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订阅号

收藏热线
0595-28252888
13489850000
 
 

桑莲居|陈敬聪:泉州古民居·安溪县卷

发布日期:2016-07-25      来源:《泉州古民居》      作者:陈敬聪       浏览次数:4671
核心提示:关键词:湖头霞东大厝、湖头至谊堂、宗城土楼与宗兴堂、李光地故居(新衙与旧衙)、龙涓土楼群、韩德楼与唐氏家庙。

安溪县目录

 

湖头霞东大厝|湖头至谊堂|宗城土楼与宗兴堂|李光地故居(新衙与旧衙)|龙涓土楼群|韩德楼与唐氏家庙

 

 

 湖头霞东大厝
No.01

 

BII_5739 缩图副本

 

BII_5740 缩图
BII_5741 缩图副本
BII_5738 缩图副本

湖头霞东大厝

 

  安溪县湖头镇区街上,有一座古老的五开间三落大厝,坐北朝南,两侧各连接护厝,建于明正德十一年(公元1516年),至今已有470多年历史。大门有对联:“南望笔峰秀,西来带水长。”意指大厝风水好,南对大尖山笔锋,前有五阆山挺秀;一水如带,自西而来,恰似腰系“蓝田”,子孙官盖如云,富贵长如流水。相传此联为清初乡人李光地任宰相时,特为大厝题写的。因地处下东,称为“下东大厝”。

 

BII_5742 缩图副本

霞东大厝是当时湖头最雄伟壮观的府第

 

  霞东大厝的建筑主李月室,又名李藩,字时守,生于明弘治六年(公元1493年)。李月室自小熟读圣贤书,虽无功名,但人缘极好。其勤劳俭朴,建厝时处处精打细算,自己上山伐木、采石,节省好多费用。至今所见大厝墙壁,均为乱石砌成,可见一块块从山上采掘挑来,凝聚着建筑主多少艰辛的汗水!木料为梁为椽,仅刨光而已,重在质量。尽管如此,因财力不足,仅建到五开间一大落,便暂告一段落。后来,他的儿孙继承先辈遗志,陆续把李月室所规划的五开间三落大厝蓝图建设完工,增建中落和前落二进。建筑用材重在质量,厅堂、门窗的木料不作精雕细刻,只求线条分明,朴实大方。室内以苇秆涂灰为壁,外墙半壁乱石,半壁土坯叠砌。后来,大厝左右扩建护厝,也是以“粗勇”为本,就连门面正壁,墙裙白石粉墙,半壁土坯抹灰,反而洁白明亮,配上青瓦燕尾脊,护厝卷棚顶,榉式依然是闽南典型的皇宫体建筑,堂堂皇皇,别具一格,成为当时湖头最雄伟壮观的府第。

 

 

湖头至谊堂
No.02

 

BII_5709 缩图

至谊堂

 

  在安溪县湖头镇街上,居住在这里的李姓家族是当地的“望族世家”。到了明代,李氏家族出了十余名举人进士,或在京都为官,或在各地任职,一时官盖如云,光宗耀祖。唯有李先春这一房“居积起家”,从事采矿业和炼钢业,亦工亦农,赚了钱又购置不少田地,称为名闻四方的富商兼财主。李先春有六个儿子,其中次子李日燝自小特别刻苦勤奋,聪明好学,且能文善武,巧言善辩,通经博史,天文地理,无一不晓,深得兄弟敬仰。李日燝亦工亦农,经营有方,采矿、炼铁闹得火爆,种粮、种果连获好收成。他的业产很快地超过其他五位兄弟,成为湖头一带赫赫有名的富商。

 

BII_5707 缩图副本

BII_5711 缩图副本

 

  有了钱便创建家业,这是中国几千年来发家人的愿望,李日燝也不例外。他便自己择地,就地取材,用的是安溪本地的千年楠木、百年杉木。石料从泉州船运,有惠安青石、南安砻石。经过十余年努力,一座大规模的五进五开间双护厝汉式民居宣告落成了。厝名“至谊堂”,屋顶为歇山式,燕尾脊,护厝为卷棚顶,整座大厝砖石木结构,室内以苇秆涂灰为壁;梁、拱、门、窗虽无包括左右护厝大小十余个天井,使大厝显得通风明亮。尤其是下大雨时,十多个天井水都哗哗地通过涵洞,流到第一个大天井里,再流到室外。这座占地五亩多的深宅大院,在明代崇祯年间是湖头规模最大的民居大厝,历经清代、民国、至今还没有哪座大厝可以媲美。

