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订阅号

收藏热线
0595-28252888
18065388683
 
 
在线展览 » 林培养拓片题跋书法展
 

林培养拓片题跋书法展

发布日期:2015-05-13      浏览次数:26066

 
  林培养,1971年8月出生,泉州南安人。文化学者,收藏家,专注于金石学研究,现任教于南安五星中学。作品曾入展全国正书展等各级展览。曾获泉州市人民政府刺桐文艺奖。

近年来,林培养潜心拓片题跋,所作题跋典雅秀逸,形式多样,简明通畅,开合有度。著名学者鲁九喜曾盛赞其题跋为“浮嚣世界的一缕清风”。2014年,出版个人作品集《林培养拓片题跋书法集》。
 



关于拓片题跋的几点体会 

文/林培养

  题跋,就是写在书籍、书画、碑帖或拓片前后用来考证、鉴赏、记事、表情的文字,大概滥觞于魏晋到隋唐之际;到了两宋,书画题跋进入鼎盛时期;清代,随着金石考据的大兴,题跋的内容更为丰富。古代、近代很多的题跋,本身就可以当作美文来阅读,像后来人们辑录的《东坡题跋》等。到了当代,好象兴趣这个的人不是很多。(这里有多种因素,不好说)。我从2011年年底开始留心这方面的知识,并尝试着在金石拓片写些文字(姑且也叫题跋),虽然没有新发明,但在学习的过程中多少也算有点儿心得,写出来,请大家指教。

  (一)资料的准备。一拿到拓片,不要急着去题写,首先要进行相关资料的整理。拓片图文的释读、原器物或拓片的断代、相关的历史背景、前人或今人对该器物或相似器物的考评等等,都是我们可以留心的资料,而且越多越好。这就像是挣钱,挣的钱越多,以后花钱就越大方。资料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书籍。比如欧阳修的《集古录跋尾》,赵明诚的《金石录》,施蛰存的《北山金石录》、《陈介祺藏古拓本选编》、《长安汉镜》、《千甓亭古砖图释》等等(实在多,不一一列举了)。另一个是网络,现在网络这么发达,很多的PDF文件都可以网上下载。有心的朋友可以查找,一定有收获。

  (二)文字的整理。有了一定量的资料,我们就可以从自己的角度对这些资料进行取舍,然后或多或少的加上自己的见解,用文言文给它表达出来。如果说前期资料的准备是根本,那么现在的跋语就是枝叶了。虽然文言文对当代人来说比较难,但多看多读多背,我想写几句还算通顺的文言文该不是很难的事,尽量不用现代文,虽然也不算错,但为什么我们不努力点做得更好呢?

  (三)题跋的位置。题跋的位置不是一成不变的,有时要随着拓片的空白随机应变,但有一个原则:不要破坏整体的协调。北京金石界九喜老师的文章中说到:题跋的位置、佈局也有一条潜规则:不能喧宾夺主。附骥于拓本周围的题跋内容,无论如何都不该去抢读者的眼球,我想这也是对数千年前先民们留下来的文化遗产的一种敬畏。所以我的做法是把自己的题跋写在离拓片主体一定距离的地方,一来如九喜老师所言,突出拓片主体;二来万一写错了,把自己的文字裁了,拓片仍不失完整性。当然另纸题跋也是一个好办法,最起码比较稳妥,可以多次尝试。但一个问题,要找到跟拓片用纸相类的纸张不容易,而且如果没有后期的装裱合成一体,恐怕赏玩时也不是很方便。

  (四)其它问题。1、心态。题跋,就是跟古人或古物的一个对话,所以心态应该是谦恭的而不是张扬的。这点我觉得很重要,唯其如此,才能看到古物的的雅韵。2.用墨。拓片的用纸侧重于拓的角度比如纸的韧性,所以对书写者来说就增加了不确定性。我觉得用墨上可以浓些,免得渗化过多。我做法是:墨汁先倒进砚台,自然风干一会儿,然后再手工磨墨。也有用朱砂题跋的,但题墓志拓片可能好些,其他的有时会感觉比较艳,如果字又不太好,更为剌眼。3.书体。书体最好是正书,小行书、小楷书最好。尽量不要在拓片上龙飞凤舞。您就是看到好东西,手舞足蹈了,也要在退潮后题写。鲁迅先生谈做诗时说到:我以为情感正烈的时候,不宜做诗,否则锋芒太露,能将“诗美”杀掉。用它来说题跋也是很妥当的。

