒写自己胸臆的一种方式。他生于四川乐至,幼年即随父迁居安徽芜湖、庐江。六岁入芜湖私塾,父亲亦教其四书和书法,他不喜八股文,爱读史书和五七言诗,九岁的他即能吟诗作文,十岁时曾写有《咏风筝》一诗,颇获先生的赞许,诗云:“儿童心怀巧,剪纸作飞鸢。不是麻绳系,乘风直上天。”后来,谢无量又拜了父亲的挚交、著名学者汤寿潜为师。汤寿潜是马一浮的岳丈,与章太炎、邹容交游,主张废八股科举考试。所以年轻时谢无量就和马一浮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汤寿潜为他们介绍龚自珍和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思想和著作,并劝他们去上海、北京开阔眼界,在老一辈影响下,谢无量与马一浮等创办翻译会社,课余编辑出版《翻译世界》杂志,内容多系世界名著,也有社会主义著作,他俩还均参加了辛亥革命,并积极支持“五四”新文化运动。

 

  谢无量一生曾教过十所大学,称他为教育家也当之无愧。早年四川在废除科举、创办新学的运动中,也首先创办了废除科举后的第一个新学堂——存古学堂。1909年,四川学使赵启霖推荐谢无量任存古学堂监督(即校长),那年谢无量才25岁。谢上任后,除设理学、经学、史学、词章外,还增设地理、算学、医学、英语等新学科。并聘请许多名流任教,如曾学传、相赞襄、吴之瑛、罗时宪等,他自己亲教理学。

 

  有一段轶事可见谢无量当年之人品和胸襟,由于谢那时年轻,自知学问尚浅,所以他以校长之位却谦逊地拜了教员吴之瑛为师,于是,谢既是校长又当学生,一时在校内外传为美谈。后存古学堂将四川军政府枢密院的原址扩大为学堂校址,并更名为“四川国学院”,又增加一批学术名流作教师,此时,谢无量则恭推吴之瑛为校长,自己只挂了副校长一职。

 

IMG_0078副本

书元稹《忆事》

 

杜甫寄江外草堂诗副本
寄题江外草堂

 

  在我们所看到的谢无量书法墨迹中,其大多乃是行草书以及一些带有行书笔意的楷书。他的书法,看似稚拙随意、落拓无羁,实质却透露出超逸绝俗、质朴自然的真气。其线条如老树枯藤,或藏或露,欹正相倚,时徐时疾。我想,若无沉蕴的学者素养、旷达的诗人气质、深厚的笔墨功夫,是断难达到如此高远意境的。沈尹默先生曾评价说:“无量书法上溯魏晋之雅健,下启一代之雄风,笔力扛鼎,奇丽清新,株守者岂能望其项背。”有许多文章常常将谢无量的书法与名气更甚的于右任先生相提并论,因为,他俩作书,都以行草书取胜,且都擅长一种被视为“孩儿体”的书法。曾有人说,近代海内书家可与于右任相颉颃者,唯谢无量也。而于右任先生闻之,则更是豁达地表示说:“谢无量先生书法笔挟元气,风骨苍润,韵余于笔,我自愧弗如也。”

 

  据说,谢无量写字,不论楹联条幅、册页扇屏,多不喜再钤印。他以为,书法之美已充分表现于波磔点画中,钤印未免多此一举。曾有面请写字并求加盖图章者,谢氏笑曰:“当面见我亲手所书,可以放心是真迹了,有图章者反成为假托。如定要盖章,外人认为伪作,我是出门不认帐了。”从中或许也能看出,其颇为自信的一面。

 

  关于谢无量的书法,我觉得吴丈蜀先生有几首诗,写得非常的确切到位。如其一云:“突破藩篱迈旧踪,师承魏晋善融通。成家岂是临摹得,造诣全凭字外功。”另有一首:“ 一片清机出自然,真情至性聚毫端。纵横挥洒超凡笔,不近柴烟炭火边。”一个书家,能将字写得融会贯通,脱俗而无烟火气,那就不光是纯粹的技巧和笔墨功夫所能达到的了。

 

毛泽东宴请卫立煌、谢无量
毛泽东宴请卫立煌(中)、谢无量(右)

 

  不过说起来也有一件趣事,新中国后的有一次全国政协委员会议上,谢无量等一批学者作为特邀委员受到毛泽东主席的热情礼遇,毛主席和谢无量的合影也在画报上大幅刊出。谢无量回川后很是得意:“平生曾获得两大领袖的礼貌优遇,早年是孙中山先生,晚年又和毛主席在一起,我感到自己非常幸运!”他又和朋友玩笑地说:“但是,毛主席问我写字学的谁人?我倒一时答对不出来。看来,今后真该要好好地专学一家了。”

 

  已经融会百家的谢无量先生,却以古稀之年戏说要从头再专学一家,我想,这不过是他在玩一次幽默罢了。
 

谢无量 

 

谢无量(1884~1964),四川乐至人。原名蒙,字大澄,号希范,后易名沉,字无量,别署啬庵。近代著名学者、诗人、书法家。1901年与李叔同、黄炎培等同入南洋公学。清末任成都存古学堂监督。民国初期在孙中山大本营任孙中山先生秘书长、参议长、黄埔军校教官等职。之后从事教育和著述,任国内多所大学教授。建国后,历任川西博物馆馆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央文史馆副馆长。在学术、诗文、书法方面都允为一代大家。

 

·END·
 

桑莲居艺术馆

赏书品画怡情性,鉴古知今识本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