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订阅号

收藏热线
0595-28252888
18065388683
 
 

桑莲居|王家葵:近代书林品藻录(旷达)

发布日期:2017-03-19      作者:王家葵       浏览次数:2669
核心提示:王家葵《近代书林品藻录》之二十三:张之洞、杨守敬、樊增祥、赵藩、张謇。
undefined

近代书林品藻录

王家葵 著

 

节选
23 旷达

 

/

 

旷达


放旷洞达即是不拘束,此专指心灵境界,非言形迹表象。宋人书法崇尚意态,苏黄米个性张扬,字势结构刻意不与古人雷同,后之学者但求形似,转失本意。《诗品》以把酒行乐为旷达,此固然不错,然上一世纪国事多艰,仁人君子恒怀千岁忧,少旷达之人,则无旷达之书,此所以张香涛五人学宋仅得形似,是宜给予一分了解之同情者。

 

 

张之洞(1837-1909)

 

 

  讨论历史,近事较古事尤难评说。晚清政局变数极多,由康梁之戊戌发展至孙黄之辛亥,若干偶然酿成革命,官方学术对张香涛别有看法,私意则喜欢其务实稳健改良主张。政治略过不提,径论其书法。

 

张之洞尺牍 副本
23-1-1张之洞行书苏诗a
张之洞 尺牍、行书苏轼诗

 

  苏书结构非佳,字形尤拙,其胜处乃在气息之高逸超迈,不在笔墨之精致绝伦也。所谓“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最是由衷之语。世人往往爱其诗文,重其人品,遂兼美其书法。依审美而论,此一美丑往往随审美者对创作者之情感变化而升降。苏以后无人有苏之胸襟怀抱,故苏以后无人能传苏之书法。弟苏辙,子苏过、苏迈尚仅能得其形似,更何况明代之吴原博,清代之张香涛。世人对张香涛政治主张好恶不同,遂影响其书法评骘。张冷僧一味揄扬,其《论书绝句》云:“忘却平原专法苏,笔如卧帚墨如猪。近来只有南皮老,韵秀神清善学书。”自注:“学苏之病,笔软墨浮,几成通弊,惟文襄精神在苏,而气韵自足,近世无他人矣。”马宗霍则苛贬之云:“文襄喜用侧笔,力能刷纸,虽法东坡,然有其横肆,无其敦和,殊未成家也。”论书固然见仁见智,反差如此之大则为少见。张香涛恋慕东坡之为人,乃刻意效法其字体,平昔亦喜写苏诗赠人,然张固然未曾以书家自鸣者。彼尝告张幼樵,书法当以丰润求之,结体求丰,用笔求润。其书法较之寻常学苏者,亦不过稍多丰润而已。

 

  香涛督鄂在光绪十六年,又两年,黄冈令杨寿昌拟刻《景苏园帖》,邀杨惺吾主持其事,号称近世集苏之冠,媲美《西楼》,凌跨《晚香》。按此大约献媚于张之“形象工程”,次年帖成,真伪羼杂,颇为识者诟病。《清稗类钞》云:“汉阳江上,黄鹤矶边,干禄冒进之流,稍能执笔,无不规仿苏体,而苏字集刻,亦于其时称极盛矣。”即影射此事。张之洞印章 缩图

 

赞曰:

论议清流本色,执柄方面儒臣。

参同法则中外,刻意区别主宾。

变法立宪革命,新政尚待新民。

23-1-2张之洞集兰亭联 副本

张之洞集兰亭联

 

 

杨守敬(1839-1915)

 

 

  杨惺吾携金石拓片万三千品东渡,碑体书风惊诧彼邦人士,渡边寒鸥《论书百绝》赞云:“赍来拓本万余通,复古思潮撼日东。鸣鹤噏霞开耳目,一新明治旧书风。”惺吾初履东瀛,日本文士松田雪珂、冈千仞、岩谷修、日下部东作,年齿皆长于杨,初尚轻之,接谈之次乃大为服膺,推崇不已,遂邀书坛教父之誉。

 

杨守敬跋西楼苏帖 副本

杨守敬跋西楼苏帖

 

23-2-5杨守敬隶书联 副本
杨守敬行书诗轴 副本
杨守敬 隶书联、行书诗轴

 

  杨惺吾于书学理论与创作实践皆非弱手,书论有《评碑记》、《评帖记》,晚年更将平生心得总结为《学书迩言》写付门人水野元直,持论中肯,碑帖不偏废,主张“合之两美,离之两伤”。己书周旋碑帖之间,篆隶不逾旧规矩,行楷颇开新格局。其书得力东坡处最多,而又杂糅魏碑之遒劲古茂以增魄力,“老罴当道,百兽震慑”正可形容其气势,比较同时代之吴苦铁、康长素、郑苏龛亦无惭色。所遗憾者,惺吾逝世稍早,光芒颇为吴、康、郑遮掩,其后幸有日人提倡,声誉转隆,至于其毕生自负之舆地、目录、金石学问,新编《杨守敬集》搜罗齐备,流传永久,可不泯灭矣。惺吾书法受益于文昌潘孺初,而孺初声名,虽有杨惺吾在日本大力鼓吹,中土始终未显,穷达有命,信不诬也。摭录惺吾跋潘孺初临郑文公碑文字以存史料:“潘孺初先生,广东文昌县人。以咸丰辛亥举人官户部主事,沈冥不与俗接,顾冷面热肠,遇有好学之士,奖借如不及,与达官贵人,则避之若浼。……守敬至今日略有论述,皆先生所指授也。先生雅好书法,自汉唐以来,无不临摹,执笔必双钩悬腕,虽小楷亦然。顾欿然不自足,每书讫,即反面复书之,既而弃之字簏,不以示人。惟守敬尝于簏中检存一二,有见之者,惊为绝作,以佳纸踵求,终拒不应。”杨守敬印章 副本

