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订阅号

收藏热线
0595-28252888
18065388683
 
 

桑莲居|潘天寿:“造险”与“破险”(附:谈艺录)

发布日期:2016-09-29      来源:桑莲居艺术馆      作者:吴茀之 潘天寿       浏览次数:1141
核心提示:在风格上,与其不痛不痒、模棱两可,还不如走极端。

 

P2)DZ8TSG06%KZW]W6KJ2%X

潘天壽 縮圖

潘天寿(1897-1971年),原名天授,字大颐,号阿寿、雷婆头峰寿者。浙江宁海人。潘天寿精于写意花鸟、山水,偶作人物,兼工书法,尤擅指墨。画风沉雄奇险,苍古高华。其画大气磅礴,具有慑人的力量感和强烈的现代意识,与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并称为二十世纪“中国画四大家”。潘天寿历任国立艺专教授、校长, 浙江美术学院教授、院长,中国美协副主席、全国人大代表等职,一生著述丰富,对艺术思想、美术教育、画史画论、诗书篆刻等均有深入研究,并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迄今影响最大的中国画教学体系,被称为现代中国画教育的奠基人。

 

“造险”与“破险”

——潘天寿国画的艺术表现

文/ 吴茀之

 

  去冬我写过一篇潘天寿画集的序言,较全面地探索了潘老的国画特点和成就,感到其中最突出的一点是他善于运用“造险”与“破险”的构图手法。其实这手法不仅是用于构图上,还深深地贯串到作画的各个组成部分。潘笔的画所以能雄浑、奇特、磅礴、壮阔、富有独创性,给人以新鲜、惊异、振奋、向上的感受,都和他的“造险”与“破险”的艺术表现有着因果的关系。

 

  晋代顾恺之早就提出“迁想妙得”的创作原理,分明作画要善于设想,意在笔先,意高则高,意奇则奇,思路不凡者,其画亦不凡(当然技巧要跟得上思想)。潘老尝谓:学习要谦虚,作画要“自负”,要大胆,要憋着气抓住重点,从大处、高处、新奇处涉想。所贵取法乎上,而不是墨守成规,师古自缚。描绘自然,也要动中取势,变中见奇。平莫如水,遇危石则银花四溅,重莫如山,绕白云而通体皆灵。他最反对琐琐屑屑平平板板的作品,认为“文似看山不喜平”,作画也当这样;诗有别才别理,文有抑扬顿挫,画家也要有奇思别想和出神入化的艺术手腕。 

 

16[1]

潘天寿《江洲夜泊图轴》1954年作

 

  基于这样的创作思想。潘老乃相应地追求一种不平凡的艺术表现,我把它归纳为,“造险”“破险”四字诀。

 

  常见他在巨幅的方纸上,先大胆地写出一块见方的磐石,几乎填满了画面,这种以方合方的构图法,显得板实。容易扼塞画幅的气机,有如斗室内一榻横陈,很难布置他物,感到局促,仿佛自陷于险境之中,是为“造险”。但他胸有成竹,提笔在画之上下左右,视位置所宜,点缀一些闲花野草或鸟兽虫鱼,顿觉生气蓬勃,化板为奇,是为“破险”。如《雄视图》,以一上大下小之长方形巨石,突兀图中,石上再立双鹫,更显得上重下轻,造成一种“岌岌乎危哉”的险局。因而他就在图左山间引出一水,潺潺下注,使上下气脉贯通,增加了下部的重量,并使鹫有了注视的目标,居高临下,意气昂扬,既破了“险”,又点明了主题。 

 

《雄视图轴》1964年,生宣纸、设色、指墨 347.3×143cm

潘天寿《雄视图轴》1964年作

 

