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刻字情缘
何群山
小时候,对书法没有太多的认识,感觉谁写得好看就学谁。当时小学二年级都有上毛笔课,每个学生自己带好毛笔、砚台、纸,老师就在星期三下午第二节教(每个礼拜有一堂课),我是教语文的班主任林老师教的,第三节要开班会,所以也成了练字会。要说我对书法有感情,可能就是那个时候播下这一点种子的吧。
小时候春节都在家里过,过年要贴春联,东美有祖屋,每年春节我家都要比别人多贴几幅春联,我的寒假就有两个特殊的作业,就是春联描金与做元宵圆(汤圆)。以前春联都是手写的,为了好看就要在字画的边缘描金。东美的古厝很大,门窗多,我的整个寒假都在描金,别的同学都在玩。小学二年级的我,那时就接触了化工知识,学习用松节油调金粉、用毛笔描金。描金的笔法很讲究,什么地方转折,什么地方提按,哪个地方要一笔带过,哪个地方要停顿,容不得半点马虎。就这样,不知不觉便把寒假用光了。那时心里很抵触,不知父亲是培养我的书法兴趣,还是故意要省点我过年的烟花钱。
随着年纪大了,隔壁的大哥老鹅经常来家里蹭电灯。当时的东美村不是每个家都有电灯的,老鹅写了一手好字,我会不自觉地模仿他,所以在东美村的同龄人中,我的字是比较好的。再后面就有点兴趣了,到了初中,班级里有一个我学习的对象,他父亲是个老国画家。有一次,他写一个成为的“为”字,是用书法的行书繁体写的,那种线条的穿插、转折、疏密,搭配得非常漂亮,当时就把我吸引住了,以后我都经常往他们家跑。到后来才知道,他嫂嫂是泉州师院书法教授黄鸿琼呢!
随着年纪的增长,学业的要求越来越高,练习书法就少了。到了大学,偶尔在宿舍写两个字自娱自乐,仅此而已,没有刻意去练习书法。
大学毕业第二年,刚好是邓小平南巡,全国从商热情无限高涨,我也跃跃欲试。就在这年,我开了泉州第一家超市“兰花手超市”。由于对书法的热情,我请了以前五中的语文老师康细民帮我题写“兰花手超市”这个牌匾。同年十月,在泉州晚报康细民、蔡芳本、郭培明、林水坤和杨国昕等五位老师的提议下,策划举办了泉州企业的春联下乡,并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功。
▲ 恍惚斋
再后来,我就南漂了。到了广州,随后就参加广东省闽南经济促进会(原广东省长梁灵光创办)。在促进会,偶遇了广东省美术家协会驻会副秘书长黄亦生,这次的偶遇撩起我童年、少年对书法的原觉,慢慢地就把生意放下了,专职学习书画。
说来也奇怪,或许是因为机缘吧,后来我又遇到了经营邵坦中写意画的陈劲翔。认识他,这让我更加坚定地要放弃生意,走上书画学习和探索的道路了。
由于对书法有一定的认识,所以一开始就学习中国画。要在哪里学习,跟哪位老师学习,都非常小心,因为第一口奶很重要。
在我小心翼翼从事这条艰辛的学习之旅时,吴尚源老师出现了。这是冥冥之中的安排,还是偶遇呢?他告诉我说,“你可以去学习于少平老师的传统山水画技法,他对传统山水画的理解比较全面,传统功力深厚。”我就这样一路下来了,先是师从于少平,同年三月,向中央美术学院张立辰教授学习花鸟画,接着又向张旭光学习书法章草。再后来,又向中国美院研究生导师王雄飞、俞旅葵夫妇学习岩彩画;我不是全日制研究生,但他们却愿意倾囊相授,教的画要掌握的理论都是以研究生的标准来要求我的。我因此是幸运的,也更加珍惜和用心学习。平时有空了,就与吴尚源老师出去写生,不知不觉坚持了两年。不久前,又在泉州小舟画室更加深入地学习素描、速写、色彩。
人到了一定年纪就会想很多了,我学的这些都是别人的,不是自己的。很多人都是在重复别人的东西,没有创新,朋友分享说,“那都是无用功,要做就要做能够留在美术史上的艺术家。”这句话,对我触动很深。
▲ 残

▲ 断
其实,中国很多古老的艺术形式迄今已非常完善,再要有所突破已经很难了。用谐趣的话来说,古人已经把中国写意画的大小门,包括后门都堵起来了;到清末民初,齐白石、黄宾虹、林风眠又把大写意画发辉到极致,因此中国写意画的窗子也堵上了;中国写意画走到现代、当代时,连狗洞、排水沟都让一些画家给堵上了,如:徐悲鸿、张大千、关良、韩愈、陈志学、田黎明等,他们对西方艺术形式或改造,或融合,或借鉴,或套用,各路神仙可谓尽显神通而成自家面目。那么,我的艺术之门,在哪里呢?