 

赞曰:

功夫曾到,寰宇贞珉。

疏理江水,指点要津。

搜罗古逸,影摹留真。

彼岸书道,最大勋臣。

23-2-4杨守敬篆书轴 副本

杨守敬篆书轴

 

 

樊增祥(1846-1931)

 

 

  “郁律蛟蛇四万篇,子孙无力任雕镌。彩云曲外寻余味,差抿卢仝月蚀贤。”此章行严论樊山绝句。谈论近代诗歌,不可以不涉及樊樊山,其生平以诗为茶饭,无日不作,无地不作,累积万首,被目为作诗机器。《光宣诗坛点将录》以天立星双枪将董平拟之,赞云:“英雄双枪将,风流万户侯。樊美人,殆若人之俦欤。”论云:“天琴老人诗,整密工丽,能取远韵。诗篇极富,合长庆、娄东为一手,晚年尤恣肆,亦犹风流双枪将有名于山东河朔间也。”论说樊樊山,则不可以不涉及其前后《彩云曲》。长歌纪赛金花事,前曲以“姑苏男子多美人,姑苏女子如琼英,水上桃花知性格,湖上秋藕比聪明”开篇,后曲以“古人诗贵达事情,事有阙遗须拾补,不然落溷退红花,白发摩登何足数”结局,效法吴梅村之《圆圆曲》,华艳凄恻,无惭诗史。

 

  樊山少时,精神颇受委屈,故毕生行止皆异常人,先后为琐事与李莼客、易实甫、李审言龃龉,然其于张香涛提携之恩终生未忘。既入民国,为缪艺风题广雅书局图,乃感慨于香涛旧句“旧人惟有樊山老”,题诗云:“广雅门中四十春,眼看桃李百般新。晚年似有临川悔,独许樊山是旧人。”昔人谓樊“生平恩怨两文襄”,即指樊父之见辱于左文襄,樊山之受知于张文襄也。

 

23-3-1樊增祥行书诗轴 副本
23-3-3樊增祥楷书对联 副本
樊增祥 行书诗轴、楷书对联

 

  樊山喜作香奁体,晚年专以声色寄情,樽前筵畔,绮红偎翠,京津女伶拜其门下者甚众,故时论呼“樊美人”而不名。樊山书法老成清癯与其诗作侧艳佻达颇不匹配。其书法固然受张香涛影响,亦用坡体,然骨多于肉,几成枯槁,此内心凄苦,难于掩饰者。樊增祥印章 副本

 

赞曰:

云门雅士,秉性疏狂。

得罪于左,被恩于张。

彩云新调,妙句锦章。

绮红偎翠,海内无双。

诗虽侧艳,书凛寒霜。

依稀透露,无限沧桑。

23-3-4樊增祥行书诗笺 副本

樊增祥行书诗笺

 

 

赵藩(1851-1927)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1950年代,毛泽东游成都武侯祠,至诸葛亮殿前见此联,称赏不已,谓治蜀治国同此一理,又询及作者生平,随行者皆不能应。联为赵藩撰书,藩白族,字樾村,一字介庵,晚号石禅老人,别署赵病翁,云南剑川向湖村人。光绪乙亥(1875)举于乡,游宦四川,历官酉阳知州,盐茶道、永宁道、按察使。清末樾村颇同情革命,1908年,同盟会员谢奉琦等谋叙府起义,事泄被捕,樾村竭力营救未果,因辞官归里。入民国赴广东列席政务会议,护法之役长军政府之交通部,乃悉心规划,提出西南铁路方案,力促南北议和。晚年回滇,创云南图书馆,尝集白香山句“专掌图书无忌地;闲寻山水自由身”榜门,以示志力著述,不复过问政治。光绪壬寅(1902),义和团、红灯教此起彼伏,清廷岌岌可危,岑春煊移节督川,岑一反前任怀柔政策,蜀中官民人心惶惶。樾村时官四川盐茶道,与岑有师生之谊,窃思一味霸悍非治蜀之道,遂为武候祠撰书此联,意在规岑。

 

23-4-3赵藩跋孟孝琚碑 副本
23-4-4赵藩跋钱沣墨迹 副本
赵藩 跋孟孝琚碑、跋钱沣墨迹

 

