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订阅号

收藏热线
0595-28252888
18065388683
 
 

桑莲居|吕三:剪韭共加餐

发布日期:2016-11-30      作者:吕三       浏览次数:1451
核心提示:你饿了吗?
 

吕家菜谱_缩图
△ 吕三手艺
 

傍晚,一家人路过菜市,绿油油的春韭已经上市,摆在摊里,煞是诱人,韭菜是儿子十分爱吃的,兴奋地嚷着给买了一斤,物价长得比韭菜还快,新出的韭菜已卖到3.5元一斤。

 

中国是韭菜原生地,至少在春秋时期已成人们喜食的菜蔬,“韭曰丰本。”(《礼记•曲礼》),“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诗•豳风•七月》)。它最初应是同杂草长在一起的,《山海经》曾这样提及:丹熏之山,其草多韭。大概最初被古人偶然吃到,因其味美而想随时享用,于是移植田亩,后来,便成了中国人几千年的重要蔬菜。

 

initpintu_副本
韭菜及韭菜花(图左源自老五)

 

我儿时的家在马冲口父亲工厂的宿舍里,两排青瓦房,墙是那种不能经猛力撞击的石灰竹篾糊成的,那时的小偷没有现在多,不结实的门上挂一个稍使大力也能拨出的小锁,倒也安然无事。房前闲着一大片平坝,旁边是两池永远都泛着渌波的堰塘。也不知是从哪一天哪一家开始,家家开始在各自门前种上庄稼,蔬菜,瓜果,豆荚,褐黄的土地一下子披上了绿油油的衣装。开垦种稼,给各家省下了买菜的开销,日子便过得稍感舒展。父亲说,留一小块向阳的平地种韭菜,于是,父亲不顾连日的劳累,翻土和沙,插苗浇灌,很快,整齐成行的韭菜在地里惹眼起来。韭菜在没种过庄稼的地里长得特别快,白天,父母上班去了,我就守在一旁看着它往上长,可它却一动不动,我折来一截小树枝,插在旁边,在树枝上划个齐着它的小痕,第二天,天刚亮,我爬起床就来到地里,一瞧,韭菜已冒过树枝上的划痕。终于,盼到韭菜长成的日子,父亲用锯皮磨成小刀,挨着地将韭菜割下,仅靠西两行就装了一簸箕,其余的留待下次再割。收割时,留下一小截在地里,浇灌粪水,任其继续生发,这样,想吃韭菜,随时都有。

 

蝼蛄_副本
蝼蛄(画为白石老人所绘) 

 

蝼蛄,这个常在白石老人画中出现的主角,是嗜吃韭菜的害虫,喜欢钻在土里将韭根咬断,看似好好的韭叶没多久就蔫了。因而,在地里捉蝼蛄成了我童年的乐事。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因为老杜的名句,韭菜在人们心目中愈加美好。在没有电冰箱的古代,吃肉不如现在方便,韭菜,便被奉为素中之荤,《随园食单》:韭,荤物也。韭菜,常被古人作为待客的佳味,剪韭待客,是文人间相交访晤的传统。潘天寿先生一生画了许多大画力作,常在我脑海浮现的却是那幅尺寸不大的指墨画《好友相晤图》, 夜雨新洗后的蕉下,久违的故友坐茶论道,却因了一句画上的题诗,“剪韭共加餐”,在我心深处荡起波澜。

 

潘天寿 松荫夜话图 1945年作

潘天寿 好友相晤图 1945年作

 

一到夏天,韭菜就抽出薹来,嫩脆清香的韭花,是素食中的佳馐。说起韭花,就想起杨凝式那件对后世影响很大的《韭花帖》,一千一百多年前的某个夏天,午睡醒来的杨凝式突然收到故友赠送的韭花,兴奋,感激,遂提笔写了一纸答谢信,这就是《韭花帖》。杨氏传世书法有四帖,《神仙起居法》的萧散,《卢鸿草堂十志图题跋》的雄奇,《夏热帖》的苍茫,皆能各臻其妙,不似现在的所谓书家,千幅一面,了无意思。或许是因为韭花那清雅素净的形神,《韭花帖》写得从容娴雅,以沉静、清净、简劲之境,深得后世一代又一代人的痴迷。

 

杨凝式 行楷《韭花帖》 墨迹麻纸本 26×28cm 罗振玉藏本杨凝式 行楷《韭花帖》罗振玉藏本

 

将韭菜以沙土掩埋,缺少阳光的韭叶发育不正常,便成韭黄,较之韭菜,韭黄更加鲜嫩,蜀南爱以之炒肉烧鱼。

 

乙酉盛夏,一家三口去爬峨眉山,将至洪椿坪,天色渐晚,遇雨,遂在山凹处的一农家宿下,主人院中有十几个花钵,葳蕤的绿叶覆满钵口,叶宽近寸,初以为是蒜苗,主人言,此为峨眉山独有的韭菜,近年退耕还林,只能植在花钵中。主人剪以炒肉,宽厚的韭叶嚼在口中,鲜美异常。这么宽的韭叶,这样的美味,若非亲历,绝不相信。东坡说,“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信然。

 

2008年3月20日晨起,乍兴,吕三漫记旧事

 

剪韭共加餐

 

吕家菜篮子  味道 印蜕    

 


 








午餐

逢人不说人间事,便是人间无事人

感恩生活

买菜煮饭3

买菜煮饭5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

DSC_8818-1 缩图

DSC_8817-1 缩图

白菜萝卜 2012年 33.5cm×44cm 缩图

卷心菜 2012年 33.5cm×44.5cm 缩图

 

 

吕三      

 

窗台小坐

坡子吕三,名斌,行三。

生于文革,长于市井。

仰视君子,羡慕小人。

胸无济世志,手乏缚鸡力。

喜新尤好古,性迂未敏求。

若问学历,小学五年,中学六年,如此而已。

 

 吕三相关 

 

观"蜀越墨缘"吕三书画展 · 不忙

吕三:我读王蒙

吕三:且说石涛

吕三:心灵的栖所——八大山人的山水和书法

吕三:一粟观心

我们的路——记三五瓜舟书画展

 

 

编辑说明

吕三老师供稿,桑莲居整理汇编。

转载请注明出处。

投稿信箱:225179747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