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市目录
五店市古民居群|蔡家娇宅院|缺角进士衙|陈清机故居|吴鲁故居(钱头状元第)|李五古大厝|施氏大宗祠与施琅纪念馆|塘东古民居群
吴鲁(公元1845年-1912年),字肃堂,号且园,晚号老迟,又号白华庵主。清晋江池店钱头村人,清光绪十四年顺天乡试中举;光绪十六年殿试状元及第,授翰林编修,为福建科举时代最后一个状元。
吴鲁祖上所建“五间张”砖木混构的大厝
吴鲁故居位于晋江市池店乡钱头村,计有两处。一处是一座“五间张”砖木混构的大厝,为祖上所建。厝坐西朝东,红砖墙面,二进五开间布局,占地面积约有50平方米。房屋正前面大石埕,埕左右两侧树立花岗岩石旗杆夹,左旗杆夹现已毁。门前悬挂有一方木匾,镌有“状元第”鎏金大字;两旁硕大的木柱上有一对楹联曰:“瑞腾天马峰前至,人蹑金鳌顶上来”。走进大门为厅堂,最醒目的仍然是堂前这幅对联:“富贵无常处世勿忘贫贱,圣贤可学立身谨记读书”,继而为天井,再进则为大厅堂,厅堂高敞富丽,气派非凡;另一处为吴鲁于清光绪年间高中状元后所构筑。坐西朝东,砖木混构,红墙门面,三座大五间并排呈一字形,屋前有一大石埕,占地面积约有5000平方米。石埕右前方,有当年树立的花岗岩石旗杆夹。大门顶上悬挂“状元”金字木匾,落款书“光绪庚辰殿试第一甲第一名进士及第”。在大三落吴鲁故居的左排护厝,门额上镶嵌一方石匾,上书“东壁图书”字样。



吴鲁高中状元后所构筑的“三座大五间”
李五雕像
李五生于明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字俊育,号自然,晋江市池店镇池店村人。李五的父亲李敬斋据族谱小传介绍也是“无赫赫之闻……”,不是富有的。李敬斋生有五子,第五子为俊育,李俊育排行第五,俗称李五。李家的发迹是从李五开始的,晋江人一直流传着“富得像李五”的说法,可以想象,550多年前,李五一定是非常富有的。据说,由于李五生意繁忙,后来还修建洛阳桥,建祠堂,筑桥修路,盖学校,修水利等,来不及建自己的豪宅,是他的三儿媳秦氏依李五之意,在明弘治年间,开始修建李家大宅。
李五古大厝,俗称“九落大厝”。原来它是三进三落,所以称“九落”,其主体建筑是9个大厅和九个天井,后面还有略小的大厅和天井各三个,有双护厝的小天井6个。同排大厅口有步廊相通,前后落有通道,构成九个大厅相通,连为一体,面积6036平方米。加上埕外的花园、菜地、水井、水池等附属建筑设施,总面积就更大了,面积近10亩。现在,李五故居己破落不堪,今后裔正在规划设计重修李五故居,期望重振“九落大厝”雄姿。




李五故居
施氏大宗祠位于晋江市龙湖镇南浔村衙口街,建于明崇祯十三年的汉族祠堂建筑,属于汉民族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清初迁界时毁。施琅统一台湾后,于清康熙二十六年重建,并亲撰《建祠告成碑文》,现仍嵌于祠堂上。施氏大宗祠结构为五开间三进带护厝,坐北朝南,前设石庭,后附花园,系典型闽南硬歇山顶皇宫式建筑,占地面积二千余平方米。规制宏大,雕琢精巧,其布局严谨,石庭中各式旗杆参差而立,入门处,辉绿岩镂空雕刻的硕大对狮凛凛生威。大门上刻着“施氏大宗祠”五个大字,庄重俊逸。中进大厅上有匾额曰“树德堂”,神龛内奉祀始祖公暨衍派下显贵者的牌位。后进为施琅专祠,塑有施琅巨座金身。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施琅纪念馆位于施氏大宗祠西侧,原是施琅将军的故居靖海侯府,五开间三进,双护厝,建筑面积二千六百五十平方米,有九十九个门坎,是清代闽南建筑方格 “出砖入石”及诰封才能使用的建筑材料。2003年,辟为施琅纪念馆,以纪念施琅将军暨清庭统一台湾三百二十周年。2006年,施氏大宗祠及靖海侯府被公布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施琅(公元1621年-1696年),字尊侯,号琢公,晋江市龙湖镇衙口村人,明末清初军事家,清朝初期重要将领。清康熙二十一年,康熙帝决定攻台,命施琅与福建总督姚启圣一起进取澎湖、台湾。康熙二十二年六月,施琅指挥清军水师先行在澎湖海战对台湾水师获得大胜,郑克塽率臣民降清。施琅在收台后反驳当时清廷内部有人提出“宜迁其人,宜弃其地”的意见,上疏吁请清廷在台湾屯兵镇守、设府管理,力主保留台湾、守卫台湾。施琅因功授靖海将军,封靖海侯。公元1696年(康熙三十五年)施琅逝世,赐谥襄庄,赠太子少傅衔。