  “险”可分二种:一是有意造险,一是无意遇险,有意则“造”时已谋“破”之法,故心手相应,可得意中之妙;无意则须当机立断,临见妙裁,有时也可收意外之效。“造险”能使人惊,但如险到底,则又有“牺牲”之虞,唯能“破险”,便可绝处逢生,出其不意,夺险而出,乃以为奇,故功夫全在一“破”字。常言“大胆落墨,细心收抬”,潘老往往在“收拾”中做“破”的功夫,如画上感到极“闷”时,从旁稍加导引,气脉即可疏通,极“黑”时,间施亮色,整幅为之洞然;用墨以白守黑,重视对照。用笔纵以横破,横以纵破,纵横驰骋,不受羁勒,用色则取其意气所向,“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其妙处能得诸牝牡骊黄之外,并善以题字和印章来救危取势。画上题款,本有常位,潘老时或于常人不敢题处题之,上下左右,或多或少,并无定格,力求避熟,但又顾到全局气势,且能因题而相得益彰。画上印章一般比题字略小或相等,他却常大于题字,意在以朱印醒之,使画更有精神。一言以蔽之,即深得虚实消长之妙。

 

潘天寿(1897-1971) 春塘水暖图 原藏潘天寿纪念馆 縮圖

潘天寿《春塘水暖图》1961年作

 

  “破险”并非去掉原来的“险”,只是因“破”而使“险”的气势不倒,反而更有力地站着,故觉其奇。刘勰《文心雕龙》说“酌奇而不失其真”(真即贞,正也)。潘老“造险”“破险”,可谓深谙此理。“山穷水复疑无路”,似乎到此无路可通了;然而“柳暗花明又一村”,眼前却别有天地,使人胸襟为之一豁。读潘老的画,也有这种感受。试举一例略加说明:《梅月松石》,是一幅丈二的水墨指画,它的特点是平中见奇,左边松石,右边梅花,当中一轮明月高照,题材是常画的,构图略如“品”字,似亦甚平,平则易板;又因描写夜景,全图基调为黑色;“板”与“黑”正是“险”处,其破之法,关键在于“明月”与“行云”之巧妙,以水墨画之,自上横扫而下,一气呵成,使与松梅取得联系,与直干成了交叉。月开云路,有掩映运行之态,显得气韵极生动。以浓墨画老梅,干如铁铸,梅后衬云,以浓破淡,浓淡分明,并与前面峻嶒之松石,各具空间感。加以皓月当空。以白守黑,形成强烈的对照,构成“涛声破梦铁骨冷”,“风来云去月当头”的诗境。写出了夜深的静穆萧森之气,咄咄逼人。这幅画左松右梅,添月成三,而以月为主,月光一照,黑气尽散,化暗为明,衬以行云,元气淋漓。化板为活,化零为整,不题诗而诗意自浓,此应为潘老的指墨画中一幅杰出的作品。

 

潘天寿梅月松石图 縮圖

潘天寿《松石梅月图轴》1964年作

 

  艺术的天地是很广阔的,表现技法也是极多样的,即使是同一个人的创作,也有在统一基调上的不同变化。以潘老的作品论,有以雄奇古拙取胜,有以秀媚清丽见长。“造险”“破险”,因为独辟蹊径,自成一家法,我们学习他却不可徒袭其貌,乱用其法,而应师其那种孜孜求创,老而弥笃的精神,如不顾性情学养,执一而泥,则愈学愈远,不足与言创。

 

(原载《光明日报》1962年11月29日)

 

《秃头僧图》1932年

潘天寿《秃头僧图》1932年作

 

潘天寿 谈艺录

 

一 艺术与人生

 

高尚之艺术,能使人心感悟而渐进于至真、至善、至美之境地;美育,为人类精神自我完成之重要一端。 

——论画残稿 

 

艺术原为安慰人类精神的至剂,其程度愈高,其意义愈深,其效能亦愈宏大。艺术以最纯静的,至高、至深、至优美、至奥妙的美之情趣,引人入胜地引导人类之品性道德达到最高点,而入艺术极乐之天国。蔡孑民先生主张以美育代宗教,亦就是这个意思。 

