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订阅号

收藏热线
0595-28252888
18065388683
 
 

桑莲居|马远《踏歌图》:不醉不欢

发布日期:2016-12-20      来源:国图空间      编辑:st_xs2012       浏览次数:1110
核心提示:丰年人乐业,垅上踏歌行。

丰年人乐业,垅上踏歌行。


醉酒欢歌

方是他们的主旋律


 乐赏|马远《踏歌图》

 

[南宋] 马远《踏歌图》

絹本设色 192.5×111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踏歌图》是南宋画家马远的代表作,貌似山水画,实际却是风俗画。它的上半部描绘了仙境般的境界,下半部表现了南宋首都临安郊区农家“踏歌”的欢乐场景。完全不搭界的一雅一俗,很协调地统一在同一画面里。

 

《踏歌图》中景

 

  画面中间,画家以云雾把中景和近景隔开。云雾上面,峻峭的山峰直插天空,山间林木蓊郁。那在林中若隐若现的楼阁,是帝王都城的景色。 

 

若隐若现的楼阁

 

  云雾下面的近景,描绘了几个“踏歌”的农人,表现了快乐的农家生活场景。 

 

《踏歌图》近景 

 

  高高的田垄上,那四个农人全都醉意十足,举止有趣。

 

  那位柱拐杖的白胡子老汉,脚踩节奏,手舞足蹈,异常兴奋,还回头看着后面的人。

 

《踏歌图》中的白胡子老汉 

 

  中间那二个人,一个边踩节奏边拍手掌,后一个抓着前面的腰带亦步亦趋。最后面那个已经喝得昏头昏脑,仍没忘记挑上酒葫芦。

 

《踏歌图》中的农人

 

  而画面的近处,田垄的最左边,两个男女孩童回头瞪着惊异的眼睛,似乎在问:这些大人怎么啦?个个都这样滑稽可笑? 

 

《踏歌图》中的孩童 

 

  田垄那片长势茂盛的水稻,正提示着又一个丰年。这也许是那几个老农快乐“踏歌”的原因吧。

 

《踏歌图》中丰收的田野

 

  画家并没有去描绘乡间踏歌盛况的全貌,而是选取了左右两组互相呼应的六个人物,把踏歌欢乐的气氛表现得活灵活现,让人几乎可以听到来自村庄的歌声、笑声和节拍声。虽然几个人物在图中所占的位置很小,但却最为引人注目。 

 

  “踏歌”是中国南方乡间一个非常古老的习俗。村民们辛苦耕耘一年,终于迎来了丰收,于是全村的男女老幼,踏着节拍,边歌边舞,庆祝一年的耕耘有了收获。

 

歌舞庆丰收

 

  《踏歌图》的作者马远,出身于绘画世家,有“一门五代皆画手”之称。他是南宋画院中最受宫廷宠爱的职业画师,与李唐、刘松年、夏圭并称“南宋四大家”。 

 

  马远在绘画技法上富有独创性,他画山石的笔法用的是“斧劈皴”,即用侧峰平扫以表现山石坚硬的质感,而山石的形状一般都画得瘦削嶙峋。这一特点在《踏歌图》里得到充分的体现。

 

山石多用“斧劈皴

 

  构图上,马远常以局部取景,画景物之一角,其余大片留白,被人称为“马一角”。画树枝则以瘦硬线条向下斜拖,被人称为“拖枝马远”。这两个特点在《踏歌图》里也都有一定的表现。 

 

  这些技法运用到《踏歌图》里,画家营造了上下两组雅俗和谐的画面,蕴含了画的主题:在一片仙灵之气的清山秀水中,帝王安居宝座,天下太平,人民载歌载舞,生活幸福。一派歌舞升平、太平盛世的景象。 

 

宋宁宗赵扩题诗

 

  这一主题与南宋当时苟安一方、社会安定的实际情况相吻合,也很符合统治者的胃口。因此,宋宁宗赵扩把王安石的一首诗欣然抄录在画面上方: 

 

宿雨清矶甸,朝阳丽帝城。 

丰年人乐业,垅上踏歌行。

 

  这首诗点明了画的主题,也是宋朝皇帝对太平盛世的企盼。 


 

 

朕心甚慰

 

 

❖  画家 马  远

马远(约1140-约1225年后),南宋绘画大师,字遥父,号钦山,祖籍河中(今山西永济),生长在钱塘(今浙江杭州)。出身绘画世家,南宋光宗、宁宗两朝画院待诏。擅画山水、人物、花鸟,山水取法李唐,笔力劲利阔略,皴法硬朗,树叶常用夹叶,树干浓重,多横斜之态。楼阁界画精工,且加衬染。喜作边角小景,世称“马一角”。人物勾描自然,花鸟常以山水为景,情意相交,生趣盎然。与李唐、刘松年、夏圭并称“南宋四家”。存世作品有《踏歌图》《水图》《梅石溪凫图》《西园雅集图》等。


 

 

 

© 文章来源国图空间。桑莲居汇编,转载请注明。

点击关键词查看往期精彩

 

黄公望

倪 瓒王 蒙

宋 绶弘 仁髡 残

梁 楷范 宽徐 渭

 

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