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港区目录
土坑刘氏古民居群和刘百万旧居|小三房古民居群|出氏家庙与翰林第|樟脚古民居群|“合隆”古大厝|前黄土楼(黄素石楼)|涂楼侍卫府
涂岭镇樟脚村
樟脚古民居群位于泉州市泉港区涂岭镇涂岭镇樟脚村,形成于清代初年,距今已有2~300年的历史了。
据说村子里有一株年龄为700多年的大樟树,人爬到树上俯瞰,村子如在脚下一般,樟脚村因此得名。该村目前共有数十座古民居,大小不一,仍有住人。古民居所砌山石,形状不一,色彩鲜艳,古香古色,堪称一绝。山坡上一层层上下重叠、一幢幢首尾相连的“石头厝”,俨然是一座古城堡。走进这一片全是石头垒砌而成的房屋群里,历史的厚重感充盈在空气中。


古民居中最为堂皇、最具特色的应数“瑞峰楼”。“瑞峰楼”位居村子高处,有两层楼房,全用乱石块砌成,整幢楼房三面全石到顶,只在二楼正面墙上留三个小窗。大门构筑精美,由精雕的辉绿岩方块石垒成拱形大门。门楣上是雕有“瑞峰”字样的匾额,落款为“清嘉庆四年乙未中秋”字样。“瑞峰楼”底部墙宽一米,二层最窄处也有70多厘米。楼内两边上下各三个房间,后边是小厅,中间是一个大天井。这种构造,与闽西的土楼有点相似。
泉州市泉港区前黄镇前黄村有一座建于公元1911年的气势恢宏、建构别致的“合隆”古大厝,古大厝的主人黄汝碧(公元1880-1931年),名白玉,字汝碧,系近代著名慈善家。
这座“合隆”大厝坐北朝南,由东西两部分组成,共有36间房屋(包括楼房),占地1588.7平方米。东面前方是一道高大的围墙,从最东面的围墙大门进去,便踏上砖埕。紧挨围墙边有个“前花园”,曾聘花匠栽植玉兰、百合、玫瑰、琼花等,四时繁花似锦,焕彩流芳。砖埕的前面是红砖白石墙体、硬山式屋顶、燕尾翘脊的“二进五间张”的皇宫式大厝。檐沿下,白灰与彩瓷雕塑着众多的人物山水、花卉树木、飞禽走兽等,形象毕肖,情态动人,外面用透明玻璃框加以保护。踏上台阶,跨入大门,正中的大门两侧镌刻着近代著名书法家黄朝栋撰写的对联:“东平王格言为善最乐,司马光家训积德当先”,形象地概括了黄汝碧的处世为人。



黄素石楼
在泉州市泉港区前黄镇涂楼村的西南面,有一座雄伟奇特的古民居大楼——前黄土楼,这座大楼俗称“土楼”,又名“定楼”、“黄素石楼”,建于清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系黄素、黄堂官父子历时30多年建成的。



前黄土楼名为土楼,实际是全用方形条石砌成,就是上层糯米糖水灰混凝土,也只涂抹表面。楼内顶二层,用大方木梁柱隔为房间;每根屋檐边的大柱都是上下相连,两层只用一根,工艺高超。土楼高9.4米,长、宽各20.8米,为石构方形平顶四合式三层楼阁。楼内构房36间,楼外另建72间环屋,共108间正辅房屋,连庭院总长75.1米,宽73.5米,占地约5400平方米。总体结构主次有别,统率有序,恢宏壮观,形成一个取象“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的宏伟建筑群。
在泉州市泉港区前黄镇涂楼村黄素石楼的毗邻处,有一座建于清朝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的“二进五间张双护驾南接偏馆庭院”的皇宫式宏伟建筑群,名叫“侍卫府”。涂楼侍卫府主人黄正元(公元1844年—1906年),字抡卿,号舜廷,清朝同治癸酉科(公元1873年)武举人,光绪丁丑科(公元1877年)武进士,赏戴蓝翎御前侍卫,乾清门行走;诰授武翼都尉,诰封修职郎。



涂楼侍卫府
侍卫府坐东朝西,红砖白石墙体,硬山式顶,屋盖铺瓦筒,燕尾式屋脊高翘欲飞。前面有一个偌大的砖埕,两旁各置一个石砌的“竖旗杆座”。外面是一道高大的砖围墙……整座府宅气势恢宏,堂皇富丽,建筑别致。屋檐下,白灰绘彩雕塑着许许多多的山水人物、花卉树木、飞禽走兽等,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巧夺天工。凹入的大门两旁,用绿瓷棕砖等嵌镶出各种精美的麒麟呈祥、花鸟闹春等图案;大门顶端是浅黄底浮金字的“侍卫府”横匾,匾上的左下角,刻着蓝底红字的光绪皇玺印章。
“侍卫府”横额
“进士”匾额
穿过天井步入厅堂,只见厅前横梁上和厅后板壁顶端,悬挂着一个个“进士”、“选魁”、“武翼都尉”等匾额。厅堂、居室、偏馆,雕梁彩栋画壁,艳丽典雅,古色古香。宅院内的门、窗,变换着多种图案,方、圆、菱形等等,风韵独具,富有情趣。天井庭院,花盆尽植名兰奇花,四时溢彩飘香……所有这些,似乎正在向我们娓娓道来“侍卫府”主人那段不寻常身世、经历及其后裔的一些奇闻趣事。
▎文/图来源于陈敬聪编著《泉州古民居》
▎陈敬聪 1950年9月生,福建泉州人。第九届、十届泉州市政协副主席、泉州泉商发展促进会常务副会长、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英国皇家摄影协会会员、中国民俗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华文化促进会市长书画艺术中心理事、泉州市摄影家协会顾问。出版大型摄影画册《蟳埔女》、《激情农运》、《见证泉州》、《泉州老街巷》等。
泉州古民居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