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订阅号

收藏热线
0595-28252888
18065388683
 
 

桑莲居|林剑仆:在自己的山头唱自己的歌

发布日期:2016-07-25      来源:桑莲居      作者:秦岭雪       浏览次数:2769
核心提示:我们大可不必去探寻他画作中“深刻主题”,但可以充分领略他的温情、他的圆融自在、自得其乐。用一句俗话说,他是在自己的山头唱自己的歌。

 

林剑仆(赵剑王翻拍自《林剑仆国画集》) 缩图

秦岭雪 裁

 

浮桥往来

 

 

  六十年代未闲废,常约几位友好往浮桥一带散心。斯时,浮桥尚未开发,只是一个附郭的小镇。而街后就是农村,果园菜地、牛鸣鸡啼。自安永德山区奔腾数百里的晋江就从这里冲向平原汹涌出海。春潮夜涨,颇有“潮平两岸阔”“月涌大江流”的气势。秋日芦花劲放,斜阳下一脉清流、几点渔帆,古老石桥上行脚匆匆,远处农家炊烟渐起,又别具一种萧疏意味。不消说,此种春秋佳景是很令失意的半吊子文人陶醉的。再来,就是浮桥镇的小食,未受洋菜、港菜、京菜、蜀菜、沪菜污染的地道闽南风味、肉粽鱼丸春卷卤肉壶仔饭,比之当今海峡彼岸人士津津乐道的美食实实在在有过之而无不及。记得一位早年从南洋归国的前辈画家常常坐着三轮车颠簸五六里地来一间名为“竹下”的小店饱醉一番,又复哼着南曲颠簸回城,足见“竹下”风味是何等魅力。

 

  也许是因为偏安一偶,变幻的时光不由自主在这里放缓了脚步,又或许是因为城乡结合,农家的质朴敦厚本份老实还渗透散发在小镇的日常生活中,甚至体现在他们巧手制作的小点上面。这种本份、这种厚重也同样令我们几个血脉尚未更张的河洛人陶醉。那时,我正学习篆刻,就不客气地风雅起来。刻了一对二寸过外的石章,文曰:浮桥往来,竹下食客。我的这一段为时不算短暂的闲散也刀刻石凿一般铸在我的脑海里。

 

沈从文先生坐像

林剑仆《沈从文先生坐像》

 

  招呼我和几位文友“浮桥往来”的是林家兄弟。既是东道,也当导游,还兼游泳钓鱼的教练。哥哥是一位历尽坎坷的知识分子,当过小学教导主任,斥退后打散工糊口。淹博练达,能说会道,尤多才艺,文章对联,书法绘画,雕刻油漆,都有一手,是旧时农村社会生活中很吃重的角色。剑仆是老么,我浪迹浮桥的时候,他只有十余岁,似乎已辍学,跟着哥哥打工,做下手,同时自学书画。楷书斩截遒劲,已堪上榜;有时喜作狂草,写毛泽东诗词,略见夸张;而一手白描圆活秀劲,有老成之态,得到不少朋友赞誉。显然,这种书法美、线条美来源于日常的劳作,来源于不厌其烦而又无可奈何的艰苦锻炼。剑仆这方面的经历和齐白石有某些相似之处,都是从工艺入门,打下坚实的笔墨基础,而后因缘际会,突飞猛进,登上艺术的殿堂。中国的书画、篆刻、戏曲、器乐、诸种艺术,在学习的初级阶段,工艺占极大的比重,过了这一关,才能谈艺术,否则只是哼哼唧唧,涂涂抹抹。剑仆寡言,更不喜标榜,前些天在他家中陪我看画,反反复复只强调“笔墨”两字,似乎没有别的语汇。后来,他的夫人萧蕙女士补充了一句:“只知道画、画、画,饭也不吃。”我想,正是这种执着,这种苦功夫造就了他画幅中深长的笔墨韵味。读剑仆的画,会深深的为他的有味的线条所牵引,渐入佳景。剑仆由书入画,书画并进,成名之后仍然孜孜矻矻苦练“龙门二十品”,尤其是“张黑女志”,以坚韧的线条入画,更添金石气概。当代艺坛,书家能画,多数几笔兰草一树寒梅,几曾见人物、花鸟、山水并驾齐驱蔚为大观?画家能臻书家水准者更属凤毛麟角,有一部分人甚至羞于题款以免献丑。古人云:书画同源。但当代某一些水墨画家似乎要用拙劣的书法,淋漓迷幻的色彩来证明书画不必同源。国画可以不用毛笔,刷子、喷枪大派用场,画固然是画,也不能说没有一点美感,但已失去了国画的独特韵致。剑仆坚持笔墨第一,尽管并非“创新”,但他的画是真正的国画。这也如同家乡的美点,保存了一些年久月深传统深厚的特色,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坚守着国画艺术的一方净土。