 

  “至谊堂”又称“问房大厝”,事因李日燝系李光地的二伯父,初时李光地有事便到至谊堂问计于二伯父,因此“至谊堂”便称“问房大厝”了。

 

 

宗城土楼与宗兴堂
No.03

 

  “宗城土楼”与“宗兴堂”位于安溪县湖头镇街区。

 

  “宗城土楼”始建于清康熙年间,系清初理学大师、李光地四弟李光坡的旧居。“宗城”意即“宗族之城堡”。 相传是清康熙时期一官员为报答李光地恩情,在湖头择地建成后,赠予李光地胞弟李光坡的,是一座造型独特的方型土楼,经历三百多年的风雨沧桑,堡垒般的土楼犹如一座“家族之城”,世代传扬着先祖传统美德,成了维系家族血脉关系的纽带。

 

宗城土楼 (2) 缩图 副本

宗城土楼

 

  “宗城土楼”为瓦木结构,古朴大方。登上土楼二层放眼望去,两列左右对称的厢房依楼墙而建,衔接有序,中间是一个用鹅卵石铺就的大天井,再加上后厅堂双护厝,构成方形土楼。前列厢房为木平房,各有6间,每三间设有楼梯,能与后列两层楼房相通。天井两边的人家,各拥有两个小天井,每个天井都可独立成户,设有门厅、厨房、餐厅,卧室,仓库……堪称“古代套房”。后进厢房廊道贯通全楼,可谓四通八达。这种聚族而居又彼此独立的模式,在动荡年代里,即可抵御外族入侵,户与户之间又可协作沟通,实在是两全其美的创造性设计。

 

宗兴堂 (1) 缩图
宗兴堂 (5) 缩图

宗兴堂 (7) 缩图副本

宗兴堂

 

  “宗兴堂”位于宗城土楼对面,又叫“宗城新厝”,建于清嘉庆年间,由李光坡曾孙李研圆所建。相传,当年李光坡旧居宗城土楼规模虽大,但由于李氏后裔兄弟众多,土楼渐渐显得拥挤了。李研圆节俭持家,积累数万,决定在宗城土楼对面建房,择日开基,破土兴工。李研圆诰赠昭武都尉,是颇负盛名的“诗礼之家”,当年其“三退厝基”建宗兴堂的故事,还在湖头民间广泛流传,其崇尚教育、和顺谦卑的家风世代相传,也成了李家教育后代的一个美德典范。

 

  宗兴堂,坐西向东,三落皇宫体“五间张”大厝,红砖外墙,一米高的白石墙裙;硬山式屋顶,抬梁式木构架,屋脊两端高高地翘起燕尾;两侧各有护厝,门前大埕宽阔,气势雄伟,富丽堂皇。走进古大厝,惊叹于满眼的砖雕、木雕、石雕艺术精品雕工精美,造型栩栩如生,雕梁画栋,美仑美奂。据说当时李研圆请来能工巧匠,石料采自南安上等石砻石,木料采自五台山林区,雕石凿木,均为惠安、泉州匠人。建成后的宗兴堂才俊辈出,李研圆二子维禄授六品军功,四子维霖高中武举,五子维龙也高中武举第二名,授武德骑尉,晋封昭武都尉。三子维提学文,是个学问渊博的太学生。大门前、二进厅堂还悬挂“亚元”、“武魁”大匾,据说还有些“皇天诰命”旌表的匾牌。

 

 

李光地故居(新衙与旧衙)
No.04

 

  清初名臣李光地,在今安溪县湖头镇有两座仿宫殿式建筑的大平屋。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相府”,李光地的故居。一座叫“旧衙”,另一座叫“新衙”,均建于清康熙年间。

 

李光地故居(旧衙) (1) 缩图副本

李光地故居(旧衙) (5) 缩图副本

李光地故居(旧衙)

 