——1949年,关于“国画与诗” 

 

中国画向来重气韵、重意境、重格调,同中国的诗一样,靠的是胸襟、学问、修养。如果读者看了一幅画,读了一首诗,亦能在胸襟、学养上有所提高和收获,这就起了很好的作用。好的画,好的诗,可以使人超脱名利欲望的束缚。 

——1963年,对来访学生语

 

二 艺术之民族性

 

一民族之艺术,即为一民族精神之结晶。故振兴民族艺术,与振兴民族精神有密切关系。 

——《听天阁画谈随笔》 

 

每一个国家民族,应有自己独立的文艺,以为国家民族的光辉。民族绘画的发展,对培养民族独立、民族自尊的高尚观念,是有重要意义的。 

——1959年,《谈谈祖国目前的国画情况》 

 

艺术这个东西要有不同的,不要去强求相同。各民族、各地域的作家创作出来的东西有不同的风格、形式、气魄,这是好的。如果都相同起来,那不是艺术,而像机器生产。当然,艺术大的原则还是同的,但不同民族,不同凭作家的表现有所不同。不同就是它的成就。 

——1965年,在浙江美术学院附中作中国画讲座 

 

潘天寿《新放图轴》1963年,生宣纸、设色指墨 60×53.3cm
潘天寿《新放图轴》1963年作

 

三 继承与变化

 

凡事有常必有变:常,承也;变,革也。承易而革难。然常从非常来,变从有常起;非一朝一夕偶然得之。故历代出人头地之画家,每寥若晨星耳。 

——《听天阁画谈随笔》 

 

笔墨技法,既然是我们民族绘画艺术的特点为,这种技法,既然是多少年代、多少画家的创作经验积累起来的,因此我们就须重视它,很好地研究它、整理它,将它继承下来。不要没有经过分析就轻率地去抹煞和否定它。 

——1955年,在文艺思想讨论会上的发言提纲 

 

出新,也就是要有时代性。同时,画家必须有自己的个性、风格、特点。因绘画是思想意识的反映,它表达作者一定的思想感情,有的画明显,有的画不明显,但总之是有感情的。既要有时代性,又要有个性。 

——1963年,在泰安谈中国画问题 

 

潘天寿《青绿山水图轴》1962年,高丽纸、重彩 69×54cm
潘天寿《青绿山水图轴》1962年作

 

四 造化与心源

 

有万物,无画人,则画无从生;有画人,无万物,则画无从有;故实物非绘画,摄影非绘画,盲子不能为画人。 

——《听天阁画谈随笔》 

 

荒村古渡,断涧寒流,怪岩丑树,一峦半岭,高低上下,欹斜正侧,无处不是诗材,亦无处不是画材。穷乡绝壑,篱落水边,幽花杂卉,乱石丛篁,随风摇曳,无处不是诗意,亦无处不是画意。有待慧眼慧心人随意拾取之耳。“空山无人,水流花开”。惟诗人而兼画家,能得个中至致。 

——《听天阁画谈随笔》 

 

绘画之组成,不外乎造化、意识、技法三者,能掌握三者,运用自如,便是一时代之大作手。 

——论画残稿 

 

 

五 人品与画品

 

有至大、至刚、至中、至正之气,蕴蓄于胸中,为学必尽其极,为事必得其全,旁及艺事,不求工而自能登峰造极。 

——《听天阁画谈随笔》 

 

艺术品,为作者全人格之反映。无特殊之天才,高尚之品格,深湛之学问,广远之见闻,刻苦之经验,决难得有不凡之贡献。故画人满街走,而特殊作者,百数十年中,每仅几人而已。 

——论画残稿 

 

美情与利欲相背而不相容。去利欲愈远,离美情愈近;名利权欲愈炽,则去美情愈远矣。惟纯(真)坦荡之人,方能入美之至境。 

——论画残稿 

 