 

白石与良末 七十五与一岁

林剑仆《白石与良末》

 

  常在浮桥往来,也就结识了浮桥镇的一些不同凡俗的人物。有一位“浮桥鲁迅”者,崚嶒其形,兀傲其神,诗书满腹,愤世嫉俗,颇得剑仆敬重。三十年来,我经常听见剑仆提起。我私下猜度,这位“浮桥鲁迅”对于剑仆可能是一位“窃火者”,即在优秀文化遭受禁锢的年代,因为他的介绍、提供,剑仆读了一些书,接受了某些启蒙教育。还有我的一位老师和一位学友,都是“行为偏僻性乖张”的画家,在舆论一律的时代倡言徐悲鸿的“独持偏见一意孤行”。那位不幸早逝的同窗还有相当不错的美学素养,写过一些论文,艺术的视野十分开阔,而且还是绘画的多面手。另有一位从浙美归来的油画发烧友,其时正钟情于苏派油画,痴迷于那种从古典解放出来的轻倩洒脱的画风;而这位年轻人的艺术观念也相当新潮。当时,剑仆和他们都有密切的交往,很自然地在艺术观念和艺术取向上也就不能不受到一些影响。剑仆在艺术上不穷攀大师做亲戚,不依傍任何门户,坚持个性而且颇为自信,这一些和这几位师友如出一辙。

 

大大教授和小小研究生

林剑仆《大大教授与小小研究生》

 

  剑仆没有受过严格的专业训练,读书也是杂学旁收,未必有什么系统。因此,他脑子里也就没有多少理论框框、哲学思维以至理性的冷峻。我们大可不必去探寻他画作中“深刻主题”,但可以充分领略他的温情、他的圆融自在、自得其乐。用一句俗话说,他是在自己的山头唱自己的歌。因为职业的关系,剑仆长期以来耽于美术设计和舞台美术的制作,对艺术形式有特殊的敏感,他的画极具装饰和观赏价值。我认为,剑仆不是那种偏重开掘生活提炼主题的画家,一般来说,他不对现实进行直接的观照,拒绝写生式的描摹。他仿佛是一位手持彩练当空舞的设计师,象由心生,随手千变,通过色彩雅致、构图新颖的组合寄寓他对乡土和文化的关注,其中浮桥的诗化尤其动人。也许,这种创作个性更容易和现代艺术接轨。

  剑仆在知天命之年出版了他的第一本专集,全面展示了国画创作的丰硕成果。他的书法、他的油画、美术设计都有出色的成绩,同样值得介绍给知音和同道。全面评价这位泉南浮桥镇土生土长的书画艺术家非我所能胜任,仅籍卷首一点篇幅漫拾往事二三以志数十载的交谊,或许可为有心解读剑仆艺术者提供若干帮助。

 

秦岭雪

甲申秋日于香江


 

·秦岭雪,香港著名诗人、书法家、艺评家,1941年生于南安,1972年移居香港。著有《流星群》《明月无声》《情纵红尘》和《石桥品汇》等。现任中国书法家协会香港分会副主席、香港福建书法研究会常务副会长。

 

 

· 林剑仆,一九四九年生,福建泉州浮桥霞州人,从未进过艺术院校的书画自学者。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福建省画院特聘画师,泉州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一九八八年应邀访日、一九九五年访台、二00四年访金门、澳门作书画交流。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大展发表于多种报刊并被海内外爱好者与单位收藏。一九八二年应福州画院之邀于福州举办《蔡展龙、林剑仆国画展》,二00四年应福建省画院之邀于省画院举办《林剑仆书画展》,出版《林剑仆国画集》。

 

人物欣赏

 

 

杨绛先生像

林剑仆《杨绛先生像》

 

郑逸梅先生像

林剑仆《郑逸梅先生像》

 

丰子恺先生坐像

林剑仆《丰子恺先生坐像》

 

辜鸿铭先生像

林剑仆《辜鸿铭先生像》

 

贺友直先生像

林剑仆《贺友直先生像》

 

林风眠先生像

林剑仆《林风眠先生像》

 

林长民先生像

林剑仆《林长民先生像》

 

聂绀弩先生像

林剑仆《聂绀弩先生像》

 

秦咢生先生像

林剑仆《秦咢生先生像》

 

沈从文先生像

林剑仆《沈从文先生像》

 

夕照图

林剑仆《夕照图》

 

夏衍先生静思像 缩图

林剑仆《夏衍先生静思图》

 

于右任先生像

林剑仆《于右任先生像》

 

俞樾先生像

林剑仆《俞樾先生像》

 

郁达夫先生像

林剑仆《郁达夫先生像》

 

 

上期回顾 »

林剑仆:片言只语说习画

 

 

+

 

▪ 文章录自《林剑仆国画集》 

▪ 图片源自桑莲居(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