  在请教息见堂主人熊长云博士时,熊博士说,题跋基本是文史考据、书法、文采的全面上阵,且是短板效应。所以这只能靠时间用文火慢慢熬,急不了的。小伙伴们一起慢慢学吧。




金石情怀长伴月

  我至今无缘晤对伴月斋主人培养先生,但神交有时胜于面见,这是人所共知的,特别是在纷繁的当下。说“纷繁的当下”,并不全是贬义,资讯的快捷乃至爆炸,一方面使人无处容身不胜其扰,另一方面也可能帮助我们视通万里神游八极。我们两个泉州人(我籍贯为泉州治下的南安市),正是通过杜兄鹏飞先生所建的“清园艺友”微信群相识进而成为相知的。

  以这个相识相知过程作为背景,来看培养先生的题跋和书法艺术,恰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切入点。

  网络改变生态,电脑和手机终端把世界推向近现代以来已经门洞大开的文人书斋。30多年前,精印字帖稀如星,学书还多是师徒授受口手相传的事情;20年前,二玄社复制台北故宫名作以“下真迹一等”之誉震惊书界,书法有了若干正规院校教育及大规模展览活动;而现在,手机里随时可以看到放大若干倍的历代高清名作,书法甚至有了专业数字频道和一系列专业网站!原本二三好友商量之事,一步一步地演变成了展厅作秀、影视表演乃至网络炒作,难有清静之可得了。但网络上“遇见”的培养先生,却是意外。其头像印章一望即有超尘之气,朋友圈所发书作或者题跋亦然,使人不免有“大隐于网”的联想。微信交谈中知其身份为中学教师,我学书的引路人正是中学老师,因此倍增亲切。尤其他深自谦抑的聊聊数语,使我有穿越到30年前面对师尊之感。

  但交尚浅则言难深,于是各自忙碌。他几乎每日有金文习作公开,或临或创,都是笔墨精洁,字法端凝,清一色是秋水文章的超脱,而没有半点市井烟火的烦燥;技巧虽不能说已臻圆熟之境,而格局却已迫近容翁希白先生等名公。当此展厅为尚、做作横行之时,追求如此格调,使我原本已有的“大隐”印象,又加深了许多。

  数月后,培养先生寄来邮件,里面是各类拓片题跋数十种,命我评论。我一向视金石学为畏途,也因不愿为物所役而不喜欢收藏。初看之下,颇感为难。但不知不觉竟然逐篇逐字研读了一遍!

  何以如此?究其原因,除了之前建立的良好印象以及古物本身的魅力之外,吸引我的大约是如下三点。

  第一,极具匠心的整体布局。拓本种类繁多,形制各异,题跋是再创造过程,须充分考虑跋语乃至印鉴之间与原图的关系。从一定意义上说,这样的再创造,比独立创作一件书法作品难度更高,一旦布局不当,跋语不仅难以锦上添花,甚至可能破坏原拓本意境,变成佛头着粪。培养先生显然深谙题跋构图之奥义,且又必定经过精心推敲设计,故件件虚实相生、主次合宜、黑白入理,宛如天成。如《天保九年道邕造像记题跋》、《天保二年道成造像记题跋》、《叡妻成郡君题记及乾智题记题跋》等,跋语字体、分布乃至印鉴,都恰到好处,有增之嫌多、减之恨少的妙处。若非匠心独运,曷克臻此?!

  第二,极具见地的文辞组织。跋语内容的安排,最见学养与功力。各篇或梳释文字,或厘析图像,或考镜源流,或辨章学术,或通会书史,或详察时风,莫不言简意赅,言辞得体。足见培养先生博涉兼精,于一般社会史学、典章名物制度、文字书法沿革、图画雕刻源流等等,不仅积学颇深,而且已具只眼,故言之都能有物,非止于旧闻引述或者陈词溢美。如《西魏大统四年魏文显造像记题跋》:“此记字体略含行意,体势多变,如春风拂柳,妙趣生焉。”可谓妙善比拟。又如《惠庆造像记题跋》:“其书风萧散自如,点画极具劲伸之能事,所谓飞逸奇浑,分行疏宕,翩翩欲仙,以康南海是语论之,不亦宜乎?!其结字偶变常规,奇趣生焉。诚为东魏造像题记之上佳者。”有摹状、有引述、有判断,都很妥帖,可谓不移之论。凡此种种,都将裨益书坛,嘉惠学林。