《鱼乐图轴》1962年,生宣纸、水墨、指墨 108×57.5cm
潘天寿《鱼乐图轴》1962年作

 

六 风格、独创

 

画画不要平,要有倾向性。 

——对学生语

 

在风格上,与其不痛不痒、模棱两可,还不如走极端。 

——1962年春,对来访者语 

 

谁有创造,谁就能在历史上占一席之地;谁没有创造,谁就会被历史淘汰,所以,你们不要以学像我为满足。 

——20世纪40年代,对学生语 

 

 

七 气骨、境界

 

画人胸中生生郁勃之精神灵感,融会自然之形神,激发流(行)于运思挥毫之间者,气韵是也。 

——论画残稿 

 

落笔须有刚正之骨,浩然之气,辅以广博之学养,高远之神思,方可具正法眼,入上乘禅;若少气骨、欠修养,虽特技巧思,偏才捷径,而成新格,终非大家气象。 

——论画残稿 

 

艺术之高下,终在境界。 

境界层上,一步一重天。虽咫尺之隔,往往辛苦一世,未必梦见。 

 

——论画残稿  

 

潘天寿《水墨山水图轴》1948年作
潘天寿《水墨山水图轴》1948年作

 

八 用笔

 

画事之用笔,起于一点,虽形体细小,须慎重从事,严肃下笔,使在画面上增一点不得,少一点不成,乃佳。 

——《听天阁画谈随笔》 

 

运笔应有天马腾空之意致,不知其起止之所在。运意应有老僧补衲之沉静,并一丝气息而无之。以静生动,以动致静,得矣。 

——《听天阁画谈随笔》 

 

笔不能离墨,离墨则无笔,墨不能离笔,离笔则无墨。故笔在才能墨在,墨在才能笔在,盖笔墨两者,相依则为用,相离则俱毁。 

——《听天阁画谈随笔》 

 

 

九 用墨

 

水墨画,能浓淡得体,黑白相用,干湿相成,则百彩骈臻,虽无色,胜于青黄朱紫矣。 

——《听天阁画谈随笔》 

 

用墨须能变化复杂,又不落碎、弱、平、浊。远视之,整体精神灿然豁人眼目者,可入堂奥。 

——论画残稿 

 

墨非水不醒,笔非运不透,醒则清而有神,运则化而无滞,二者不能偏废。 

——论画残稿 

 

潘天寿《映日图轴》1964年,生宣纸、设色 161.5×99cm
潘天寿《映日图轴》1964年作

 

十  用色

 

吾国绘画,笔为骨,墨为肉,色为饰。西子盛装,固美;淡装以至无饰,亦未尚不美。而此间风韵自别。 

——论画残稿

 

色易艳丽,不易古雅,墨易古雅,不易流俗,以墨配色,足以济用色之难。 

——《听天阁画谈随笔》 

 

天地间自然之色,画家用色之师也。然自然之色,非群众心源中之色也。故配红媲绿,出于群众之心手,亦出于画家之心手也,各有所爱好,各有所异样。 

——《听天阁画谈随笔》 

 

 

十一 布置

 

画之须重间架,犹人之树骨。骨立而体势可定,血肉地,神彩可生。 

——《溪山卧游录》眉批 

 

画须站得住。故不可不重布局结构,亦即取舍、虚实、主次、疏密、穿插、掩映、斜正、撑持、开合、呼应,等等原则。如孙武论兵;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要之,须得智勇之将,远虑深谋,统御全局耳。 

——1963年,致学生信 

 

一幅画布局的基本原则是:既要有变化,又要有规则,即在规则中求变化,在变化中求统一。 

——1961年,关于“中国画布局问题”的讲座

 

潘天寿《小亭枯树图轴》1961年,生宣纸、水墨 139.5×62cm
潘天寿《小亭枯树图轴》1961年作

 

图文资料源自潘天寿纪念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