  旧衙位于湖头街街后,纵深五进,两边护屋,住着李光地的长子李钟伦的后裔,人丁繁兴,科第盛出。传说,旧衙不是李光地自建,而是满州人宁海将军拉哈达所赠。李光地在家为父守孝时,刘国轩率兵围泉州,断江东、万安二桥以绝援军之路。拉哈达在漳州束手无策,李光地派从弟李光斗带领拉哈达大军取道漳平,解了泉州之围;同时,又为拉哈达报功,使他不但无过而且受奖。他感于李光地的大恩,图报无方,夫妻定计,对李光地说要在湖头定居,建了这座旧衙。拉哈达夫人迁来居住。过了一段时间,借口随夫赴任,把所建的房屋转赠给李光地夫人,李夫人不肯接受,她又央求李光地母亲,终于使李家接受赠予。后人为旧衙撰了一副对联,是“绮罗日暖将军府,弦管春深宰相家”。上联,指明该座本来是将军府;下联,比喻宰相家的人丁兴旺,弦管齐鸣,热闹非凡。

 

李光地故居(新衙) (6) 缩图

李光地故居(新衙) (14) 缩图
李光地故居(新衙) (9) 缩图
李光地故居(新衙) (13) 缩图
李光地故居(新衙)

 

  新衙,座落于湖头镇湖二村,占地面积3120平方米,坐南面北,整个建筑结构呈长方形,为五进双护厝,东西各一巷,门庭四周砌围墙,构成一个封闭规整独立的宫殿式建筑群,显得堂皇古雅、肃穆大方。新衙第一进为“下落”,又称“下厅”,左右两旁各有一间下房,为迎客之所。第一进循古代建筑规划而建,即下厅比正厅踏步落4寸,开井比正厅踏步落8寸,其用意体现了中国传统的长幼尊卑有序原则。第二进为接官厅,是会见各级官员的场所,厅中上面悬挂有“夹辅高风”匾额,为康熙御笔;中间挂着四副李光地手迹仿制品(真迹墨宝的原件保存于江西上饶)。第三进由厅堂、庭院和两侧厢房组成,厅中挂有李光地夫妇画像,两边是一些对联及李氏家族名人的画像,这些画像古朴雅致,色彩鲜艳,栩栩如生。第四进、五进是相府内眷的住所。

 

李光地故居(新衙) (1) 缩图副本

李光地故居(新衙) (11) 缩图
李光地故居(新衙) (12) 缩图
李光地故居(新衙)

 

安溪李光地读书处_LJF 缩图

李光地读书处

 

 

龙涓乡土楼群
No.05

 

  在安溪县龙涓乡至今还保存着清平楼、福星楼、辉斗楼、龙山启后楼、联芳楼、德美楼、济芳楼等7座清代至民国年间建成的土楼或土楼遗址。

 

济芳楼 (10) 缩图

济芳楼 (2) 缩图
济芳楼 (18) 缩图

济芳楼 (7) 缩图副本

济芳楼

 

  济芳楼位于龙涓乡西南部的庄灶村,距离龙涓乡政府约15公里,建于清道光年间。这是一座精致、优雅、单圈双层的通廊式方形土楼,至今仍然保留较为完好。

 

辉斗楼 (11) 缩图

辉斗楼 (10) 缩图
辉斗楼 (9) 缩图
辉斗楼

 

  辉斗楼位于龙涓乡北部的宝都村,距离龙涓乡政府约12公里。其楼门石匾上,镌着“辉斗楼,(清)道光甲申建”几个字。从楼形上看,辉斗楼是圆形单圈通廊式土楼,整体形状仿如古代的水斗,故得名“辉斗”至今亦仍然保留较为完好。

 

福星楼 (2) 缩图副本

福星楼

 

  福星楼位于距离龙涓乡政府约27公里的灶坪村七斗仑自然村,有方形单圈双层的通廊式土楼“福星楼”。福星楼已部分坍塌,楼匾上注明的时间是“嘉庆癸酉,蒲月吉旦立”,说明其建成于公元1813年5月。

 

德美楼 (7) 缩图

德美楼 (2) 缩图副本

德美楼

 

  德美楼位于距离龙涓乡政府约10公里的玳瑅村,是一座方形单圈两层通廊式土楼,建成于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建设者是李致涯的堂兄弟、同是印尼侨商的李向斟。

 

联芳楼(已倒塌荒废)(1) 缩图

龙山启后楼(已倒塌荒废) (4) 缩图
清平楼(已倒塌荒废) (1) 缩图
上:联芳楼 左:龙山启后楼 右:清平楼 均已倒塌荒废

 