塘东古民居群位于晋江市金井镇塘东村,村中保留有一幢幢排列有序的大屋顶、高屋脊,门路有精美砖石雕刻的明清时期的红砖古厝外,还有大量民国时期的番仔楼,比较出名的有下列几座:
塘东村有一个用石材筑成圆拱门形“辛丑部元”牌坊,几百年过去了,这座牌坊还保存完好,村人称为“辕门脚”。紧挨着辕门脚的一栋古厝就是蔡缵、蔡鼎的故居,经历代修葺,至今保存完好。建筑为三开间二落、右带护厝,砖木石结构、抬梁式木构架、硬山顶。红砖镜面墙,白石裙堵,柜台脚镌螭虎纹,双凹寿门路,匾镌“文明世胄”,有一副楹联:“湘水勋猷勤报国;卓岩著作永传家。”上联写的是蔡缵勤于职守,下联写的是蔡鼎著作丰富。对埕堵青石字匾刻治家格言,对看堵雕刻西厢记、三国演义故事,石雕精美,水车堵泥塑花鸟栩栩如生,室内檩枋间、隔扇木雕精细,彩画鲜艳。厢房上建小阁楼,向路的一边山墙装饰灰雕图案。是一座典型闽南古大厝。并与其周围众多石埕古厝形成一整片饶有风味的红砖建筑群。



“辛丑部元”牌坊 与蔡缵、蔡鼎的故居
进士第,乃清同治十三年进士蔡德芳故居。蔡曾任广东肇庆府新兴县知县,母亲过世后便不再从仕,前往台湾各家书院教学,培育人才。清光绪二十一年,台湾被日本侵占,蔡德芳举家迁回塘东村,建成“进士第”。屋宇高大轩敞,红砖镜面墙拼出连续菱形图案,安白石方窗;水车堵安装交趾陶装饰,白石裙堵下柜台脚雕琢螭虎;门路有精美的砖雕、石雕,雕刻瑞草、莲花、白鹭、梅花等吉祥意义的图案。木牌楼栱斗、雀替、吊筒雕镂精细。前有宽阔石埕,旁竖石枳围墙。是一处保存较完整的涉台文物。
蔡德芳故居
蔡氏家庙,晋江自古流传着一句“塘东崎,檗谷大,庄厝祠堂盖南门外”的俗语。“塘东崎”,即指金井塘东村的东蔡家庙,以其祠堂屋顶高斜峻峭,富于特色故称。如今,这幢历经数百年风雨的祠宇看起来依然金碧辉煌。与东蔡家庙媲美的还有始建于清同治年间、1992年重建的蔡氏家庙。
东蔡家庙与蔡氏家庙
蔡本油番仔楼,蔡本油是塘东著名旅菲华侨,早年家贫,旅菲发家后,不忘乡邻,捐款支持家乡建设,做了不少公益事业。蔡本油在村中建有两座楼房,座北朝南并列而立。东边一座由大老婆居住,建于1922年,是五开间二落楼房,占地1020平方米,底层石砌裙堵、柜台脚,红砖面墙,门廊前一列并排8支红砖方柱,柱头叠涩,各砌成拱形顶、冠形顶;西边一座由小老婆居住,为三开间二层楼,砖石木结构,单塌寿,红砖镜面墙,安白石方窗,石砌柜台脚与裙堵、腰堵多雕刻,石构门路构件雕刻尤其精美。两座建筑前面有宽阔石埕,建低矮墙围,可供坐憩。后面置花园一座。蔡本油故居基本承袭闽南传统的建筑格局和风格,也不乏西方的建筑元素,是一座典型的番仔楼。
蔡本油番仔楼
▎文/图来源于陈敬聪编著《泉州古民居》
▎陈敬聪 1950年9月生,福建泉州人。第九届、十届泉州市政协副主席、泉州泉商发展促进会常务副会长、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英国皇家摄影协会会员、中国民俗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华文化促进会市长书画艺术中心理事、泉州市摄影家协会顾问。出版大型摄影画册《蟳埔女》、《激情农运》、《见证泉州》、《泉州老街巷》等。
泉州古民居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