  第三,极具风神的书法造诣。题跋所用字,主要是小楷。元明以后小楷,自吴门枝山、雅宜二公独尊太傅,代有传人,然多为其形貌所拘,未能师其所师、探本溯源。而培养先生的小楷,则以太傅为梯航,大力熔铸隶法与章草,偶兼行书之意,渊源纯在汉魏两晋,几无一笔轻涉唐宋以后习气。读其字,两京骨法、魏晋风神,甚至隐隐然有篆籀之韵,令人思绪自接六朝以上。可惜偶有笔误(如“餘”之作“余”、“製”之作“制”),虽为白璧微瑕,总是小小遗憾。

  以上任何一个方面,都已颇为难能,足以发古物之神光了。如果不是胸中有定慧、笔下纳风云,如何可能?!物与人似,生于天地之间,有幸有不幸,我深为这些拓片得遇赏音君子而感庆幸,也为培养先生得以畅怀古物而生欣羡。金石或非无知,情怀亦须有寄,正如朗月向物,欣然会意,则“大隐于网”的推测,虽尚不能确认,但想来应该是不中不远的吧。
(叶培贵,首都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书协学术委员)



  古意盎然,极妙。------评天平四年惠庆造像
(曹宝麟,暨南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书协学术委员)

  “集唐句奉贺闽伴月斋主人金石题跋展”
  其一、凄清金石揭天地(曹唐《小游仙诗》),留著人间伴月明(郑谷《读李白集》)。还拟山阴一乘兴(罗隐《寄崔庆孙》),菖蒲叶上见题名(张籍《山中酬人》)。
  其二、世上几时曾好古(李山甫《赠弹琴李处士》),南山有石合为铭(方干《与桐庐郑明府》)。不知来往留题客(伍乔《题西林寺水阁》),正是闽中越鸟声(欧阳詹《与林蕴同之蜀途次嘉陵江认得越鸟声呈林林亦闽中人也》)。
(王家葵,著名学者,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

  一年前,我学会了用微信;半年前,才学会了看“朋友圈”。大喜,日数小时沉浸其中,以致头晕目眩腰酸背痛。嗣后才知,有朋友信手转发,狮子老虎狗,根本看不及。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之生,看无涯之朋友圈,哪能不殆哉呢!所以,现在凡转发之什,用拇指一划拉,基本上就不看了。即使原创的微信,也大多只扫一眼题目而已——呵呵,朋友圈的朋友们,恕在下不恭了。
  然而,但有伴月斋林培养的微信,我只要见到,必点开细读。培养兄的微信,不论于微信还是于书法,皆一剂清凉散耳!培养兄的微信,多碑帖、瓦当拓片题跋作品。其题跋书作皆佳。书佳,多用蝇头小楷,或数百字,无一笔懈怠,这种平心静气,在如此浮躁的社会中,真是难得;作佳,金石学养丰厚,无虚语,读之增知识,且文辞雅宜洗炼,读之快心神。总其书其作,古厚浑穆,文字古、书体古,气象古,有君子之感。
  顾今日书坛,风风火火习碑者甚夥,知金石乎,知秦汉乎?博客微信中,似培养兄沉潜于学于书者,渐已多,是天不灭斯文耳!会祥谨识
(孟会祥,《书法导报》副总编辑、河南省书协编辑出版委员会副主任)

  培养兄近年来专注于古拓题跋,日积月累,渐成规模,实在是非常难得和了不起的。展读培养兄的题跋作品,典雅秀逸、清新怡人,或释读文字、或考据出处、或点议优劣、或随记心得,形式多样,简明通畅,开合有度。所有这些需要时间的磨砺,更需要一种平和安静的心态和孜孜以求、持之以恒的决心和毅力。当今时代,书法一方面获得人们的喜爱,进而得到复兴和繁荣。另一方面书法也被人为地附加上许许多多的寄托与渴求。追风逐潮、崇名尚利,投机取巧、好大喜功,浅尝即止、小富即安,固步自封、妄自称尊……凡此种种汇集成浮躁与喧嚣弥漫于书坛上下。培养兄能够自觉将自己屏蔽于浮躁与喧嚣之外,潜心学问,是他个人兴趣所致,也是他朴厚无华、勤奋务实精神的展现——具有这种精神的人,是应该获得尊重和钦佩的。   刘峥  2014.4.22于德州
(刘峥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副研究员,德州市书法家协会主席)