  联芳楼位于德美楼旁边,为圆形双圈单元式土楼,内圈为平房,外圈为三层楼,三楼外还有挑出的楼斗供了望之用。它建成于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建设者是印尼富商、华侨李致涯,现已倒塌荒废。“龙山启后楼”位于距离龙涓乡政府约2公里的山后村羊尾自然村,有方形单圈四层的通廊式土楼,这是龙涓乡现存土楼中最古老的一座。龙山启后楼的后半部分,建在一个近3米高的台地上,后楼因此看起来仿佛比前楼高出一层。据《安溪文史资料》第21辑《安溪古民居——土楼》一文介绍,龙山启后楼建成于清代康熙甲辰年(公元1664年),距今已有350年历史,现已倒塌荒废;清平楼距离龙涓乡政府35公里左右,位于龙涓乡东南部偏僻的灶坪村清平洋自然村。土楼貌似一座普通的圆形土楼,建于清代道光元年,是公元1821年,现已倒塌荒废。

 

 

韩德楼与唐氏家庙
No.06

 

  韩德楼位于安溪县蓬莱镇温泉村汤边角落(即龙潭溪边),清乾隆年间由曾任陕西韩城知县、广西新宁州、西隆州知州的进士唐桂生返乡时建。

 

韩德楼 (2) 缩图

韩德楼 (1) 缩图副本

韩德流长

 

  韩德楼坐东南朝西北,占地面积约4000平方米,建筑占地面积约1350平方米,为四方形的石土木结构,人字形大厝顶四面泄水。墙基由块石砌就,厚达3米,基墙往上逐渐缩小至三层为40厘米,通高10米以上。楼内正中有天井,东西南北各置楼梯,上下方便。土楼共3层94个房间,西北向石拱门上方嵌石上书“韩德流长”;东北向置石门1个,前有大埕。该土楼外观基本保持原貌。

 

唐氏家庙 (3) 缩图

唐氏家庙 (9) 缩图
唐氏家庙 (5) 缩图
唐氏家庙前的莲花池塘、古式旗杆柱础及宋代石质马槽

 

  唐氏家庙位于韩德楼旁,始建于宋代。坐北朝南,四合院双护厝,土木结构,建筑面积311平方米,屋前有100多平方米月眉形莲花池塘(称“孤星伴月”),门前立有四座古式旗杆柱础,并保存宋代石质马槽一口。家庙几经修茸,仍保留原貌,堂中悬挂宋、明、清三朝御赐的“进士”匾额及“孝子”、“孝节”、“操履端严”、“梧州通判”、“四世五明经”、“清白著馨”、“硕德流芳”、“椿节长龄”等18面匾额。古代唐氏家族出过7名进士,厅堂正中悬挂的便是韩德楼主人唐桂生的进士匾额。古厝还有唐桂生题的“基肇宋室,冈厚泉温,缅想当年鞞琫;第开郁林,祖功宗德,长垂奕世箕裘”的楹联。

 

唐氏家庙 (6) 缩图
唐氏家庙 (8) 缩图

家庙内悬挂的三朝御赐的18面匾额

 

 

▎文/图来源于陈敬聪编著《泉州古民居》

▎陈敬聪 1950年9月生,福建泉州人。第九届、十届泉州市政协副主席、泉州泉商发展促进会常务副会长、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英国皇家摄影协会会员、中国民俗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华文化促进会市长书画艺术中心理事、泉州市摄影家协会顾问。出版大型摄影画册《蟳埔女》、《激情农运》、《见证泉州》、《泉州老街巷》等。

 

 

泉州古民居回顾


陈敬聪:泉州古民居·鲤城区卷(上)

陈敬聪:泉州古民居·鲤城区卷(中)

陈敬聪:泉州古民居·鲤城区卷(下)

陈敬聪:泉州古民居·丰泽区卷

陈敬聪:泉州古民居·洛江区卷

陈敬聪:泉州古民居·泉港区卷(上)

陈敬聪:泉州古民居·泉港区卷(下)

陈敬聪:泉州古民居·台商投资区卷

陈敬聪:泉州古民居·晋江市卷(上)

陈敬聪:泉州古民居·晋江市卷(下)

陈敬聪:泉州古民居·石狮市卷

陈敬聪:泉州古民居·南安市卷(上)
陈敬聪:泉州古民居·南安市卷(中)
陈敬聪:泉州古民居·南安市卷(下)

桑莲居|陈敬聪:泉州古民居·惠安县卷
 

 

▶桑莲居微信号:13489850000