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订阅号

收藏热线
0595-28252888
13489850000
 
 

桑莲居|陈敬聪:泉州古民居·鲤城区卷(上)

发布日期:2016-07-10      来源:《泉州古民居》      作者:陈敬聪       浏览次数:4537
核心提示:关键词:蔡清故居、吴氏大宗祠、杨阿苗故居、斗南陈氏华侨家族民居群
00-泉州古民居--封面 缩图

前言

 

泉州的历史文化底蕴十分深厚,现存的古村落和古民居仍然不计其数,这些闽南古代建筑构成了泉州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著名侨乡、台湾汉族同胞的祖籍地和东亚文化之都的重要文化内涵之一。同时,泉州的闽南古代建筑在中国南派建筑乃至世界建筑史上曾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其独特的营造技艺和建筑流程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东方美学色彩。

 

泉州的闽南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区域性强、传承脉络清晰、营造工艺精湛,并且在木作、石作、砖瓦和泥水作,在石雕、木雕、砖雕、灰塑、陶作、油漆、彩绘、安全工艺和家训诗文等方面自成体系。泉州闽南古代建筑大师们创造了多少惊艳世人的古建筑,这些举世瞩目的文化遗产给厚重的历史留下了多少鲜活的空间和生命,那一部部砖雕石刻的史书便是古代历史文化名城劳动人民智慧与才干的有力见证。

 

然而,泉州也和全国许多地方一样,现代文明的飞速进程,越来越显露出“此消彼长”的遗憾。一幢幢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筑就了千城一面的城市风貌,而那些见证历史沧桑,凝聚民族智慧的古建筑却渐渐濒临消失的危险,逐步淡出人们的视线,这是时代的进步,也是时代的悲哀;一些古代建筑精美的木雕石刻,正被现代盗贼洗劫;一些古民居,正因后人疏于管理,无人居住,正在倒塌荒废。我们呼吁,对闽南传统建筑文化遗产,包括这些古村落和古民居的保护,应用理智的态度去对待,拯救那些正在消失的古村落和古民居,肩负起历史的责任。

 

基于如此设想,编者用一年多时间,自驾车出行,行程5000多公里,跑遍了泉州12个县市区和台商投资区的100多个村庄和社区,深入民间了解和研究那些现存的古村落和古民居,用镜头记录下它们历经的辉煌和沧桑。

 

即将出版的大型摄影画册《泉州古民居》,选择了100多幢(群)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的古代名人故居、华侨民居和台胞民居进行拍摄和创作,以图解故事的形式,做到图片明晰,文字简练,图文并茂,结集成册。画册将努力勾起大家对先辈足迹和历史的回忆,引发海外华侨和台湾同胞对乡亲故土的眷念,焕起人们肩负起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责任,激发全社会努力去探寻典藏的历史,做到古为今用,开创新世纪泉州崭新的未来。

 

陈敬聪

2016年5月

 

鲤城区目录

 

 

蔡清故居|吴氏大宗祠|杨阿苗故居|斗南陈氏华侨家族民居群|王顺兴侨批局|老范志古大厝|三进士第|蔣氏华侨家族民居群|苏氏祖闾民居|黄宗汉故居|万正色故居|李贽故居

 

 

 

蔡清故居
No.01

 

 

  蔡清故居位于泉州市鲤城区开元街道孝感巷内,古代这里立有“孝感动天”大牌坊,纪念明朝进士朱鉴夫妇孝顺体弱多病母亲的故事,故称为孝感巷。孝感巷内有明代著名理学家蔡清故居,建于明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明隆庆四年改为祠。

 

孝感巷(明理学家蔡清故居)2013.5  (1) 缩图

孝感巷(明理学家蔡清故居)2013.5  (3) 缩图

孝感巷内的明理学家蔡清故居

 

  蔡清(公元1453—1508年),字介夫,号虚斋,明成化二十年中进士,以继承朱熹道统自命,著作甚丰。明弘治元年(公元1488年),蔡清被选授礼部祠祭司主事。吏部尚书王恕器重其学问渊深、操行高洁,奏改授吏部稽勋司主事,经常向他征询政务。蔡清趁此呈请振纪纲,并荐名士刘大夏等30余人入朝,王恕均予纳用。

 

  蔡清故居建于明正德年间,是一座典型的明清时期的民居,极富闽南特色,红色的墙砖包裹着一进一堂以及两厢对称的老宅。大堂正上方挂着一块牌匾,上书“文庄蔡公故宅”字样。大堂里供奉着蔡清像。

 

位于府文庙广场西侧的文庄蔡公祠1 缩图

位于府文庙广场西侧的文庄蔡公祠

 

  泉州市区还有另一座蔡清祠,座落在泉州府文庙广场西侧,明隆庆四年建。蔡清祠为三进、五开间、硬山顶、燕尾脊、穿斗式木构架,“出砖入石”式墙,系由门厅、两廊、大厅、后厅等部分组成。门口匾额上题有“文庄蔡公祠”字样,大厅上悬挂一方明万历六年(1578年)立的“昭代儒宗”大木匾,大厅内的金柱上悬挂一对木挂联:“启能引和静能生悟,仰以述古俯以信今”,大厅前端的东西墙上嵌有两方清乾隆五十五年十二月立的《重修文庄蔡公祠碑记》黑页岩石刻,一、二进间的天井中尚保存一株百年的老松。整座建筑恢宏壮观、堂皇典雅,并洋溢着古代的文化气息,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泉州府文庙的附属建筑之一。  