带着这样的心情一路学习,一路勤勤恳恳地向有一技之长的艺术家们取经。别人好像是越学越厉害,越学路越宽,越学名气越大,而我却愈加迷茫,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迷茫的时候,我的脑海里常常跳跃出这样一个问题:中国古老的艺术形式怎样与我们现在的生活环境相结合,从而体现当代人的语境和诉求呢?时下,太多中国的艺术形式没有用来表达当代人的心声了,而是又去画梅兰竹菊,去画鹤,画黄山的迎客松,乃至树洞里传说的松鼠。现代人很多都在画这些,正如一个朋友义愤填膺时说的那样,“我他妈的,半年都没看过一只鸡在地上走,从来没在生活里看到一只松鼠,更不要说看到仙鹤和黄山的迎客松了!没见过的东西,画出来要怎么感动人,有的只是程序化!那些画出来的都是垃圾,都污染环境,最好抓去枪毙了。”想想,或许过激,却也不无道理。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也走了很多地方,一次偶然的机会看到刻字艺术,便深深地被吸引住了。刻字艺术,既是古老的又是非常年轻的。年轻,因为它被尘封得太久,在当下的中国被关注才二三十年;而古老,可追溯到上古时代,是来源于我们最早的文字,如甲骨文、青铜器的铭文,它能传达出古朴、浑厚、天真、烂漫、老辣等方面的奇趣,老辣也是碑版摩崖石刻的气息,因此我喜欢上它了。
当看到刻字艺术形式时,我真是欣喜若狂,有个声音好像在告诉我,我已经找到了中国古老艺术形式在当代的突破口了。
刻字艺术,在我看来,它集中国古老艺术形式于一身,又兼容西方大部分艺术形式,是中西方艺术形式的真正大碰撞与大融合。它涵盖书法、中国画、篆刻、雕刻、印刷雕版术、拓印术、石刻碑版、摩崖、皮影、剪纸艺术,也包含西学中的色彩构成、版画、雕塑、空间构成、抽象等艺术形式美。它的艺术形式多样化,使它能够走出中国面向世界,可以与国外的当代艺术相媲美。更重要的是,刻字艺术是最能体现我现阶段心性的艺术形式,因此它深深吸引着我义无反顾地往前走。
很多人对刻字艺术或许有误解,以为就是刻牌匾。真正的刻字艺术,绝不是简单地写几个字,然后找一块木板刻划几下就可以的,它必须具备深厚的古文字学功力,我的老师王步强(汉语言文字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中书协终审委员会委员)就是文字学专家。
传统刻字一般都是帮人家刻牌匾,采取凹痕刻字,一般刻楷书、行书与隶书。当代刻字艺术使用金文、甲骨文、小篆或者简箔书的字体来刻制,因此要求创作者具备一定的古文字学知识,并精通书法。在刻每一幅字之前,首先要把表达的内容用金文或小篆写在宣纸上,然后在木板上通过穿插、叠加、空间的经营,要考虑到整体章法、字法、笔画疏密、粗细长短,再用圆刀和方刀等刀法表现出书写文字的书写性(圆刀对应书法的圆笔,方刀对应书法方笔)。每一幅作品,最重要的是用刀法表现作品的诗境,使刀法具有具象所指又有意象能指。除了掌握这些技法外,刻字的拓也是一门学问,它就像我们现在看到古代书法字帖范本一样的拓稿,既要保证原稿墨迹的气韵生动,又要有碑版刀痕的气息,所以在我学习刻字艺术时,老师总会带我去学习一个月的佛像传拓、文字传拓、飞鸟走兽传拓。刻每一幅作品,可谓不易,又充满乐趣。
刻字艺术的学问博大精深,我一直在学习和探索的路上。
何群山
70后生人,祖籍福建省泉州市区人,中学教师。从小接触书法与传统绘画,先后跟学于:北京于少平老师传统山水画班、中央美术学院张立辰老师花鸟画班、中国书法家协会张旭光老师章草班,以及中国美术学院研究生导师王雄飞、俞旅葵夫妇岩彩画高研班,并师从中国书法家协会刻字委员会王步强老师,现任王步强刻字艺术馆研究员。
▼
配诗:吴文建
狸子/辑
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