  赵樾村毕生致力于学,经史百家之书,旁及金石文字,无所不窥,尤留心滇蜀文献,晚年辑《云南丛书》205种多达1402卷。樾村书法有云南书家自钱南园以后第一人之誉,《中国书法大辞典》称其:“擅书法,初宗欧,继师颜、苏,于清代则融会钱沣、翁同龢而自成一家。”樾村由坡体而上溯颜书,颇得真颜不肥之妙,与钱南园形异而神同,较谭瓶斋之株守,略擅胜场。除武侯祠联外,昆明大观楼孙髯翁长联作颜体楷书,虽署云贵总督岑毓英之名,实樾村游幕时代笔。赵藩印章 副本

 

赞曰:

大厦倾颓文明断烂,穷竭儒墨道法手段。

攻心审时妙策筹算,遗憾当年未匡蜀汉。

俯仰今昔别生感叹,拟八字作赵先生赞。

病翁书翰,魁首滇爨。

赵藩行书四屏 副本

赵藩行书四屏

 

 

张謇(1853-1926)

 

 

  南通张啬庵以状元公作货殖郎,打破相沿千年之宦场格局,其影响中国社会之深远,近代史家早有定论。啬庵虽富有多金,而宅心仁厚,热心地方公益事业,王中秀编《近现代金石书画家润例》载啬庵鬻书启事六则,其中四条皆为捐施赈济之义卖。《申报》民十一年七月润例云:“南通前岁歉,去年灾,农饥商疲而金融滞,下走岁入大觳,而所负地方慈善公益之责,年费钜万,无可解除,亦无旁贷也。求助于人必无济,无已,惟求诸己。往者尝以慈善事一再鬻字,有例矣。鬻字犹劳工也,忽忽十余年,今政七十,宁复胜劳,然无如何。自登报日起,鬻字一月,任何人能助吾慈善公益事者,皆可以金钱使用吾之精力,不论所得多寡,限断一月,此一月内,定每日捐二小时于字,无一字不纳于鬻。”一月之内,索书者众,啬庵口占廿八字纪实云:“大热何尝困老夫,七旬千纸落江湖。墨池径寸蛟龙泽,满眼良苗济得无。”

 

张謇楷书倚锦楼石屏 副本

张謇楷书倚锦楼石屏

 

  光绪甲午张啬庵之轮元,翁松禅有赏拔之恩,《翁文恭日记》称其殿试卷“文气甚古,字亦雅,非常手也”。啬庵及第以后,乃放弃黝黑光亮之馆阁书体,由翁松禅而追摹何子贞、上溯刘石庵,有论云:“刘石庵折笔在字内,何绍基折笔在字外。”论书重学问轻技术,故于邓石如、包世臣师弟褒贬两重天。谓包安吴晚出独精绝,雄强洞达始平实,而邓山人匠气,少读书故。据《张謇日记》,啬庵以临池为日课,于唐碑用力最勤。除欧、褚外,潜心颜法,如郭家庙、臧怀恪、麻姑坛、告身、争座位等,皆临摹多遍,虽能形似,自作则嫌力弱未逮,大约陷身台阁太久,不能自拔之故,晚年退守苏黄,尚有意趣。张謇印章 副本

 

 

赞曰:

体用如何兼顾,踌躇文恭文襄。

休谈微言胜义,棉铁亦能兴邦。

父实业母教育,小举措大文章。

23-5-1张謇行书对联 副本
23-5-2张謇集兰亭联 副本
张謇 行书对联、集兰亭联

 

 

作者简介

 

 

 

undefined

 

王家葵 1966年8月生。字曼石,斋号玉吅,医学博士,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担任中国药学会药学史本草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四川省书法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中药与临床》杂志副主编。

 

潜习书法篆刻多年,尤擅章草。近年在中国艺术史领域亦发表多部著作。《近代书林品藻录》(山东画报,2009) 《近代印坛点将录》( 山东画报,2008)《玉雪双清》(重庆出版社,2011)《石头的心事》(新星,2011)《唐趙模集王羲之千字文考鉴》(中华书局,2016)《玉吅读碑》(四川文艺,2016)。 

 

主要学术著作:《陶弘景丛考》(齐鲁书社,2003)、《神农本草经研究》(北京科技,2001)、《真灵位业图校理》(中华书局,2013)《登真隐决辑校》(中华书局,2011)《救荒本草校释与研究》(中医古籍,2006)《中华医学文物图集》(四川人民,2001)《养性延命录校注》(中华书局,2014)等著作,论文若干。国家重点项目《中国道教科学技术史》医学篇作者(科学出版社,2011)

 

 

近代书林品藻录(二十四品)

 

01.雄浑 02.冲淡 03.纤秾 04.沉著

05.高古 06.典雅 07.洗炼 08.劲健

09.绮丽 10.自然 11.含蓄 12.豪放

13.精神 14.缜密 15.疏野 16.清奇

17.委曲 18.实境 19.悲慨 20.形容

21.超诣 22.飘逸 23.旷达 24.流动

 

©图文来自《近代书林品藻录》,王家葵先生供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