  培养兄多年来致力于小楷创作,涉猎多家,尤其对魏晋小楷钻研甚深,颇有自身风貌。近年来潜心于各种拓片的题跋,在他的创作室,看到了他的许多作品,题跋之难不只在书写层面,更难在对拓片的研究探索,是对古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培养认真探索,多方求教,在题跋上已经引起了众多名家的关注,为他的探索精神所感动,预祝他的书法艺术之路前程似锦,马上开花结硕果。     2014年4月11日郁民华于京城朴斋
(郁民华,中国石油书协副秘书长,河北省草书委员会委员)

  林培养兄近年用心于金石之学,买书读书不计成本,有兴趣而能勤奋,并且特别虚心,这样日积月累,几年下来可以说已经颇有研究了。他的书法早有名气,小楷书空灵安静,个性独具又规规矩矩,与时下流行的“展览体”不相瓜葛,这种字当然是很适于题跋的,不容忽视的是,多年写字的经验使他很善于经营位置,而题跋又特别讲究布局,可以说这是他特别的优势,加上他学中文出身,文学功底厚实,行文上做到文从字顺并非难事。近几年他陆续题了许多拓片,我从微博和微信上得以不断获读,感觉他愈发老练了,虽然他仍自谦为“写拓片”而不称“题跋”,但据说在圈子里已经颇有令名,常常有收藏家拿出藏品请他题字。   现在喜欢在金石拓片上题字的人越来越多,但拙眼看,能及格的寥寥。有的人对金石缺乏了解,也有的人把拓片当作花纸头,题起字来信马由缰,岂不知题跋不等同于所谓“艺术创作”,拓片也非蛮夫横汉耍刀弄枪之处。更多的人文字功夫欠缺,胡乱“之乎者也”,读其“题跋”总恨不得叫他舌头捋直了说话……如此种种,不胜列举。我想如果把林培养兄的题跋置诸其间,孰高孰下便不待多言了。九喜兄曾撰文评论他的题跋,赞为“浮嚣世界的一缕清风”,可谓十分贴切。我想现在纵然是 “群魔乱舞”,无知无畏,但有高山流水则必有知音,林兄当再加努力。
(止堂,北京)

  我与培养既是书友也是藏友,写字和收藏是彼此共同的爱好。不管是网上还是线下,一个短信或者一个电话,有感于一个作者或者一件作品,交流着各自的观点和看法。
  培养写字多作小楷,具体取法我并不详知,不过结体的横势和点画的沉厚,让人读来颇有些钟太傅的感觉。而章法茂密、笔致清简,亦与钟书有异曲同工之妙,其字里行间,洋溢着浓浓的隶意,乍观略显笨拙,实则精巧活泼,朴实里透出些许轻松俏皮。当代书坛小楷盛行,培养写得多多少少有些另类,不泥于法不失于法,注入自己的书写基因让人一望而知其作者,毕竟不容易。
  题跋难写不惟其字,更在撰文。真要读懂这一帧帧颇具神秘色彩的魏晋汉画,着实需要费些心力。跋文要的并不只是对于画像的解读,更在于作者由此生发而出的感想和思考。每每看到当代名家题跋或抄录古人、或以粗浅白话穿插之乎者也冒顶文言,便生书道不古之叹,这一点培养兄也深有同感。他说他正在通过查资料找线索,尝试着走进这些画像的世界,倾听来自远古的声音,用题跋把自己在这个世界里所看、所听、所想记录下来,告诉和自己一样喜欢书法、喜欢收藏的兄弟们。
  培养要我多提意见,我觉得还是应该更加关注题跋作品的整体性。即使只是简单地把画像作为书法创作的一种背景,也要在章法安排上因势赋形,让气息的贯连把题跋与背景浑然融为一体,让它们成为彼此的一部分。
  题跋作品的创作,展示的是作者在书法、文字、学养、审美等方方面面的综合实力,这一切都来不得一点急于求成和心浮气躁,需要耐住性子慢慢积累慢慢沉淀,而培养于此已初具规模,不仅难能可贵,也值得我们这些朋友们为之高兴和骄傲了!
(抱璞生,资深收藏家)

  与培养兄虽未谋面,一札钟王小楷,让我十年前即对其有了关注。习钟王笔法,常人只得其形,在高古格调的背后,不知其散淡空灵之意境。近日培养兄发来题拓图片十八张,在欣赏汉魏六朝造像及瓦当精美图文之际,对其题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愚以为培养兄深得钟王神韵,参以北碑笔法,揉和隶书和行草意趣,并有意拉开字与行的距离,使题拓显得简净、空灵。特别是所题内容,彰显了兄非凡的古文功底,其位置的安排,更是匠心独运,可谓字字珠机,妙趣连连,看似不经意的题拓,却深寓其超凡之禅心,谨为此记。
(彭洪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重庆市书法家协会理事)