 

 

 

吴氏大宗祠(东观西台)
No.02

 

 

  吴氏大宗祠位于泉州市鲤城区涂门街南侧东观西台巷吴厝埕内,亦称“东观西台”。

 

东观西台

东观西台2
吴氏大宗祠“东观西台”

 

  吴氏大宗祠原是明万历十一年(公元1583年)吴龙征所建的。吴龙征,泉州人,登癸未进士,选翰林庶吉士,授监察御史,其官至东观侍读、西台御史。吴龙征在泉州古城内涂门街南所建的府第,便以其官衔命名,内有“东观”、“西台”匾额,大门外有石刻对联:“东观读书荣分雕锦,西台执法望重豸冠”,这就是其府第得名的由来。

 

东观西台巷吴氏大宗祠2013·12  (9)

东观西台巷吴氏大宗祠2013·12  (2)

吴氏大宗祠内景

 

  清光绪年间,吴龙征九世孙吴朝铨慨然以其府第之前三进改建为泉府五县吴氏大宗祠,历时五年。改建至第四年(公元1890年)时,晋江人吴鲁殿选恩科状元,为闽南吴氏千百年来的第一人,因而族人以为是改建大宗祠而龙脉复兴,即加快修建宗祠步伐,第五年落成,祠前立状元旗杆,泉府五县吴氏宗亲齐聚东观西台,隆重祭祀先祖。

 

东观西台巷吴氏大宗祠2013·12  (21)

东观西台巷吴氏大宗祠2013·12  (4)

清末状元吴鲁

 

  “东观西台”吴氏大宗祠历经四百多年的历史沧桑,目前仍保留着明清古建筑风格,具有历史、艺术、建筑科学和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的研究价值。

 

 

 

杨阿苗故居 
No.03

 

 

  杨阿苗故居位于泉州市鲤城区江南街道亭店社区。杨阿苗,名嘉种,菲律宾华侨,宅建于清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至宣统辛亥年(公元1911年)全部完工,历时18年,三进五开间,悬山式屋顶,东西两侧各有护厝一组。屋前大石埕围以三面砖墙,主体建筑前辟一大庭院,两侧的东西梢间与东西厢房之间又各自形成两个直向小巧的庭院,俗称“五梅花天井”。

 

鲤城杨阿苗故居 (1)

鲤城杨阿苗故居 (4)

鲤城江南街道杨阿苗故居

 

  杨阿苗故居不仅整座建筑显得美观大方,宽敞明亮,富有闽南民居的特色,而且以富丽堂皇的建筑雕刻出名,建筑细节中的雕刻、彩绘等也属于闽南建筑中的精品。房屋内外的墙上、檐下、壁间、柱头和门窗装饰着十分精美的木雕、砖雕、漆雕、灰雕和辉绿岩、花岗岩石雕。雕刻作品均采用透雕、浮雕和平雕手法,精雕细琢大量的珍禽异兽、花鸟游鱼、山水人物、三国故事、博古图案,厅堂壁垛摹刻唐代颜真卿、宋代苏轼、明代张瑞图、清代吴鲁等古代书画家的书法艺术作品。整座建筑富丽堂皇,在闽南民间建筑中并不多见。

 

 

鲤城杨阿苗故居 (5)
鲤城杨阿苗故居 (2)
鲤城杨阿苗故居 (6)
鲤城杨阿苗故居 (3)
富丽堂皇的建筑雕刻引人注目

 

 

 

 

斗南陈氏华侨家族民居群
No.04

 

 

  斗南陈氏华侨家族民居群位于泉州市鲤城区江南街道五星社区斗南糖埔,修建于清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

 

BII_4389 缩图

BII_4394 缩图
斗南陈氏华侨家族民居群

 

  四座欧式风格洋楼(九十九间)始建于1937年,俗称“四座楼”,由印尼华侨“信记有限公司”筹资,陈正宗主持兴建的。民居群是一处较大型的传统华侨民居聚落,其主要建筑外观风格为闽南古大厝,采用传统的红砖、白石和木结构,内部的木雕、石雕装饰十分细腻、精致。大厝旁联接着新式洋楼,其阁楼、巷道设置了一些防御性设施。这也是一处闽南建筑与南洋建筑相结合的中西合壁的典型建筑群。该古民居群占地近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近2400平方米,埕地近800平方米,花园占地近600平方米,是福建省优秀的近代建筑。

 

BII_4409 缩图

BII_4404 缩图
BII_4411 缩图

BII_4412 缩图
斗南陈氏华侨家族民居群

 

△ 文/图来源于陈敬聪编著《泉州古民居》

 

 

 

·END·
 

桑莲居艺术馆

赏书品画怡情性,鉴古知今识本真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