  培风而起,宗晋帖唐书,濡化三千桃李。
  养气以生,跋秦砖汉瓦,蔚然一处人文。
(潘高鹏,中共南安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南安商报》副总编辑,南安市书协会长


 

联系我们  桑莲居 

收藏热线:0595-28252888 13489850000
展览接洽:15980409098(叶小姐)

地址:福建省泉州市东湖街华侨历史博物馆一楼 桑莲居艺术馆
指纹二维码


[收起]
 
林培养拓片题跋书法集
作者: 白谦慎
详情: 白谦慎题签
林培养拓片题跋书法集
作者: 刘文华
详情: 刘文华题签
北魏延昌二年比丘僧法慧造像
尺寸: 68×68cm
详情: 北魏延昌二年比丘僧法慧造像

此像为背龛式,主尊端坐其中,面部虽残而安祥依然可见。龛周复饰以双龙、忍冬、飞天、坐佛等,繁复有序。龛下为供养人像及姓名,首排居中着佛装者即为比丘僧法慧。两侧亦有供养人像与题记,曰:大魏延昌二年岁在癸巳十月壬(午)朔廿二日造。
岁次乙未孟春 培养记

此造像于公元一九九六年出土于陕西长武。
北魏景明元年毛阳造像
尺寸: 68×138cm
详情: 常为诸佛所护念 当净其意如虚空
唐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偈颂弘一法题集句

明元年毛阳造像,陕西长武所出。通高七十七厘米,宽三十七厘米。北魏造像以繁复为美,若主尊、胁侍、双龙、飞天、坐佛等集于一像而能精美有序,此像亦如此。惟主尊头部残泐,是为憾事,尚俟他日倩高手颖补之。龛下有供养人像及名,依稀可见:右男毛阳囗囗郭后进,左为女库白囗题记右为景明元年四月廿六日造。左为阳息为家口大小囗囗石像,亦有残泐,然以刀代笔,亦稚拙可爱。

时在乙未孟春 林培养观识
北魏始光三年佛背光造像
尺寸: 45×68cm
详情: 北魏始光三年佛背光造像,此像出于西安大雁塔附近,现藏于西安博物院。造像分四栏,以减地之法刻就。

造像题记为:始光三年,弟子赵忠信、公孙祖为施药善愿,造药师佛菩萨一塸、弥勒一生佛, 赵合家供奉。 岁乙未孟春 培养记
北魏正始元年造像
尺寸: 20×68cm
详情: 北魏正始元年造像出土于西安南郊。造像雄健朴厚,刀法明快,寓巧于拙。题记整齐中寓变化,方正中藏奇拙,别有风味在焉。康南海所谓:穷乡儿女造像,而骨血峻岩,拙厚中皆有异态,此之谓欤? 培养记
熹平石经(二)
尺寸: 68×68cm
详情: 释文:熹平石经亦名汉石经,东汉隶书石刻,起于熹平四年,讫于光和六年,凡历六年而成,所刻《易》、《书》、《诗》、《礼》、《春秋》、《公羊》、《论语》凡七经,立于太学门外,以为经籍之定本,以供后儒晚学取正焉。其正本修讹,功莫大焉。自是之后,遂有三体石经、唐开成石经等皆准熹平故事,踵而行之。惜自汉献帝初平元年董卓之乱,洛都文物多有摧残,太学石经亦废毁分用,大致颓落,至唐贞观初,己十不存一矣,迄于北宋,间有残片出土,近年复有新出,分藏于各公私藏家,偶见拓本流布。观此石,隶书方正平整,雍容典雅,恢宏如宫殿庙堂,可谓集汉隶之大成,流风所及至深且远。石经又传为蔡中郎所书,能不宝诸?余昔曾有诗云:诸经刻石自熹平,定本修讹集大成。兵火宏篇遗碎片,吉光依旧教人倾。培养记。
熹平石经(一)
尺寸: 68×68cm
详情: 释文:熹平石经残字。乙未仲春,培养。
熹平残片字犹新,恨煞当年龚自珍。集隶大成流泽远,古今之变作梁津。
熹平石经亦名汉石经,东汉隶书石刻,传为蔡中郎所书,结字方正平整,雍容典雅,视为汉隶正宗。
昔龚定庵集录古刻,引为恨事者三,其一为不生晋以前,不见熹平石经。晚近,地不爱宝,古刻屡出,吾辈眼福胜过定庵无数矣。时在乙未仲春,林培养记于伴月斋。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